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柯立芝繁荣_柯立芝繁荣背后的危机
美国,繁荣,经济危机柯立芝繁荣_柯立芝繁荣背后的危机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很多朋友想了解关于柯立芝繁荣的一些资料信息,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与柯立芝繁荣相关的内容分享给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在世人的普遍认知中,替上世纪资本主义世界大萧条事件背锅的是上代“懂王”胡佛,在突如其来的断崖式下跌之前,美国正沉醉于“永恒的繁荣”美梦当中,国民生产总值从1920年的862亿美元猛增至1929年的1044亿美元,城市里一片繁华景象,由于与柯立芝担任美国总统的时期(1923--1929年)重合,故称之为“柯立芝繁荣”。
然而奇怪的是,声望颇高的柯立芝总统却在1028年宣布不参加总统大选,而接踵而至的是席卷19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难道他是先知,而胡佛真的只是个背锅侠吗?
后人站在上帝视角可以多方位审视这个时代,但谁都不能否认曾经客观存在过的繁荣。
“历史上最为多彩的年代”上世纪末,美国学术界权威在百年英语文学长河中选出一百部最优秀的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高居第二位,这部以上世纪二十年代美国上流社会为背景的中篇小说,改编并搬上银幕的次数不亚于《射雕三部曲》,抛开剧情的参差不说,各个版本都在场景方面努力还原着美国人心目中“历史上最为多彩的年代”:
▲《了不起的盖茨比》剧照1
灯火通明的不夜城,震耳欲聋的爵士乐,车水马龙的街道,纸醉金迷的晚宴,奢华耀眼的新贵和豪门,灯红酒绿的世界里满是衣着光鲜的红男绿女,一切都仿佛天堂。
美国人的奢华其实不无道理,从1919到1929年间,劳动生产率以平均每年5.44%的速度增长,工业生产能力碾压欧洲三强(英美法),在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的比重达到48.5%,柯立芝总统声称美国人民已达到了“人类历史上罕见的幸福境界”。
▲《了不起的盖茨比》剧照2
同时,由于福特首倡的提高工资运动,普通民众的收入和购买力也大为上涨,电冰箱、洗衣机、电熨斗迅速普及到千家万户,电话也逐渐推广。到1925年时,美国共有3000万辆汽车奔驰在公路上,平均每6人拥有一辆,相比之下英国则需要100人。
怎么说呢,除了电视、互联网和手机之外,当我们达到这个层次的时候,差不多一个世纪都快过去了。
繁荣背后的“三驾马车”被冠以“繁荣”之名的柯立芝总统自然是“首功之臣”,作为一位信奉古典自由主义的保守主义共和党人,柯氏在任期间实施所谓自由放任(laissez-faire)政策。
“财产权与个人权利是同一个东西”。--柯立芝《相信马萨诸塞》
所谓个人权利,即任何人不能干涉的“绝对自由”,相对应的财产权换个说法就是资本和市场,他们同样拥有不接受任何干涉的权利。柯氏主张让自由市场自行其道地运作,认为对于民间经济如价格、生产、消费与产品分销等的干预越少,将能使经济运作更有效率。
当然,事实也是如此,所谓“小、大市场”的经济政策实质上是完全的自由放任主义(Laissez-Faire),即是“让他去、让他做、让他走”的通称,借以最大程度地释放资本的活力。
第二个重要原因自然是托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福了,大西洋的地理隔阂令他们远离战火,战时的欧洲迫不及待地用数百年殖民搜刮到的黄金疯狂采购这美洲大陆生产的一切物资,借以将群殴进行到底,而战后更是离不开昔日小弟的照拂。
▲当时加班加点的美国工厂
战前美国共欠欧洲各国的债务达六十亿美元,战后欧洲协约国各国共欠美国债务达一百零三亿三千八百万美元,换算成今天的数字至少要加三个零。
到1924年,美国掌握的黄金达世界黄金贮存量的一半,金融中心随之由英国移到了美国,白头鹰自此完成了从负债累累到盆满钵满的原始积累,为更新生产设备,扩大生产规模和迅速发展生产提供了雄厚的资金,从而奠定了繁荣的基础。
生产力的进步也举足轻重,美垄断资产阶级在战后进行了以生产设备 ( 固定资本 ) 更新、扩大生产规模和推行提高工人劳动强度的“工业生产合理化”运动,即技术革命。以及加强工业部门的科学研究,以提高生产率、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求得更多的利润,加快经济的发展。
运动最有代表意义的就是泰罗制和福特制,前者是19世纪80至90年代工程师弗雷德里克·W·泰罗就着手研究工厂的科学管理,后者则代指采用装配线作业或流水线作业技术。
电气工业一跃成为美国第二个最重要的工业部门,十年间从六亿千瓦 小时提高到一千一百七十亿千瓦小时,这也为以电力为基础的其他工业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美国工业在20年代就转向了电气化 。
但是,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的伟大在于其并非歌功颂德之作,而是描绘了一个标准“美国梦”的破灭过程,人们在空前的繁荣面前陶醉于纸醉金迷的生活,再次误以为繁荣将永久持续下去,然而事实却非如此。
▲《了不起的盖茨比》剧照
一方面,国民经济比重和收入分配失调,农业经济危机贯穿整个繁荣时期,倾倒、销毁农产品等事件屡见不鲜;收入的分配极不平衡,消费能力的提升也只是表象,不单是汽车,连家具、收音机、电冰箱、洗衣机、电唱 机和钢琴也是采用分期付款的方式;贫富两极分化,公司财富的半数以上握在二百家公司手中,而这些公司却处在少数几百人的控制之下。
总之,当时的美国抵御经济危机的整体能力非常差,很容易造成连锁反应。
如果连擦鞋匠都在买股票,我就不想再呆在里面了。--老肯尼迪
另一方面,过度的投机行为早已亮起的红灯。道琼斯工业股票指数连续数周持续上扬,美国股市就像一只风口上的猪,牛市似乎将会永无休止,足以令人们丧失了理智。当然聪明人并非没有,华尔街的一位统计学家罗杰.巴布森就曾反复强调股市迟早会崩盘,却只被人们当做笑谈,甚至连1927年佛罗里达州房地产泡沫破裂事件也未能引起社会的足够重视。
阴魂不散的经济危机对于一百年前的资本主义世界而言,经济危机比例假还要准时,美国曾在825年、1837年、1847年、1857年、1866年、1873年、1882年、1890年、1900年、1907年以及1920-21年都爆发过,几乎贯穿了立国以来的始终,堪称阴魂不散。
按照教科书的解释,经济危机(Financial crisis)指资本主义在生产过程中周期爆发的生产过剩的危机,也就是东西卖不出去。
但过剩是相对的,并非人们不需要,而是买不起或用不上。
马克思曾言“如果有超过300%的利润,他们(资本家)可以践踏一切人间的法律”,当年太不理解,现在看来恰如其分。由于利润是资本家唯一的追求,所以不管是打折促销、销毁亦或是扔在仓库里发霉,那都是权衡利弊后的最佳选项,而非道德上的差距,这就是大规模倾倒、销毁农产品背后的玄机,但肯定不会有砸小汽车的,毕竟工业品没那么容易变质。
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只有市场,但一战也好,海外殖民地也罢,市场终究有饱和的一天,工资的提高也是治标不治本,底蕴雄厚的欧洲也不可能永远孱弱下去,所以经济越繁荣,隐藏的危机也就越深刻,随后的大萧条就是明证。
上一篇:帝喾怎么读_帝喾怎么读拼音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