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乐于奉献的名言警句)-乐于奉献的名言警句
联璧,为善,北宋(乐于奉献的名言警句)-乐于奉献的名言警句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子能忠孝则善矣。——(唐)吴兢《贞观政要》
、举善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唐)吴兢《贞观政要》
、世之善恶,俗之薄厚,皆在于君。——(唐)吴兢《贞观政要》
、盖闻善必改,时有小过,引纳忠规,每听直言,喜形颜色。——(唐)吴兢《贞观政要》
、纳嘉言,进善事,有益于百姓。——(唐)吴兢《贞观政要》
、闻过即改,从谏如流。为善在于不疑,出令期于必信。——(唐)吴兢《贞观政要》
、当思善始令终。——(唐)吴兢《贞观政要》
、结交须择善,非识莫与心。——(唐)王梵志《结交须结善》
、勿恃己善,不服人仁;勿矜己艺,不敬人文。——(唐)皮日休
、为善易,避为善之名难。——(北宋)林逋
、为善者不云利,逐利者不见善。致远者不近利,近利者难致远。——(北宋)林逋
、勿以人负我而隳为善之心,当其施德,第自行吾心所不忍耳,未尝责报也。纵遇险徒,止付一笑。——(北宋)林逋
、求名莫如自修,善誉不能掩恶也。——(北宋)欧阳修
、习见善则安于为善,习见恶则安于为恶。——(北宋)欧阳修
、善者,一日不教,则失而入于恶,恶者,勤而教之,则可使至于善。 ——(北宋)欧阳修
、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北宋)李觏 《广潜论》
、教易为善,善而从正,国之所以治也;不教则易为恶,恶而得位,民之所以殃也。——(北宋)李觏《安民策》
、知其善而守之,锦上添花;知其恶而弗为,祸转为福!——陈希夷
、凡见人恶,只是己未尽善,若尽善,自当转易。——《王心斋语录》
、师道立,则善人多,善人多则朝廷正而天下治矣。—— (北宋)周敦颐《通书·师第》
、善人思进。——(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为善者不惊。——(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善人,国之基也。——(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天下之善,一也。——(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迁善则其德日新。——(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善恶之间,所宜明审。——(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善则称君,过则称己。——(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诲人以善,恂恂不倦。——(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视民如子,举善而教。——(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以善道教化,为民所归。——(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有功不赏,为善失其望。——(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思善则生治,理之常也。——(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既知耻恶,则善心将生。——(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择善者而从之,美自归己。——(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幼时不择善人教之,使至于为逆。——(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夫帝者,为善为恶,天下莫不知。——(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赏善罚恶使不至天乱,斯可谓之君矣。——(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一日行善,天下归仁;终朝为恶,四海倾覆。——(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知过非难,改过为难;言善非难,行善为难。——(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善人同处,则日闻嘉训;恶人从游,则日生邪情。——(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有功必赏,有罪必罚,则为善者日进,为恶者日止。——(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知善不荐,闻恶无言,隐情惜已,自同寒蝉,此罪人也。——(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闻善速于雷动,从谏急于风移,岂得陨身殿堂,于凶竖之刃!——(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积善在身,犹长日加益而人不知也;积恶在身,犹火销膏而人不见也。——(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才所以为善也,故大才成大善,小才成小善;今称之有才而不能为善,是才不中器也!——(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夫在上为善,若云行雨施,万物受其赐;及其恶也,若天裂地震,万物所惊骇,其谁弗知,其谁弗见!——(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赏妄行,则善不劝矣;不妄罚,非矜其人也,罚妄行,则恶不惩矣。赏不劝,谓之止善,罚不惩,谓之纵恶。在上者能不止下为善,不纵下为恶,则国法立矣。——(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民习礼义,易与为善,难与为非。——(北宋)苏辙
、凡人为善,不自誉而人誉之;凡人为恶,不自毁而人毁之。——(北宋)苏轼
、人之为善,百善而不足,人之不为善,一不善而足。——(南宋)杨万里
、善与人交,久而敬之。——(南宋)《名贤集》
、积善有善报,积恶有恶报。——(南宋)《名贤集》
、善恶吉凶百行俱载。——(南宋)胡宏《知言》
、君子有善万世之心,行之自身始。——(南宋)胡宏
、善不以名而为,功不以利而劝。——(南宋)胡宏《知言》
、以反求诸己为要法,以言人不善为至戒。——(南宋)胡宏《知言》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者,大贤之分也。达则兼善天下,穷则兼善万世者,圣人之分也。——(南宋)胡宏《知言》
、闻善言则拜,告有过则喜。——(南宋)李邦献
、勉强为善,胜於因循为恶。——(南宋)李邦献
、为善不如舍恶,救过不如省非。——(南宋)李邦献
、人之初,本善。——(南宋)王应麟《三字经》
、终身为善不足,一日为恶有余。——(宋)何垣
、锄一恶,长十善。——《宋史》
、原来天理昭然,佑护善人义士。——(明)施耐庵《水浒》
、德善日积,则福禄日臻。——(明)朱熹《近思录》
、以善及人,而信从者众。——(明)朱熹《近思录》
、仁者,天下之公,善之本也。——(明)朱熹《近思录》
、故凡言善恶,皆先善而后恶。——(明)朱熹《近思录》
、心本善,发于思虑则有善有不善。——(明)朱熹《近思录》
、如何为善?只是主于敬,便是为善也。——(明)朱熹《近思录》
、教人者,养其善心而恶自消;治民者,导之敬让而争自息。——(明)朱熹《近思录》
、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明)王守仁
、谦者众善之基,傲者众恶之魁。 ——(明)王守仁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明)王守仁
、此念如树之根芽。立志者长立此善念而已。——(明) 王守仁
、善念发而知之,而充之。恶念发而知之,而遏之。(明) 王守仁
、因人而施之,教也,各成其材矣,而同归于善。——(明)王守仁
、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明)王守仁
上一篇:香字拼音怎么写的_巷字拼音怎么写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