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12345什么意思)-12345处理不了找谁
市民,热线,街道(12345什么意思)-12345处理不了找谁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和怀柔镇类似,在这样的压力下,不少街乡镇都直面问题,迎头赶上。于是有了朝阳区将台乡通过补充人员力量、向外取经等方式,在2019年3个月内完成从“整改类”到“先进类”的三级跳;有了门头沟区清水镇通过完善基础设施长效管护制等,2020年10月排名同比上升284名。“排名不是目的,通过排名传导压力,倒逼属地和部门千方百计解决老百姓的问题,形成积极主动解决群众诉求的惯性。”市政务服务局相关负责人如是说。
5
“五种制度”藩篱如何层层扎紧?
从市长电话设立之初确立的“有一办一”到2019年4月底“区委书记月度工作点评会”提出“针对问题举一反三”,再到2020年《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推动主动治理、未诉先办,再到2021年年初,北京市推出“每月一题”创新机制,还有市民热线的便企纾困制度随之呱呱落地……从点扩面,从小到大,从被动到主动,接诉即办紧紧围绕超大城市基层治理中老百姓的“七有”“五性”,将五种制度藩篱层层扎紧。
最初是“有一办一”,主要功能就是针对性解决老百姓提出的诉求,闻风而动,力求解决问题。到了2019年4月底,在“区委书记月度工作点评会”上,全市接诉即办工作中“举一反三”的制度正式提出。接到居民投诉物业问题后,海淀区学院路街道通过大排查,找到9个问题最为严重的物业失管或管理混乱的社区。街道牵头成立居民事务应急服务队,为居民提供物业方面的“托底服务”。居民原本投诉的是一个“点”,街道却顺藤摸瓜解决了一个“面”,这正是举一反三的生动实践。
接下来,“未诉先办”机制写进了2020年的《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未诉先办分为两种情形:一种是矛盾预见机制,“慧眼预见痛点在,矛盾未成型时抓”,街乡镇或者社区在矛盾还未产生之前先行介入。这种机制广泛应用于胡同、社区、村镇以及区级的治理当中,北青报记者在调研中了解到的相关案例包括:西城西长安街街道用大数据助力化解堂子胡同停车拥堵;朝阳区八里庄街道老旧小区试点物业服务“先尝后买”避免纠纷;怀柔驻村干部主动吹哨提前消除小区环境隐患等等。另一种是矛盾化解机制。“未雨绸缪早当先,居安思危谋长远”,即矛盾问题虽然产生,但仍处在主要矛盾点未发酵、投诉者也未拨打12345的阶段,基层街乡镇或者社区主动“接诉”。例如石景山区的“老街坊议事厅”、东城区东花市街道“花伴儿”APP、海淀区万寿路街道“民情驿站”……这些基层平台成为保障“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矛盾不上交”的关键一环。
今年,“每月一题”闪亮登场,“每月一题”是接诉即办改革持续深化的产物。通过挖掘12345的民生大数据,百姓反映最集中的房产证办证难等12类主题27根“难啃的硬骨头”被梳理出来。“每月一题”让难点问题得以根治,能够以点带面解决一类问题,通过提级响应为基层减负。这个“一”,不是一次性地堵住跑冒滴漏的水管,实质上是一种“纵深式”的思维模式和工作机制。
不难看出,上述四种制度的设立,有其内涵上的递进性。市政务服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12345热线逐渐获得认可,接诉越多,掌握的大数据就越全面、详细,对搭建数字标杆城市的基层治理应用场景意义重大,同时这些大数据可为政府部门主动治理提供扎实的支撑”。
此外,接诉即办工作中还将“便企纾困”的制度补充进来。2019年10月,12345热线正式开通企业服务功能。市民热线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两年来,企业在诸如税务办理、工商登记等政策咨询方面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文/本报记者 李泽伟 武文娟 解丽 蒋若静
对话
一位12345接线员的7年接诉历程
对话人:12345市民热线服务中心接线员 刘缓
“80后”的刘缓是北京市市民热线服务中心现场受理班长。圆圆的脸庞,笑起来像个大孩子,但她已在接线员岗位上工作了整整7年。她每天的工作就是尽可能多地接听市民来电,通过受理、转办、交办、解答等方式服务市民,并对班员接听受理的工单进行查缺补漏,保证解答和派单准确。工作7年来,她接听75000余通市民来电,实现了零投诉零差错的业绩。
北青报:现在的接诉工作和7年前相比有什么变化?
刘缓:刚入职的时候,别人问我是做什么工作的,我会回答我是客服,工作内容就是记录信息,转交给诉求组办理。从2019年接诉即办制度建立开始,我的工作也发生了全新的变化。我好像从一个单纯接线的“客服”变成了一个市政、市情的“分析员”,比如我要非常清楚地判断哪些诉求是直接联系街乡镇,哪些诉求需要联系到委办局或者国资企业。接投诉电话是市民诉求的第一道关,能准确联系到对应的职能部门处理,会大大提高办事效率。这就需要我对城市管理、公共服务、疫情防控、物业管理等全市各方面的工作多多了解和学习。
可以说从那时起,我的工作就从被动接听电话,变成主动服务对接。有的市民反映打电话后2小时内就得到答复,在以前,这个速度是不可想象的。另外,现在我们不仅仅是帮助市民记录诉求,而且和市民在沟通中形成共鸣,用“同理心”与市民通话,把市民着急的事情当成我们自己的事情。在接听中,我希望市民能“看”到我的笑脸,感知到我真正想为他办事的心。这就是精准对接、主动服务。
现在,我身边的亲戚、朋友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问题都会和我聊聊。别人问起我的职业时,我都会非常自豪地说:我是北京12345的接听员。
北青报:这些年接到的老百姓诉求有什么变化?
刘缓:这方面的变化非常大。以前市民反映问题,大部分都是自己家停电、停水、漏雨、漏水等,或者是自己的家庭纠纷、经济纠纷。现在市民公共服务方面意识越来越强,诉求也越来越多地由个体诉求向公益诉求转变。公共安全存在隐患、公共区域的垃圾没有及时清理、路边的树枝没有及时修剪、小区内公共设施存在故障等,都进入市民反映诉求的视野。我在接线过程中听得出来,市民非常热心,希望城市环境和治理水平越来越好,这也反映出市民们对美好生活的“精准”追求,这也是和我们当前的精细化城市治理思路相向而行的。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