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什么是生态系统)-中国生态防治取得哪些成果
生态系统,生态,自然保护(什么是生态系统)-中国生态防治取得哪些成果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强化河湖长制。落实好河湖长制,履行好河湖健康代言人和守护者的重要责任。严格河湖水域及岸线管理,依法划定河湖管理保护范围,严格水域岸线分区管理和用途管制,合理划分保护区、保留区、控制利用区和可开发利用区,实现岸线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持续推进河湖“清四乱”,规范采砂等涉水活动,整治侵占、破坏河湖行为。狠抓河湖水资源保护,强化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指标控制,着力规范取用水行为。加强水污染防治,开展河湖健康评价,推进河湖生态综合治理。
补齐生态系统的短板
当前,我国到了有条件有能力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窗口期。必须坚持问题导向,聚焦水土脆弱、缺林少绿等突出问题,实施专项治理,抓紧补齐生态系统的短板。
科学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遵循生态系统内在机理和规律,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统筹配置工程、植物、耕作等各项措施。在长江、黄河上中游等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域,加强小流域综合治理和坡耕地综合整治。在东北黑土区,加快推进侵蚀沟治理,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加强黑土地保护。在北方防沙带、西南石漠化地区,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加强防护林体系建设、草原修复、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退耕还林还草、土地综合整治等。严格限制生产建设活动范围和土地扰动,杜绝“未批先建”项目,坚决纠正先破坏后治理的错误行为。
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以增绿增质增效为主攻方向,多途径、多方式增加绿色资源总量,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国土绿化成果。大面积增加生态资源总量,深入推进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加强三北等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加快国家储备林建设,稳步推进城市绿化、乡村绿化行动,推进社会造林,提供更多绿色生态产品。大幅度提升生态资源质量,推动国土绿化由规模速度型向数量质量效益并进型转变,坚持走科学、生态、节俭绿化之路,精准提升林草资源质量,加强天然林、退化林改造修复,提升生态服务功能和林地、草原生产力。
确保生态系统持续向好
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需要以强有力的监管为保障,构建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全过程监管体系,保持高压态势,形成保护生态系统的浓厚氛围。
完善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制度。落实管理责任。地方各级党委、政府要担负起相关自然保护地和生态保护红线管理主体责任,将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作为相关综合决策的重要依据和前提条件。实行严格管控。建立全链条、全覆盖、全要素的监管体系,落实生态空间管控要求,严格限制或禁止人类活动,确保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强化监督执法。建立常态化监督执法机制,对违反相关法律法规的部门、地方、单位和有关责任人员严格责任追究。
开展生态系统保护成效监测评估。针对不同区域的自然资源禀赋和生态服务功能,统筹考虑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各要素,从生态系统格局、质量和功能等方面出发,设置科学合理的监测评估标准。综合利用卫星遥感等技术手段和调查评价等方式,发挥相关领域监测站点作用,加快构建陆海统筹、天地一体、上下协同、信息共享的生态系统监测网络。加强监测数据的集成分析和综合应用,及时发现变化、预警风险,推动问题早发现、早处置、早整改;针对揭示出的问题,深挖根源,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促进标本兼治。
加强全球气候变暖对我国承受力脆弱地区影响的观测。提高观测水平,建设全方位的国家气候观测体系,提升青藏高原等生态脆弱区、气候敏感区、监测资料稀疏区的观测覆盖能力,利用天基地基空基等观测手段,对基本气候变量开展综合观测、协同观测。加强基础研究,开展气候与生态系统观测数据融合分析,深入研究气候变暖的成因、趋势和规律,做好气候变暖与生态系统相互作用的机理研究和影响评估。深化国际合作,针对气候变暖的全球性特征,加强技术交流和信息共享,为全球气候治理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
《 人民日报 》( 2021年01月08日 09 版)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呢。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