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冻饿之虞)-冻饿之虞的拼音
推断,实词,意思(冻饿之虞)-冻饿之虞的拼音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冻饿之虞(冻饿之虞的拼音)老谢语文堂2021-02-07 07:23:49
“语言的基础是词汇。”(张志公)“从数量上看,在九百个古汉语常用词中,虚词仅有三十来个,绝大多数部是实词;从在句中的地位来看,一句话的主干成分,都由实词充当;从掌握的难度上看,虚词的特点和用法固然不易了解,但反映复杂事物概念的实词,变化更多,更不易弄懂记住。因此,帮助学生掌握实词是提高他们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也是文言文词汇教学首先要抓好的重要环节”(李保初《文言文教学法》)。
文言文实词的考查不仅直接体现在推断词义题上,还间接体现在文言翻译题中。对于即将步入考场的同学们来说,文言实词的复习着实是一项繁重的任务。因为从历年的高考真题来看,考查的范围比较广,要求考生除了熟悉课标规定的120个常用实词的具体含义外,还需拓宽视野,扩大词汇量,并在复杂多变的语境中努力探寻文实词词义推断的基本规律。
图片
一、借助同义词语推断法。在文言文中,意思相同、相近的两个(或两个以上)词连用,表达同一个意思。考生可以借助常用实词的词义来推断另一个较为生疏实词的词义。
1.“前代圣君,博思咨诹。”(《后汉书·章帝纪》)“诹”与“咨”同义,咨询。
2.“虽蒙宽宥,犹执谦退。”(《后汉书·王梁传》)“宥”与“宽”同义,宽恕。
3.“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孟子·滕文公下》)“囿”与“园”同义,古代帝王蓄养禽兽的园地。
4.“百姓怨望,而海内叛矣。”(贾谊《过秦论》)“望”与“怨”同义,怨恨。
5.“过蒙拔擢,宠命优渥。”(李密《陈情表》) “擢”与“拔”同义,提拔。
6.“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论语·宪问》)“尤”与 “怨”同义,责备。
二、借助反义词语推断法。在文言文中,还经常出现意思相反或相对的两个词连用,表达相反或相对的意思。考生可以借助一个实词的词义来推断另一个实词的词义。
1.“议治乱之本根,求祖宗之故事。(范仲淹《润州谢上表》)“治”与“乱”反义,治,安定;乱,动乱。
2.“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诸葛亮《出师表》)“陟”与“罚”反义,陟,提拔;罚,惩罚。“臧”与“否”反义,臧,善;否,恶。这里形容词用作动词。
3.“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尚书·舜典》)“黜”与“陟”反义,黜,贬退,陟,提拔。“幽”与“明”反义,这里形容词用作名词,幽,昏愚的官员;明,贤明的官员。
4.“贪多务得,细大不捐。”(韩愈《进学解》)“细”与“大”反义,细,小的;大,大的。
5.“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齐也,不可得矣。” (《孟子·滕文公下》)“傅”与“咻”反义,傅,教导;咻,喧闹。
6.“消息盈虚,终则有始。”(《庄子·秋水》)“消”与“息”反义,消,衰微;息,滋长。
三、借助成语推断法。成语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保留着文言文古雅的词汇。在文言文阅读中,我们可以借助成语——这个现代社会的活化石来推断文言实词的词义。
1.“吾乘时邀幸,得为吏部尚书。”(《魏书·崔亮传》)“邀”字的含义容易误解,我们可以借助成语“邀功请赏”推断出:邀,请求、谋求。
2.“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吾焉用此,其以贾害也。”(《左传·桓公十年》)
句中“贾”字的含义也可以借助成语“直言贾祸”推断出来,是“招致”的意思。
3.“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蒲松龄《促织》)句中“责”字的含义可以借助成语“求全责备”推断出来,是“寻求”之意。
4.“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并慰劳其军中用事者。”(司马光《资治通鉴》)句中“吊”字的含义可以借助成语“形影相吊”推断出来,是“安慰”的意思。
5.“戎狄弃甲而远遁,朝廷高枕而无虞。”(韩愈《与凤翔邢尚书书》)句中“虞”字的含义可以借助成语“冻饿之虞”推断出来,是“忧虑”的意思。
6.“损己以利物。”(魏徵《十渐不克终疏》)句中“物”字的含义可以借助成语“恃才傲物”推断出来,是“他人”的意思。
图片
四、借助现代汉语推断法。“现代汉语是通晓古代汉语的一个关键。……古语与今语是相联系着的,不知今就不能知古,惟其能相互比较,才能由今语以通古语。”(周祖谟)
1.“逗华阴之湍渚。”(范晔《后汉书·张衡传》)依据现代汉语“逗留”的意思,推断“逗”是“停留”的意思。
2.“选天下之端士。”(贾谊《治安策》)依据现代汉语“端正”的意思,推断“端”是“正、正直”的意思。
3.“公子遇臣厚。” (司马迁《史记·魏公子列传》)依据现代汉语“待遇”的意思,推断“遇”是“对待”的意思。
4.“播百谷,劝农桑,以足衣食。”(班固《汉书·艺文志》)依据现代汉语“劝勉”的意思,推断“劝”是“勉励”的意思。“劝学”的“劝”就是此义。
5.“其发奸擿伏如神。”(班固《汉书·赵广汉传》)依据现代汉语“揭发”的意思,推断“发”是“揭发”的意思。
6.“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班固《汉书·董仲舒传》)依据现代汉语“仪容举止”的意思,推断“容止”是“仪容举止,威仪”的意思。
五、借助古代文化推断法。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一个民族把自己全部精神生活的痕迹都珍藏在民族的语言里。德国语言学家威廉·洪堡特早就说过:“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二者的同一程度超过了人们的任何想象”。文言文作为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载体,文言和时代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集中反映了当时的文化习俗和社会风貌。不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就不能真正理解文言文。
1.“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贾谊《新书·过秦论上》)
黔首:百姓。《说文解字·黑部》说:“黔,黎也。从黑今声。秦谓民为黔首,谓黑色也。”秦诏令称百姓为“黔首”,是由于秦为水德,水德尚黑。平民以黑巾裹头,故名。
2.“咸平元年,诏任三司、馆阁职事者丁忧,并令持服。”(《宋史·礼志二八》)
丁忧:遭遇父母的丧事。《尔雅·释诂》:“丁,当也。”是遭逢、遇到的意思。据《尚书·说命上》:“忧,居丧也。”所以,古代的“丁忧”,就是遭逢居丧的意思。
3.“东昌卞氏,业牛医者,有女,小字胭脂,……以故及笄未字。”( 蒲松龄《聊斋志异·胭脂》
及笄:古时称女子年在十五为“及笄”,也称“笄年”。笄是簪子,及笄,就是到了可以插簪子的年龄了,《仪礼·土昏礼》:“女子许嫁,笄而礼之,称字。”《礼记·内则》:“女子许嫁,……十有五年而笄。”
4.“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