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鲁尔危机)-鲁尔危机的影响
希特勒,纳粹,德国(鲁尔危机)-鲁尔危机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鲁尔危机(鲁尔危机的影响)2021-07-10 16:40·历史探佚
他原本是崇尚真善美文学艺术的哲学博士,最后却成为人类历史上最善于信口雌黄的骗子;他脚有残疾,行动不便,却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他的演讲才能在当时整个世界算得上名列前茅,但是他富有激情的疯狂鼓动却让百万同胞将士一去不返、命丧沙场;他曾对犹太种族灭绝这件事上发挥推波助澜的负面作用,但最后他全家八口人却也不得善终;他曾经权势显赫,耀武扬威,并一度成为政府首脑,可是不到一天,他就走向穷途末路、最后殒命地堡,并且死无全尸。那么这个身前显赫荣耀,死后遗臭万年的人物到底是谁?为何后世常常将他的名字和谎言紧密联系在一起,对他加以诅咒呢?
1939年9月前夕,如果你游历德国,去问德国人:贵国最大的威胁是什么,那么这个德国人一定毫不犹豫,说这个威胁来自东方的波兰,而且他们还宣称波兰实力雄厚,足以让整个德国山河破碎,让德国民众家破人亡。假如你要反驳这个德国人的观点,他一定会认为你别有用心,是一个波兰间谍,是一个敌对分子,是一个胡言乱语的疯子。上述问答来自“二战”前夕一个美国记者的回忆录。我们今天看到这番对话,一定觉得非常好笑,因为我们都了解“二战”的历史:知道波兰既没有侵略德国的主观愿望,也缺乏侵略德国的客观实力,倒是波兰自己恰恰迅速为纳粹所灭。可在当时,全体德国人都相信波兰要侵略德国,他们也的确把波兰视作洪水猛兽、头号劲敌。
在我们一般人的印象中,德国哲学兴盛、科技发达,那是一个拥有非凡智慧的民族国家,但为何当时德国人的认知会如此可笑和荒诞,显得很傻很愚蠢呢?到底是谁降低了当时德国人集体的心智,使整体国民成为没有思想缺乏思考能力的提线木偶呢?其实这个罪魁祸首就是20世纪臭名昭著,以“谎言重复一千遍就是真理”著称于世的纳粹宣传部长戈培尔。
身残志坚,怀揣梦想
1897年,保罗·约瑟夫·戈培尔出生在德国一个信仰天主教的普通家庭,而且4岁那年,就因患小儿麻痹症而致使左腿萎缩,成为跛脚儿童。家境不好,身体残疾,这当然会使小戈培尔感叹命运不公,造化弄人。人们常说:上帝给你关了一扇门 必然会为你开启一扇窗。对戈培尔而言,这句话确实没有说错。
第二帝国期间,普通家庭出生的孩子要想出人头地、逆天改命,参军无疑是一个绝佳选择。例如同时代的隆美尔就是通过军校学习、前线打仗,开始发迹,最终成为人生赢家。而且当时整个欧洲国家都在积极扩军备战,这样的国际形势其实是有利于隆美尔戈培尔这类出身一般的非贵族子弟的。不过我们也要知道,戈培尔身有残疾,腿脚不便,当兵体检肯定难以通过,因此他要想走从军之途,简直就是痴人说梦。
说来神奇,年轻的戈培尔和早年的希特勒还真有惊人的相似,少年希特勒的理想是做一名自由的画家,而戈培尔则希望将来能成为像歌德席勒那样的文学大家,也就是说这两人原本都想成为艺术家,假如当时上苍垂怜,玉成所愿的话,估计就没有后来的“二战”浩劫了。可是命运的神奇就在于未来不可预知。尽管如此,但二人略有不同:如果把学生当做一个职业来看,希特勒那就是社畜学渣,而戈培尔则不然,他天资聪颖,智商很高,在天主教艾尔伯特·马格努斯协会的资助下,从1917年夏到1921年春,戈培尔先后在波恩大学、弗莱堡大学、乌兹堡大学、莱比锡大学、慕尼黑大学和海德堡大学等八所大学攻读艺术、历史和文学。最终在海德堡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虽说毕业之后,怀着对未来的美好愿景,戈培尔创作了很多小说剧本,但不知为何,却没有一家出版商愿意出版他的作品。因此戈培尔一鸣惊人的愿望落空,他不得不重新审视眼前的社会和他自己本人。
至暗时刻,时来运转
就在戈培尔郁郁不得志,步入人生至暗时刻的同时,有一个人却在德国民众中迅速蹿红,成为一颗政治新星,这个人就是奥地利人希特勒。1923年1月,法国联合比利时,以德国不履行赔款义务为借口,出动10万军队占领德国的鲁尔工业区,酿成“鲁尔危机”。法比悍然出兵的行为,彻底激怒了德国民众,引发经济危机,使得德国政坛动荡不安,希特勒则乘机兴风作浪,最后竟然利用民众不满情绪,鼓动民众,甚至于当年11月在慕尼黑发动了“啤酒馆暴动”,为此,希特勒也付出了入狱服刑9个月的代价,在此期间,希特勒出版了自传作品《我的奋斗》。
1922年希特勒街头的一次演讲,改变了戈培尔的命运,他被希特勒雄辩的口才所征服,在1924年加入了纳粹党,虽说是纳粹党员,戈培尔起初还真没成为希特勒的亲信,非但不是亲信,甚至还是希特勒的党内政敌。戈培尔是纳粹党北德派领袖格里戈尔·施特拉塞的主要合作者。1925年,戈培尔出任纳粹党鲁尔区党部书记,为了扩大影响,戈培尔创办了《纳粹通讯》,不过这个报纸服务的对象是施特拉塞兄弟而不是希特勒,为了煽动民众,迎合下层,他经常在自创的报纸上发表一些过激言论,用于争取民心。也正是在这个岗位上,戈培尔擅长写作的才能才真正算是有了用武之地。
在 1925年11月的纳粹党汉诺威会议上,戈培尔甚至发表演说,呼吁党员,把阿道夫·希特勒开除出纳粹党。如果时间就定格在这一刻,我们一定非常吃惊,因为我们都知道,后来的戈培尔可以说是希特勒忠实的追随者和心腹粉丝,连戈培尔的妻子玛格达都非常崇拜希特勒。
乱世枭雄之所以能在风云际会的特殊历史时期脱颖而出,某种意义上讲,那也是有道理的。起初希特勒固然对戈培尔本人不满,甚至充满恨意,但戈培尔出色的宣传鼓动才能和写作能力也的确非同一般,希特勒很是欣赏。而且此刻是希特勒事业发展的关键期,为了打击分化施特拉塞兄弟势力,希特勒表现出博大的心胸襟怀,向势头正劲的戈培尔投去了充满善意友好的橄榄枝,心明眼亮的戈培尔在经过短暂的权衡之后,毅然决定转投党魁希特勒。投桃报李,希特勒将亲笔签名的《我的奋斗》相赠,并盛情相邀戈培尔来希特勒的龙兴之地慕尼黑演讲。
改换门庭,另投新主
在反犹、反共和争夺生存空间等诸多观点上,戈培尔可以说和希特勒保持高度一致,他非常钦佩希特勒的组织能力和演讲能力。戈培尔在他的日记中发誓
我们必须寻找上帝,我们正是为此而活在世上。
他还记述了自己第一次见到希特勒的印象:
他摇动我的手。像一个老朋友一样。那对蓝色大眼睛。像星星一样,在夜晚闪闪发光。他说很高兴见到我,这使得我感觉自己正在天堂。那个人是拥有一切的国王。
他天生就是民众的领袖,德国的拯救者
1926年,戈培尔改换门庭,开始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地支持希特勒,并通过纳粹党机关报《人民观察家》发表公开声明,与施特拉塞彻底决裂。戈培尔的“反水”自然让希特勒喜出望外,从此戈培尔就成为希特勒最忠实的追随者之一。为表示尊重,希特勒对戈培尔经常以博士相称。为了向民众灌输只有希特勒才能救德国,戈培尔又创办了《进攻报》,自己充任主编。为了卓有成效地推动造神运动,戈培尔还亲自设计广告画和宣传单,组织纳粹党徒举行声势浩大的游行,误导德国普通民众,向他们灌输希特勒就是救主再世,一个全心为民的“拯救者”。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