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接知如接枝-接知如接枝教学原则
经验,知识,学生接知如接枝-接知如接枝教学原则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理的深度和高度。
序三,将师生讨论形成的认识,用表格进行条理化的呈现,使之系统化、明晰化,固化、定格,至此,比的认识基本完成。这节课的经验改造过程,花了相对较长的时间,却是值得的。它没有用简单的记忆和背诵代替学生的思考和理解,而是让学生在思考中学会思考,变得敏锐善思,在学习中学会学习,愿意学习。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著名的德国数学家F. 克莱因把中学生比作一门炮,十年中往里装知识,然后发射,发射后,炮膛里就空空荡荡,一无所有了。我观察被迫记那种并不理解、不能在意识中引起鲜明概念、形象和联想的知识的孩子的脑力劳动,就想起了
这愁人的戏言。用记忆替代思考,用背诵替代对现象本质的清晰理解和观察—是一大陋习,能使孩子变得迟钝,到头来会使他丧失学习的愿望。”俞老师的教学就是在克服这种陋习。
三、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个体化
概念的形成,说明从经验到知识的转化已经完成。就“比的认识”这节课而言,“比”的概念的形成,说明对作为概念的“比”的认识已经基本完成了。但是,“比”作为一个概念,还需要与其他知识建立普遍联系,在联系中巩固和丰满其内涵,同时,还要将知识经验化、个体化,让知识具有个体的直接经验的形态与意义。
在俞老师这节课上,“比”的意义的丰富,是通过应用环节实现的。俞老师说,当经验成为一个数学知识后,让这个知识发生作用会使学生加深对这个知识的理解。俞老师认为,知识发生作用主要有两种路径,一种是用数学知识解决相应的问题,另一种是用数学知识解释已有的知识。这两种路径都是帮助学生加深和丰富理解的应用。前一种是通常所说的实际应用或应用于实践;后一种则是理论应用,即实现知识的普遍关联与结构化。
俞老师在知识的应用环节同样设计了三个有序的活动。
序一,观察时间与路程两个量之间的关系——这是对“米水”关系的一种螺旋上升式的再现,是通过情境转换来加强学生对“比”的理解,是把定格化、固化了的知识再打开、再具体化、再经验化的做法。用“比”来解释时间与路程的关系,使得速度与路程、时间的关系这个知识,获得了新的意义。速度不仅是“单位时间里完成的路程”,它也成为“路程与时间的比”,“速度”和饭的“口感”一样,成为“一种关系”的“标准”,扩展了学生对速度的理解,也使“比”的内涵在解释“速度”的应用时得以扩展和丰富。同时,也把速度纳入了“比”的范畴,实现了知识的普遍联系与结构化。
序二,引导学生列举更多有关“比”的例证——举一反三,让学生自主举出能够用“比”表示的数量关系,增加“比”的多样变式,将原先学过的知识结构化到“比”之下。
序三,观察几组典型的数量关系例证——通过观察、讨论,将“比”与除法建立起关联,进一步扩展“比”的内涵,认识到“比总是与两个相除的量连接在一起”,与除法运算相关。“两个数相除又叫两个数的比”,这样一个抽象的文字表述,通过“比”的应用,让学生在真切体验的基础上得以理解,使它具有了切实可感的含义和具体的经验支持,得以融入学生的血脉。
四、经验与知识的相互转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阶梯
个体经验是亲切可感的,但也是片面模糊的;人类的知识是抽象生硬的,却正是丰满真实的。以文字为载体的人类知识,恰恰包含了千百年来无数人的探索实践成果,比某个偶然个体的经验更丰富、更丰满,也更可感、更亲切,但这种丰富和亲切并不能被个体直接感受到,必须经由教师引导才能体验到。就教学活动而言,教师要站在人类知识的高度,回溯学生的经验,从学生经验入手,带领学生扩展至人类知识,再通过应用使其具有个体经验的直接和亲切,转化为学生的能力、意愿、态度,这样,作为知识拥有者的个体学生才有可能创造出新的人类知识,如图1 所示。
王夫之说:“推学者之见而广之,以引之于远大之域者,教者之事也。引教者之意而思之,以反求于致此之由者,学者之事也。”这句话的前半句,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要求教师要从学生的经验入手,引向更远大、系统的知识。当然,真正能够选择典型的经验切入教学并做好经验的改造和转化工作,是特别考验教师功夫的。
在经验转化的过程中,要“舍得花时间”。这个花时间的过程,正是帮助学生迈向更高一级台阶的过程,学生是在迈台阶的过程中发展心智能力、情意态度的。成长是慢的,要等待,要让学生自己迈上去。
俞老师提到,在经验转化的过程中要包容学生的观点。包容的态度是让学生能够轻松投入教学的心理前提。课堂上学生的亲身参与、主动认真的思辨体察本身,就是教学的最重要的要素,教师要以包容之心对待不同观点,也要相信学生能够在成长的过程中,扩充、丰富、修复、纠正那些片面的或错误的认识。有了包容,学生往往会迸发出意外之喜,产生创造的萌芽。如果教师能从创造的角度看继承、从未来的角度看历史,就会多一些包容,就像是期待一朵花开那样,我们提供条件,慢看学生成长。
能够化解种种二元对立,建立普遍的联系,让学生学得主动、生动、深刻、全面,这就是深度学习了。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转自:《中国教师》2021年第9期
来源: 中国教师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呢。
上一篇:(sandwich怎么读)-sandwich怎么读音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