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草字头加以念什么字(草字头下面一个以)
行书,王羲之,笔势草字头加以念什么字(草字头下面一个以)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二 行书的基本技法
真行草的技法,各位很熟悉了,就是三个:第一用笔,第二识势,第三裹束。今天总结,我把要注意的重点给各位提一下。
2.1用笔
行书用笔有两点一般人不注意:第一,隶书点画向行书、真书转化时,当然不会一蹴而就,中间有个过渡阶段,这就是行押书阶段。托名卫夫人的《笔阵图》和托名王羲之的《题笔阵图后》,提到了一些点画的写法,不同于隶书,但还没有达到「永」字八法那样的完备程度,策、啄、趯这三笔还没有独立出来,大多数趯还用钩。
如果你想学钟繇的行押书,那就要有点隶书基础,多临《乙瑛碑》、《礼器碑》、《曹全碑》有莫大好处。不要用永字「八法」的点画去写行押书,写出来就会失去「古质」的味道,而接近王羲之的行书了。
这里找出几个字,各位可以分析钟繇和王羲之的点画,点画反映出用笔方法,了然在胸,写出来自然相似。
第二,我在《兰亭序》用字分析中讲了解摘法,使用毛笔必然会遇到调锋问题,好毛笔比较听话,差毛笔经常不听使唤。王羲之写《兰亭序》用了一枝掉毛的旧笔,使我们看见这位大师怎样解决用笔的困境。
《兰亭序》中还经常使用两次来回,两圈收笔,这其实也属于解摘法,一次没有做好,不到位,那就再做一次,但要做得很自然,静静地把笔心调节过来,不要到砚台上去掭笔。
2.2识势
书法说起来可以千变万化,其实分析这些字形,不外乎就是二级课程所介绍的那些笔势所构成,熟悉笔势,足以解决真行草的所有问题。运用笔势,要注意基本笔势和化势,如飞带势是两撇一捺,但具体运用时,有夕字形、歹字形和子字形之不同,要看具体情况而定,不能墨守成规。
趣
举例来说,《兰亭序》「趣」字左边是「走」,先写十字势,十字下面是歹字形飞带势。
起
那一课我出了个思考题,《阴符经》的「起」怎样分笔势?有些同学对左边「走」举棋不定。你同样可以把「土」的第二横拆出来给下面用,这样,整个「起」字就只有三个笔势。中间这个是「之」字形,衮笔势,同《兰亭序》这个「之」,画出中线是一样的。
王羲之《兰亭序》
每个笔势都有定义,衮笔势以「之」字形为标准,这是《翰林密论二十四条用笔法》所定义。《兰亭序》有二十个「之」字,滚动写法有一半,其余加了明节点,使之成为折线,那是小圈改变大圈,拿掉明节点还会恢复原样。衮笔势上面是鸡头势,下面加一捺或者一横,鸡头势的第一点,可能是九号位的侧点,也可能是六号位的横点,拉长就是横笔。
行书「来」字,一种写法如王羲之《平安帖》,取三横奋笔势、小字形顾盼势。王羲之还有一种写法,中间用了两点,怎么办?如果你写熟了《兰亭序》那二十个「之」字,一横两点是鸡头势,下面加一横就是「之」字形,则这个「来」是衮笔势,加顾盼势。
简言之,熟悉基本笔势,了解可能的化势,对笔势的运用非常重要。
《兰亭序》中一些简单的字,本身就是一个笔势,从文字学角度说,就是常用部件。写熟这些笔势,可以有很多变化。
2.3裹束
所谓「斜画紧结」,「紧结」就是讲结字。结字的「紧」,指有一部份要紧密,但有「紧」必有「松」,一部分收紧,其他部分就要放开,形成对比,自然就好看了。如《兰亭序》「羣」字,上面的「尹」重心在中线之左,下面的「口」和「羊」在中线之右,褚遂良临本疏密均匀,布局均在中线,王羲之高明多了。王珣的「羣」,输在点画,笔势也交代不清,可惜。
赵孟俯临「兰」字,虽说取势照王羲之,但草字头写大了,裹束起来不成比例。一个字有时差之一线,效果顿异,临习《兰亭序》,可以拿历代书家临本对比,检讨各人得失,容易进步。
《兰亭序》也有些字未能尽如人意,我说过,王羲之其他作品中有更好的安排。各位从《兰亭序》入门,多看其他墨迹本,积以时日,必然对「王法」斜画紧结有深入的体会。
钟繇行押书「平画宽结」,颜真卿也用来写行书,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只是点画没那么多隶意。九级课程会讲颜体,懂得了真书颜体,也就会理解行书颜体。谢谢各位听我的课。
本节要点:
行书总结:行书的基本概念。行书的基本技法。复习思考:
下一堂课就要开始讲真书了,做一些准备工作:你觉得行书和真书有什么区别?楷书就是真书吗?试试把「求学问道」这四个字,分别用平画宽结和斜画紧结写出来。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呢。
上一篇:常羊学射_常羊学射段句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