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心理学属于什么科
需求,层级,产品(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心理学属于什么科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例子:在父母、朋友面前不断努力,想要证明自己的优秀和与众不同,希望得到刮目相看的眼光和赞赏;
产品案例:尊重与被尊重都存在于人与人的互动中,所以尊重需求严格来说是深藏在社交需求中的。
因此大部分的社交产品都会加入个人或他人尊重的场景,比如成就墙、排行榜、会员身份标识、等级特权、特殊挂件等。
其中,会员制度是一种特例,它是一种付费之后才能享有的被尊重和满足感,即花钱买尊重。
QQ系列会员各个等级标识
5. 自我实现(Self-actualization)
最高层级需求,指人希望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潜能,不断完善自己,挑战与自己能力相匹配的一切事情,从而实现自己价值。
这是一种当自我心理状态充分得到满之后的崇高表现,特征是会出现短暂的“高峰体验”。
这种体验通常要在完成一件具有挑战性事情后才能深刻体验到的感觉,简单理解就是“成就感”获得的刹那,极为短暂但耐人寻味的感受。
例子:运动员不断超越自我体能极限,一是为了创造社会价值,二是为了超越自我,是为了追逐梦想,实现梦想的一种精神追求;
产品案例:像抖音、网易云音乐都是后起之秀,为什么会得到庞大用户的青睐呢,难道仅仅只是满足了前四项需求吗?显然不是。
对比一些满足基础需求的产品,像饿了么、美团外卖和滴滴,只有当用户产生基础需求刺激时才会去使用它,而自我实现更多的是体现在创造力和想象力得到满足,这些都是体现在精神层面的。
像抖音就是在传达一种生活态度,蚂蚁森林是对公益的无偿奉献,更甚至还有拍照、视频vlog也都是一种展现自我价值的方式。
左图为网易云音乐,右图为抖音
以上的自我实现是在大方向上得到了满足,而在一些小方向上自我实现同样也可以得到满足,比如点赞,就是基于社交需求,传达了朋友对自己的尊重和认可,从而获得成就感。
所以,一款产品想要成功,就避不开用户关于精神层面的自我追求。它是一款产品的灵魂,就像是设计系统的价值体现需要通过品牌来塑造一样:
往小了看,品牌能直接从精神层面传达出产品的态度,像网易云将音乐和社交相结合,满足了更多自由音乐人的创作分享;抖音将娱乐和分享相结合,满足了多元化人群不同的爱好和追求。
再比如Apple、Google这些大型企业,它们不仅仅是一家做手机、做系统的企业,他们的价值更多的是体现在“为全球用户寻求更高效、更舒适的体验方式”而不断努力。
Apple IOS设计规范的三大设计主题:清晰、尊重、深度
然而,有些产品一上来的初衷就是“自我实现”,虽然从性质上看是符合需求层级理论的,但这总归是昙花一现。
这些产品也许对未来有很大的价值,但是对于当下来说,用户只是获得了一时快感,过了就消停了。
辩证地来看,只基于这一需求而创造的产品,生存的不一定长久,但肯定是短期内爆发最快的,目的就是赚短期价值。
比如前些年大火的“AI换脸”,用户体验的就是新鲜感,以至于一夜之间爆发出上万的流量,然而等到用户新鲜感过了,产品流量就会开始急剧下降甚至消失,而且这样的技术在法律上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
所以从根本上来看待这样的产品,在未保障用户安全需求的前提下,想要实现自我价值可以说根基不稳。
三、需求理论的特性
1. 需求具备层级性
通过五大需求的递进关系不难看出,越是底部的需求,原始属性就越强烈,而越是往上的需求,层级的社会属性就会越强,到了最高层级就已经开始上升到精神层面了。
所以,越是靠近底层需求就越是刚需,比如饿了么、美团就是属于底层需求产品。
试想一下,人在饱腹的时候,还会去考虑觅食吗?显然不会。
正所谓“抱腹思淫欲”,当底层需求得到了满足,人就会开始贪婪地向上爬,渴望得到更高层级的满足。
2. 越是底层需求,生存越长久
社会环境动荡,人们的需求也在“随风摇曳”,但无论怎么摇,最底层的需求始终稳固。
所以围绕底层需求而创造的工具粘性未必高,但一定是生存最久的产品。
就像觅食、交配,这些都是发自本能的行为,属于最底层需求。
毫不夸张的说,从地球上第一个有机生命体诞生以来,这些底层需求就一直存在,并且未来依然是恒久不变。
3. 越是高层需求,受感受驱动越明显
AI换脸的产品就是最好的例子。人们都是受到了市场趋势影响才会去使用它,随着时间推移,这类产品的生命周期就会开始走下坡路。
毕竟它是属于最高层级需求,最基础的生存性得不到保障,更何况越是高层级需求就越偏向精神层面,而且还会不断升级,逐渐变得“贪婪”。
在十九世纪,人们渴望有便利的出行方式,于是马车诞生了。
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开始不满足当下的速度,希望有更高效的出行方式,于是汽车、飞机陆续诞生。
到了现代,人们开始不满足于汽车飞机的速度,于是有了磁悬浮、新干线等更快的速度。
纵观历史发展可以发现,出行是属于基础需求的,但是人们对于“更快的速度”却已经上升到了精神层面,就像汽车诞生之后,就再没有人使用马车代步。
从马车到汽车,再到磁悬浮,人们对速度的追求欲望永无止境
这是因为人的精神层面会不断地追求和探索,它受感受驱动,受欲望驱动,这也是科学不断向前发展的最根本驱动力,即对一切事物的不满足,才造就了当今时代的繁华。
四、需求理论弊端
根据理论提出的“需要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趋势”,这放在旧社会当然是无需质疑的,然而人是主观能动性的生物,理论并不能一概而就地论述所有需求特性。
比如需求的层级也并不一定会按照层层递进的形式来满足,尤其是当今社会功能不断发展和完善,导致物资充足的年代,该理论也开始逐渐产生了不适应性。
另外,需求的演变除了和自身息息相关外,同时还会受到外界影响。
比如受文化、宗教、习俗影响就会产生不同的认知和价值观,甚至都有可能出现由高级转变成低级的情况发生;像前文提到的现代女孩为了身材的追求,甘愿主动放弃最底层的饱腹需求,目的则是为了实现高层级的自我实现。
相关的例子还有孔融让梨,就是受到了文化影响,导致孔融甘愿放弃大梨,进而追求更高的无私奉献;圣雄甘地通过绝食来感化人心等等。
这些都是随着时代发展而发生相应变化的需求层级。
1. 需求具备同级衍生性
马斯洛需求层级理论只注意到了各层需求之间的纵向联系,而忽视了在某些前提条件下,需求还会存在多种横向联系。
比如微信1.0刚面世的时候,仅仅只是满足了用户的社交需求,即简单的文字聊天,而不会去追求更高层级的便捷,即语音电话或视频聊天;随着社会发展,微信为了满足用户多元化的需求类型,在产品中不断加入各种新功能,像语音转文字、拍一拍,未来说不定还会考虑加入像QQ一样,有可拖拽语音进度条的功能。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