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两弹一星元勋)-两弹一星功劳最大是谁
力学,两弹,教授(两弹一星元勋)-两弹一星功劳最大是谁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两弹一星元勋(两弹一星功劳最大是谁)
· 张宇伟 | 文 关注秦朔朋友圈 ID:qspyq2015字数 4k+ ·
2021年4月29日11时23分,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发射升空,准确进入预定轨道。它的成功意味着中国航天探索三步走战略,成功迈出第三步,宣告了中国开启空间站任务的新时代。
国家领导人在贺电中指出,天和核心舱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空间站建造进入全面实施阶段,为后续任务展开奠定了坚实基础。希望你们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自立自强、创新超越,夺取空间站建造任务全面胜利。
此时此刻,我们不能忘记“两弹一星”的功勋科学家,不能忘记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而在两弹一星研制和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初期的五十年代、六十年代,钱学森先生最重要的助手、创立两弹一星和中国航天事业的最重要合作骨干,却是一位鲜为人知的科学家和无名英雄。
1999年9月18日,中共中央召开“两弹一星元勋表彰大会”,23位为中国两弹一星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获此殊荣,如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朱光亚、周光召等,他们的名字熠熠生辉,经常被大家提及。但其中还有一位是以烈士身份缺席领奖台的英雄。
他是唯一一位献身于原子弹、氢弹、导弹和卫星的全能者,1968年12月5日执行任务从核试验基地返航北京机场降落时牺牲,他就是著名两弹一星元勋科学家郭永怀先生,那一年,他只有59岁。
郭永怀牺牲那天,周恩来总理正在接待外宾,他的秘书走来,在他耳边耳语了几句,总理随即脸色凝重。外事活动后,周总理为中国失去郭永怀而失声痛哭。
学贯中西
郭永怀1909年4月4日出生于山东省荣成县西滩乡郭家村。1929年夏,进入天津南开大学物理系预科班学习,预科期间,对他影响最大的是申长枨教授(著名数学家,哈佛大学数学系博士毕业,西南联大和北京大学教授),申先生为郭永怀打下了坚实的数学基础,为他以后专门从事力学理论研究创造了条件。
1931年7月,由于对光学的兴趣,郭永怀升入南开大学物理系。在物理系的两年,对郭永怀影响最大的是顾静薇教授(康奈尔大学本科、耶鲁大学硕士、密西根大学博士,中国第一位物理学女博士)。
1933年,经顾教授推荐,郭永怀插班考入北京大学,1933-1935年在北大物理系就读,毕业后留校做饶毓泰教授(芝加哥大学本科、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北京大学物理系主任、西南联大物理系主任)的助教并兼做研究工作,曾经和吴大猷教授(杨振宁、李政道的老师)等一起研究过喇曼效应。
1938年3月,郭永怀到西南联大,跟随周培源教授(加州理工学院博士、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西南联大物理系教授)做助教并学习流体力学,研究湍流理论。
名校名师育英才。1938年夏天,郭永怀考取中英庚款留学生,第二年9月到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在数学系主任辛格(Synge)教授指导下从事研究,仅用半年多时间就完成了“可压缩粘性流体在直管中的流动”的论文,并获硕士学位,受到辛格的赞赏。
辛格原籍爱尔兰,是英国皇家学会会员,由于德军空袭来到多伦多大学,创建了北美第一个数学系。辛格的另一位中国博士学生是著名力学家、应用数学家钱伟长。
1941年5月,郭永怀到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读博士,师从于世界著名航空大师,冯·卡门(Von Karman)教授。他的博士论文研究了当时空气动力学最前沿的问题——跨声速流动不连续解的研究,于1945年获得博士学位。
冯·卡门的另一位中国博士学生就是钱学森。钱先生早于郭永怀毕业,郭永怀读博士时,钱先生已经留校做冯·卡门的助教,帮助指导郭永怀的博士论文。从那时起,钱学森与郭永怀有了了解,建立了信任。
1946年,W.R.Sears教授(冯·卡门带出来的第一个美国博士生)在康奈尔大学创办航空研究院,特聘郭永怀到康奈尔大学工作,成为当时航空研究院的三个主持人(Sears、郭永怀和Kantrowitz)之一。在康奈尔大学十年,郭永怀做到了正教授,因在跨声速流与应用数学方面的两项成果,驰名学术世界。
赤子回归
1956年1月16日,国务院副总理陈毅签署批复了中国科学院《关于成立力学研究所的报告》,中国科学院正式任命钱学森为力学研究所所长。从钱学森回国那天(1955年10月8日),到建立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从头到尾才3个月,可能是中国科学院历史上成立最快的研究所。
力学研究所创建初期,只有十几个人,人才缺乏。钱学森想到了远在美国的挚友郭永怀。1956年2月2日,他给郭永怀写信。信中写道:“永怀兄,接到你的信,每次都说归期在即,听了令人开心。已经把你的大名向科学院管理处‘挂了号’,自然是到力学研究所来,快来、快来!请兄多带几个人回来,这里的工作,无论在目标、内容和条件方面都是世界先进水平。这里才是真正科学工作者的乐园!”
“快来,快来!”钱学森短短数语,渴望之情溢于言表。
为了能顺利地返回祖国,1956年在康奈尔大学W.R.Sears教授送别郭永怀的野餐会上,郭永怀当众将多年的论文手稿烧毁。1956年11月,在国外学习工作了16年的赤子郭永怀带着夫人和女儿经过宝安罗湖口岸回到祖国。
回到国内,郭永怀成为中国科学院力学所的班子成员,钱学森任所长,他任副所长。1958年他参与制定力学所的战略,与钱学森、杨刚毅(时任力学所党委书记)一起确定了“上天、入地、下海”为力学所的研究定位。
1957年,为培养急需的力学人才,中科院力学所和清华大学联合创办了工程力学研究班,分流体力学和固体力学两个专业组。在钱学森、郭永怀、钱伟长等亲自参与下,力学班共办了三届,学制是两年到两年半,总计招生324人。
郭永怀不但亲自讲授“流体力学概论”和“边界层理论”等课程,还担任了力学班一届的副班主任、二届和三届的班主任。力学班的毕业生成为当时我国力学和航天航空领域的科研、教学和工程技术的骨干,为清华大学、交通大学、浙江大学等准备了力学师资,为“两弹一星”、载人航天等重要工程输送了一批力学高端人才。
两弹一星全能专家
郭永怀视野开阔,富有远见,他的一些早期建议都已变为现实。1957年10月13日,他参加中科院关于苏联发射成功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座谈会,谈到苏联发射人造卫星,是人类进入原子能时代后的第二件大事,对整个人类都有影响。
人类一向是在二度空间活动的动物,现在有了人造卫星的成就,就如爬高有了梯子一样,以后去宇宙活动,已经不是梦想,可以实现了。
1965年第四次星际旅行座谈会上,他做中心发言,讲到宇宙飞船的回地问题。像“东方红”卫星式飞船在返回到达空气层外缘时,它的速度是每秒7.8公里。对于星际旅行来说,这虽然是起码的速度,但就目前人类掌握的飞行技术来说,这仍然是相当高的。
它比最快的超声速飞机的速度要高10几倍,从能量的大小来看,也是可观的。如果飞船的重量是5吨,它的动能就要比一列5000吨、每小时行驶40公里的火车的能量还大500倍。能量既然是这样大,怎样把飞船“刹住”,使它顺利通过大气层,并保证最后安全降落,变成为星际旅行在现阶段的一个关键问题。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