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鲁尔危机)-鲁尔危机的影响
希特勒,纳粹,德国(鲁尔危机)-鲁尔危机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用尽解数,初登政坛
1929年,戈培尔被任命为纳粹党宣传部长。经过希特勒和戈培尔共同不懈的努力,在1930年9月的国会选举中,纳粹党获得640万张选票,得到197位议席,成为仅次于社会民主党的国会第二大党。可以说此时的纳粹党取得了重大阶段性胜利。在1932年的总统大选年,戈培尔力促希特勒竞选,他说:
即使不能成功当选,也要借助这次机会让全德国的人民知道我们的存在、了解我们的主张
希特勒深以为然。为了能成功当选,宣传部长戈培尔可以说使出浑身解数,他调集人马,开动宣传机器,发动前所未有的宣传攻势。在全国各地张贴100万张彩色宣传画,散发800万本小册子和1200万份党报特刊,并创造性地首次将电影和唱片用于总统竞选活动。尽管经过两次投票,希特勒均未当选,但获得的选票却翻了一番。
1932年,纳粹党已经成为魏玛共和国国会第一大党,1933年1月,依照宪法规定,老元帅兴登堡总统只好任命前德军下士希特勒为政府总理。纳粹掌权伊始,就开始打压其他党派,例如德国共产党和德国社会民主党,还查封国内各个政党的报社,最为无耻的是纳粹党竟在2月27日夜晚自编自导自演了“国会纵火案”,并以此事为借口,迫害镇压德国共产党,德共领导人恩斯特·台尔曼等大批党徒被捕入狱,德共只好转入地下活动。
1933年3月,戈培尔被希特勒任命为德国国民教育部长和宣传部长。至此,戈培尔终于迈进政治权力中心,开始主宰德国人民的精神生活。为了彻底奴役德国人民的心智,他制定了相当严苛的新闻审查制度,将国内所有进步意义的报纸和传媒都加以消灭和清除,并责令德国电影公司也要为国家政治服务,最令人发指的是:这位拥有博士头衔的教育部长,还有组织有计划地在全国各地焚烧书籍,例如马克思、恩格斯、海涅等人的著作都被毫不留情地付之一炬。
为了控制民众的思想,纳粹还责令厂商大量生产廉价收音机,好使每一个德国公民都能亲耳聆听到元首那充满激情的声音,接收到领导人给出的最新指示,在戈培尔的督促下,6年内德国家庭的收音机普及率翻了3番,达到70%,但是收听外国电台将是一种严重的刑事犯罪。除此之外,纳粹还有意迫害犹太籍科技人才,大名鼎鼎的爱因斯坦就是通过瑞士再流亡美国的。
煽风点火,鼓吹战争
波兰战役前,戈培尔为鼓动军队,煽动军人的爱国热情,特别加大宣传力度,例如在《柏林日报》先使用大字标题警告“当心波兰!”,后又谎称“波兰军队推进到德国国境边缘”。《人民观察家报》编发特大通栏标题“波兰全境处于战争狂热中!《领袖日报》的标题:“华沙扬言将轰炸但泽——极端疯狂的波兰人发动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挑衅!”战争刚刚爆发时,甚至还导演一幕“贼喊捉贼”的闹剧。宣称战争是由波兰首先发动。
德波战争爆发后,纳粹德军兵锋指向哪里,戈培尔的宣传机器就跟到哪里,宣传部还派专人乘坐飞机拍摄波兰战场纪录片,将帝国军人英勇无畏的高大形象记录下来,再送回国内剪辑成影片,在各地影院巡回放映。与此同时,纳粹德国宣传部还培养多国外语人才,一个国家或地方被纳粹占领,当地电台就会被纳粹宣传部接管,当地播音员则在德军荷枪实弹的威胁下继续言不由衷地广播。“二战”高峰期,德国宣传部通过无线电台竟然能用27种语言对外同时发声。
法兰西战役期间,戈培尔更是精心挑选业务骨干,派出了阵容强大的摄影组,跟随德军进入法国,辗转各地进行拍摄,由此,电影记录片《西线的胜利》诞生,这个电影讲述的就是德法战争。其中戈林是主演,隆美尔等战争明星也有幸成为客串演员。影片在德占区播放后,隆美尔骁勇善战的英雄形象开始进入普通德国民众的视野,在北非战役过程中更是深入人心并最终永远定格,通过报纸宣传和电影作品的渲染,德国因此诞生了很多战争明星,他们成为全民崇拜的偶像。
包藏祸心,配合元首
1940年6月中旬,法国决定同德媾和,戈培尔认为这是一个千载难得的宣传良机,于是他就向希特勒建议,要求安排一个很特别的受降仪式,为此还把“一战”德国向法国签订投降书的那节火车车厢从博物馆拖出来,然后希特勒坐在福煦当初的座椅,再接受法国政府的投降。整个过程都被拍成视频,再拿回国内放映,表明德国在“一战”所受的耻辱被希特勒彻底洗刷。等希特勒完事之后,乘机返回柏林,戈培尔又特意安排了一场盛大的欢迎仪式,一下飞机,希特勒就迅速被欢呼的民众和各色的鲜花所淹没,见此情景,希特勒也是志得意满,心花怒放,内心不禁感叹戈培尔竭诚的忠心和高明的手段。
就在希特勒暗地里积极备战,酝酿侵略苏联的计划时,戈培尔异常敏锐地觉察到这个极富冒险精神的大胆想法。为了配合元首的阴谋外交活动,戈培尔觉得自己也需要在宣传上大做文章。
在戈培尔的日记中,有这样一段话,让人印象深刻:
针对俄国的最大作战行动于是被推迟了,它被极为小心谨慎地掩盖起来,只有极少数人知情。这次行动以大规模地向西方运动兵力为序幕。我们将把怀疑引向各方,只是不朝东边。一场对英国的佯攻正在准备着,而随即我们再闪电般地迅速撤回,并开始进攻俄国。
这段文字表明希特勒侵苏是蓄谋已久,绝非一时兴起。
为了进一步麻痹苏联,戈培尔还特意在《民族观察家》报上撰写一篇暗示占领克里特岛的文章,在这篇文章还没有广泛传播之前,宣传部再以雷霆的行政手段将这家报社查封,造成该报是因提前泄密军事计划而惨遭厄运的假象,一通操作下来,让人没法不信以为真。
1941年6月22日,德国公然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以“巴巴罗萨”计划为行军指南,一共集结190个师550万人、4900架飞机、3700辆坦克、47000门大炮、190艘军舰,分三个集团军群进攻苏联,北到巴伦支海,南到黑海,整个战线长达3000多公里。
苏联政府领导人斯大林对德国的军事行动深表震惊,整整一个礼拜,这位领袖都闭门不出,情绪低落。他曾不无忧伤地对英国记者说:
我们失去了列宁创造的一切。
不过苏联毕竟是一个英雄的国度,在经过短暂的仓皇无措后,英勇的苏军很快稳定住了战线,并在1941年12月的莫斯科保卫战和1943年2月的斯大林格勒战役中,重创德军,赢得主动,转守为攻。
穷途末路,自杀身亡
两年下来,德军在苏联战场举步维艰,进退失据。1943年2月18日,戈培尔在柏林体育馆向精选的15000名听众发表著名的煽动性演说《论总体战》。演说历时2小时15分钟,据称是纳粹领导人在战争时期所作的最长的演说。他对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败绩只字不提而避重就轻,大谈犹太人--布尔什维克”的危险,指明德国胜利的必然性,演讲期间,他问全场人“要不要战争?”全场欢呼“要”。演说最后以西奥多·科纳的诗句“国家屹立而风暴消失”作结,这是他在二战后期最成功的也是最后一次宣传演出。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