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神经症与人的成长)-动不动就想哭是抑郁吗
自我,神经症,的人(神经症与人的成长)-动不动就想哭是抑郁吗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神经症与人的成长(动不动就想哭是抑郁吗)
阅读使人充实,分享使人愉悦。文章结尾附有思维导图,帮你梳理文中脉络精华。欢迎阅读,你离知识又近一步。
今天分享的书籍是《神经症与人的成长》。
作者卡伦•霍尼,美国德裔女精神分析学家。1912年获得柏林大学医学博士学位,而后求学于弗洛伊德的朋友亚伯拉罕。卡伦•霍尼今日已被公认为是与阿德勒、荣格、兰克、弗洛姆等齐名的西方当代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主要代表。她的重要著作有《精神分析新法》、《自我分析》、《我们内心的冲突》、《神经症与人的成长》,以及她去世后整理出版的《女性心理学》等。
《神经症与人的成长》是霍妮生前最后一本著作,也是她的集大成之作。在这本书中,她从心理防御策略的演进出发,将她在前几本代表作中所提出的神经症现象和内心冲突,进行了综合归纳和进一步深化,构建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
01、神经症的产生
说到神经症的产生,就要回溯到一个人的童年。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需要得到来自他人的善意帮助和引导,才能学会如何和他人交往。而如果一个孩子的成长环境并没有那么美好呢?
比如,父母盛气凌人、过分保护、过分苛求、过分溺爱、反复无常、恐吓威胁、偏爱其他孩子等等。如果孩子在这种环境下成长,他就没法产生归属感,反而会对外部世界充满不安、恐惧和敌意。觉得他人随时都可能伤害自己,甚至自己的父母也是。可孩子又不能离开父母,所以他们不得不把这种敌意压抑到自己的无意识中,从而产生了一种深深的焦虑感,这就是霍妮所定义的基本焦虑。可以说,基本焦虑是神经症的源头,是神经症发展的最关键心理驱动力。
基本焦虑为什么产生?就是因为不良环境让孩子感觉不安全、不被喜爱、不受重视。为了克服这些感觉,个体就会发展出接近、反对和避开他人这三种策略,作者称之为屈从型、攻击型和孤立型三种人格倾向。霍妮把这三种方式称为解决神经症的最初尝试。但这种最初的尝试往往不是非常成功。一方面,它们主要是针对和别人关系的,而不是内心的。另一方面,这些方法只能解决某个特定的冲突,它们彼此矛盾,所以个人的自我感觉是分裂的。
所以随着个体的成长,他迫切需要一种方法,让他形成一个更牢固更全面的整体心理结构,让他找回自信来面对这个陌生和充满敌意的世界。可问题是,从小的成长环境并没有培养起他的真正自信,反倒让他非常自卑,他真实的自我太渺小,没法担当这个重任。这个时候怎么办?
最简单的办法,莫过于借助想象力,大开脑洞,在自己头脑里创造出一个理想化的形象,把自己想象成上天入地无所不能的超人,拯救人类的英雄、智慧过人的天才、甚至可以俯瞰众生的神。这样一来,他就可以获得自己迫切需要的重要感和优越感了。这个过程,就叫做自我理想化。自我理想化是通往整个神经质心理历程的大门。所以,霍妮把自我理想化称为神经质的全面解决办法。
02、理想化的自我造成的后果
霍妮认为,一旦一个人形成了理想化的自我,他的全部精力就会被用来维持并实现这个自我。他要用行动来证明,他真的就像自己想象的那样超凡脱俗、完美无缺。这种冲动,被霍妮称为追求荣誉。霍妮说,这种神经质对荣誉的追求,和正常的自我实现是不同的。
首先,它有一种强迫的性质。一个正常的人要获得荣誉,是因为他的真正意愿,感情和需要,是符合他的自身利益的,这种行为是自发的,是“我想要这样”。而神经症的追求荣誉,只是为了理想化的自我服务,是为了自己不再焦虑,所以是被迫的,是“我不得不这样”。为了追求荣誉,他们甚至会违背自己真正的利益。神经症的追求荣誉,往往是想象出来的。
比如一个男生虽然内向孤僻,但却做着白日梦,以为自己是个白马王子。想象力真正的危害是它会歪曲现实,让患者丧失现实感。他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做一件事到底能不能获得荣誉,都无所谓,只要想象他是一个让人尊敬的人,想象这件事可以带来荣誉就可以了。而既然只要想象力就可以让人获得荣誉,那还要那么努力干什么?换句话说,神经症患者只要结果,不要过程。它和健康人为实现自我的努力奋斗,有着本质的区别。
既然理想化的自我是一个完美无缺的存在,那么我对自己的要求自然也是非常之高的。他要把自己塑造成一个至高无上的人,就要强加给自己很多要求,比如他必须极端诚实,极端勇敢,他必须是完美的丈夫,完美的父亲,他必须无所不知,甚至未卜先知,他必须永不疲倦,永不生病,甚至永远不会老等等。霍妮把这些神经症患者强加给自己的要求,称为内心指令。
这样神经症患者对自己的要求太高了,完全没有可行性。那怎么办呢?其实也简单,对现实视而不见就可以了。所以内心指令并不会让患者真的变得道德高尚,而只是让他自欺欺人装样子罢了。因为现实中达不到,所以只能在想象中达到。所以,神经症患者为了塑造一个理想化的自我,可以说是费尽周折。而这一切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克服基本焦虑,让他重新获得自尊和自信。可是这样得到的自尊是真的吗?
对此霍妮断然否认,她指出,这只是一种神经质的自尊,和健康人的自尊自信不是一码事。健康的自尊,是建立在实际基础上的。一个人因为见义勇为而感到自豪,因为完成了出色的工作而有价值感,因为自己有特殊的才能而自信,这种自尊有正当理由。可神经质的自尊只是一种虚假的仿制品,完全没有事实依据。让神经质患者觉得有自尊的个人品质,并不是真实的自我具有的,而是为了迎合那个理想化的自我想象出来的。
神经症患者的自尊即便再怎么倔强地去维护,也并不是真实自我具有的,它只属于那个理想的自我。他越是抬高理想化的自我,就越是觉得实际的自我太废了。他势必看不起自己,甚至恨自己。这就是霍妮所说的自我憎恨。自我憎恨和自尊好像是截然相反的,但实际上对神经症患者而言是不可分割的,是一体两面。一个人有多沉醉于理想化的自我,他就会有多恨实际的自我。所以霍妮把这种因素看成一个整体,称之为自尊体系。
03、自尊体系的形成会造成什么后果
随着自尊体系的建立,神经症患者等于被专横的内心指令支配,他越来越依赖理想化的自我,也越来越忽视实际的自我。其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和自我疏远。他逐渐远离了自己的感情、信念、希望和活力,也不再感觉自己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他变成了自己生活的旁观者。他的精力也都被用来为自尊体系服务,却很少用来建设性发展真实的自我。
比如,一个人受到野心的支配,可以表现出惊人的精力来获得权力和财富,但是却没有精力留给自己的私人生活,留给自己全面发展的要求。一些工作狂就是如此。和自我疏远的人也会失去对生活的方向感,他们用自己的想象来代替实际的目标,所以生活就成了白日梦和机会主义,而不是诚实的努力奋斗。一起失去的还有对责任的担当。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