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毡笠的意思 站栗的意思
头盔,而在,葡萄牙毡笠的意思 站栗的意思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很多朋友想了解关于毡笠的意思的一些资料信息,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与毡笠的意思相关的内容分享给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作者|冷研作者团队-尤金少将
字数:4533,阅读时间:约16分钟
编者按:从《见龙卸甲》到《天降雄狮》,相信几乎所有对中国盔甲发展史有所了解的冷兵器爱好者们都回对影视剧中大量出现“穿越”的飞碟盔感到厌烦。事实上这种“尴尬”的感觉并不只是中国人所特有的,在许多欧洲的影视剧中,同样有大量不合时宜的出现的“飞碟盔”,尤其是在和古代东欧相关的影视剧里,交战双方的杂鱼乃至将军都带着飞碟盔交战的场景也是司空见惯。你能想象立陶宛的冷兵器爱好者,看着电影里立陶宛大公戴着英式样的飞碟盔,对抗入侵的同样戴着英式飞碟盔的金帐汗国铁骑时的脸色吗?那么,为何大家都爱“飞碟盔”呢?
▲苏联的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勋章,这位俄罗斯的英雄佩戴的是一顶非常明显的东罗马头盔,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像是苏联的军事部门一样严谨
对于世界上的多数国家而言,飞碟盔并不是在很早就被使用的,绝大多数国家都是在最近数百年内才开始采用这种盔型的,有些甚至是在最近一百多年内才使用的。是什么让这种盔型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取代掉人们对过去本民族头盔的认知的?又是什么让飞碟盔得以风靡世界呢?极高的实用与多用途:任何东西能够被传承和使用,都离不开实用,中国人最早管钢铁制造的飞碟盔叫“铁斗笠”(或者简称“铁笠”)。这个称呼非常形象,斗笠轻便又能挡雨遮阳,被中国与其他亚洲文明使用了数千年之久,以至于在相当程度上成为了欧美人对于亚洲人的刻板印象。飞碟盔也同样具备这样的特,庞大的盔檐即提供了对两肩和前后脑的足够防御,也可以帮助士兵挡雨遮阳(在中国,铁笠一定程度上替代了毡笠的作用,而在美洲殖民地,飞碟盔则部分承担了牛仔帽和墨西哥帽的功能),甚至也可以是盥洗具、炊具和餐具。根据蒙古和后金军队在万历中期至天启初年的记载,明军会使用铁笠吃饭与饮酒,而根据一二战间许多文献的记载,英法军队也会使用他们的锅型盔和亚德里亚盔煮面条、盛汤甚至煎蛋。
▲徐州博物馆馆藏的元代铁笠,尽管损毁严重,却依旧是十分宝贵的文物
一些比较有想法的人甚至会磨掉油漆露出反光金属底面的头盔作为自己刮胡子和整理军容的镜子,或者把它们作为铜锣或其他击打乐器的替代品,这对于缓解军旅生涯的苦闷显然是有益无害的。或许正是由于这样极为实用的造型和结构,飞碟盔才会在士兵们的军旅生涯中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并最终口耳相传至今。当然,飞碟盔的实用并不只是在非战斗状态下的实用,在英法百年战争中,飞碟盔也被用于在战场上赶制防具:只要在木板中间掏个窟窿,然后把头盔塞在中央,只药在盾牌内侧钉上一根木条作为把手,就能制造一个还算坚固的步兵圆盾了,而一些弓箭手和轻装步兵更是会直接把从战场上回收的飞碟盔固定在小臂或者关节上,作为一个应激反应用的小防盾。这种行为不止局限于西方,在明末纷乱的战争中,用损坏的碟型盔固定在布面甲或者其他铠甲外侧作为重点部位补强的护心镜的情况亦时有出现。易加工与易制造:对于一支数量庞大的军队而言,方便大量制造和装备的武器与防具,一直都是纵横沙场的基础,王侯将相们确实可以找数一数二的制甲大师打造属于自己的独到盔甲,但对于占战场绝对人数优势的士兵们而言,能够稳定获取的盔甲才是最重要的,而飞碟盔恰恰刚好符合这一要求。
▲北宋《百子图》中出现的迷你四瓣盔,头盔上窄下翘,已经具备了飞碟盔的雏形,为北宋中期发展出“铁笠”提供了基础,不过这个说法有争议,我们日后再讨论飞碟盔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派系,其一是整体系——即整体铸造或使用整块板材打至的盔型,前者结构与早期古希腊青铜铸盔结构类似,后者则与中国传统的打造铁锅的方式相同,这两钟加工方式对于作业环境、工匠水平乃是制造材料的要求都不高,都可以以较为廉价的方式进行制造。而另一个派系则是分件式——即使用多个零件组装,一般分为分瓣式(也就是多块铁片像是花瓣一样连接到一起,比较典型的是唐中晚期至北宋中期的异型四瓣盔)和分件式(也就是盔檐和盔顶分件,这种盔在东欧区域比较常见,宗教战争和胡斯战阵时被大量制造,其中的一种比较典型的被称为“锥柱盔”),分件件使用铁水或炮钉固定。前者易于制造,后者易于损坏后修理,而无论哪种加工方式,都可以通过熟练工和新技术进一步提升头盔的质量和产能。
▲1为混铸型飞碟盔,2为分件型飞碟盔
而无论采取哪种方式进行加工,飞碟盔都要比传统的鳞甲盔和扎甲盔制造难度更低且消耗工时更少。而与曾经分别风靡东西方一时的“铁桶头”(就是抠眼或者打出观察缝的桶型盔)和德尔文盔(也就是中国明清历史题材的影视剧里常出现的“避雷针”盔)相比,飞碟盔又同时具备更好的视野和更少的材料消耗。对于一支庞大的军队的后勤部门而言,这些优点显然是不可被忽略的。
▲对于一些东南亚国家而言,为首席士兵购买和制造廉价的飞碟盔要比为他们配齐铠甲便宜得多
而在近现代工业化发展冲压技术普及后,飞碟盔的相关优势更是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一条只需要几十人工作的生产线一天就可以生产出数百顶飞碟盔,这些头盔在漫长的世界大战中保护了成千上万名士兵的生命。而在战争结束后,又被作为剩余军事物资销往世界各地,五大洲也因此遍布了飞碟盔的痕迹。下限低上限高的独特防具:“同一器型同一主要材料的器物,其物理与其他属都不会差太多,至多也就是社会地位所带来的装饰物变化。”这是考古界的一个相对公认的结论,但这一结论并不适用于飞碟盔,不同文明和国家的飞碟盔的细节区别很大,以至于影响了其防御功能。在亚欧大陆北温带相对发达的地区,许多国家和个人开始采取在头盔内部增加皮甲(中亚与蒙古高原)、棉甲(东欧)乃至锁子甲(西欧)和扎甲(南宋)帽罩的方法以提升面部的防御力。而在瑞士和神罗中北部地区,一些巨大的足以覆盖面部,在帽檐上开出新观察孔的大型飞碟盔也开始出现,这种头盔通常采用一体锻造,而后以水磨的方式进行表面处理,与板甲一样熠熠生辉,一些骑士甚至也使用这种巨大的护盔参与战斗。时至今日,这种精工细造的飞碟盔中的异类依旧在影视作品中发光发热。
▲专业而能干的瑞士雇佣兵,他们的大飞碟盔同样人气极高
而在大航海时代早期主角所在的西班牙和葡萄牙地区,飞碟盔则通过在“前凸后翘”而后“中间夹塞”的方式演化成了船盔(“Morion”,也被翻译成高顶盔),这种头盔异化且突出的盔檐降低了攻击方的劈砍武器和钝器直接接触头颅的可能,为士兵们提供了极为良好的防护。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兴起,船盔跟随着征服者们走遍了世界各地,它们为欧洲人带来了富饶,却为许多古老的文明带来了灾祸。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