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长春高新到底怎么了?关键股东高调增持前已悄声套现50亿
长春,亿元,大股东长春高新到底怎么了?关键股东高调增持前已悄声套现50亿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读数一帜》记者查询深交所于2017年5月27日发布的《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股东及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减持股份实施细则》,其中第十三条对于大股东的预披露如此规定:“上市公司大股东、董监高通过本所集中竞价交易减持股份的,应当在首次卖出的十五个交易日前向本所报告减持计划,在本所备案并予以公告。”
但是这条规定并不适用于金磊。一位资深董秘对《读数一帜》记者解释:“第十三条仅适用于集中竞价交易,如果大股东通过大宗交易,则无需提前披露”。深交所投资者服务热线工作人员也对《读数一帜》记者做了类似解释。
在长春高新最近几次业绩交流会上,许多投资人注意到金磊的行为,并对此表示忧虑,长春高新董秘张德申于2021年11月5日,在公司三季度网上业绩交流会上重申金磊的想法:“不是长春高新离不开金磊,而是其离不开长春高新,其个人职业生涯和金赛药业的发展也离不开长春高新的平台。”
然而,长春高新开启下跌进程,正是自金磊那笔单日套现19.38亿元的次日开始。在熬过半年之后,截至2022年1月28日,即春节前最后一个交易日,曾经风光无限的2000亿市值已成昨日传说,长春高新股价收盘于174.55元,股价回到了三年前,市值仅余706亿元。
有意思的是,1月28日长春高新的收盘价与金磊入主长春高新第二大股东的交易单价非常接近(每股173.69元,除权前),甚至金磊的入主成本比当前收盘价还稍低一点。
不过,同一时期进入的社保、养老及其他社会资金就没这么幸运了,在最近一次再融资中,他们的买入成本是每股419.19元(除权前)。
一次重组,两类股东
除了2021年5月21日那场盛况空前的电话会议,长春高新后来披露的每一次调研,不管是线下还是线上都挤满了机构投资者,其中大腕云集,如华夏基金、财通资管、高瓴资本、嘉实基金等。
在股价下跌的背景下,来自基本面、行业层面、二级市场甚至点点滴滴的外围环境变化,都能在二级市场轻松扰动这只曾经的两千亿市值白马股。
因为,大量的社会资金的入股成本与当前的股价有云泥之别。
回顾长春高新这家老牌国资股20多年来的前十大股东名册,在进入资本市场最初的几年,前十大股东名册上除自然人外,法人股东基本来自当地。此后,国内少数券商、信托公司逐渐加入,2000年前后这份名单有了基金的身影,这意味着这家公司从此获得了更多社会资金的认可。2009年报,名单有了质的提升,以社保基金为来源的基金产品进入 。
此后进驻的金融机构与基金产品越来越多,2012年报,两只社保基金产品进入长春高新前十大股东名册,2015年报,中央汇金资产管理公司成为第二大股东。长春高新的巅峰时期自然是2019年,这一年年报,共有5只社保基金产品进入前十大股东。
金磊挤入上述股东名册并成为第二大股东,正是在2019年。与其同一时间进入的还有29只证券投资产品以及一位自然人,这29只产品中有多3只资金来源于社保基金、1只来源于养老资金 。
他们与长春高新的结缘,均来自于长春高新与2019年底完成的《发行股份及可转换债券购买资产并募集配套资金暨关联交易》。解读相关披露文件显示,这场重组的核心为两大交易:收购资产及再融资。
金磊与长春高新的交易在于收购资产,一批投资者与长春高新之间的交易则属于再融资,两者打包在一个重组方案中,互不为前提,相对独立。
上述交易涉及的收购资产,正是长春高新核心子公司金赛药业的少数股权。事实上,金赛药业与长春高新有着近25年的渊源,前者本就由后者孵化,并长期为后者的子公司。
长春高新于深交所上市的次年(1997年)与一家名为长春金赛医药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金赛生物”)共同出资成立了金赛药业,双方的持股比例分别为65%及35%。
相关工商信息显示,金赛生物于1995年11月17日成立,其法人代表、执行董事兼总经理正是长春高新当前第二大股东金磊。金赛生物的股东是两个自然人,其中金磊持股80%,当前,金赛生物处于注销状态。
金赛药业经过长期发展,逐步壮大,并于2010年以后,其公司性质在股份公司、有限责任公司之间经历了4次变更。《读数一帜》记者了解发现,每一次变更的背后,是金赛药业意图接近资本市场的努力。
2010年,金赛药业启动A股上市计划;2012年,长春高新打算收购金赛药业少数股权;2017年,这家药企筹划在新三板挂牌;2019年3月,长春高新为收购金赛药业少数股权,启动重组。最后一次,金赛药业成功了。
交易双方对金赛药业的估值落在了202.3亿元这个庞大的数字上,与其14.7亿的净资产相比,给出了1276.44%的增值倍数。交易前,长春高新持有金赛药业70%股份,在剔除了金赛药业分配11.24亿元这一因素后,双方对这家药企29.5%的少数股份确定出56.4亿元的价格。
在对价支付上,双方选择通过发行股份及可转换债券的方式,其中发行股份支付对价51.87亿元。上述29.5%的少数股权由金磊与另一位自然人林殿海持有,两人据持股比例获得新发行的股份数额如下:
(以上数据来自2019年12月10日长春高新相关公告)
金磊获得对价的成本为每股173.69元。
另一份交易,即再融资方面,与上述收购资产同步,长春高新启动10亿元再融资计划,这些资金并不用于上述收购涉及的支付,而是全部用于补充长春高新流动资金。5位认购方,共计认购了长春高新增发的股票238.6万股,认购成本每股419.19元(除权前)。5位认购方除1位是自然人以外,其余4家均为著名的基金公司,他们管理的29只产品借由再融资计划成为了上市公司新的股东。这些产品的资金来源于社会的方方面面,其中 有3只来源于社保基金、1只来源于养老基金。
这场恢宏的重组进展得很顺利,2019年11月7日证监会批复同意,11月12日金磊及另一位股东就完成了与长春高新之间的资产交割,一周以后,即11月19日,与再融资有关的新股发行也完成。
然而,仅仅相隔一周,再融资股东进入的成本却高达每股419.19元,是金磊的交易成本数倍之多。《读数一帜》记者查询两者的定价依据,长春高新与金磊等股东的交易,其定价基准日为首次董事会决议公告日,即2019年3月6日,以不低于这一天前120个交易日的均价9折为准,而再融资交易的定价基准日为新股发行日第一天,即2019年11月19日,以不低于这一天前20个交易日均价的9折为准。
8个多月的定价基准日差别,意味着两笔交易最终成交价相距每股245.5元,这其中的利益差别是巨大的。
一次重组中的两笔交易,同股但不同价,且定价差异巨大,长春高新董事会回复《读数一帜》记者称:“对于相关定价,法律法规对于发行股份购买资产及配套募集资金相关的股票发行价格分别有对应的规定,具体定价标准可参见公司于2019年披露的《长春高新技术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发行股份及可转换债券购买资产并募集配套资金暨关联交易报告书》相关内容。”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