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受命于败军之际)-受任于败军之际的典故
蔡元培,北京大学,蒋介石(受命于败军之际)-受任于败军之际的典故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1931年发生了举国震惊的九一八事变,日本关东军公然侵入我东三省。
都说张作霖对日本人“手黑”且虎父无犬子,奈何张学良在对待日本关东军的侵略上却奉行不放一枪一炮,不抵抗主义。
对此曾有人以张学良是奉蒋介石之命为由,为张学良正名。然而1990年张学良在面对日本记者采访时却亲口承认:
我当时没想到日本军队会那么做,我认为日本是利用军事行动向我们挑衅,所以我下了不抵抗命令……我对‘九一八’事变判断错误了。不能把‘九一八’事变中不抵抗的责任推卸给国民政府,是我自己不想扩大事件,采取了不抵抗的政策。
拥有30万大军却不抵抗、不放一枪一炮,任由日本关东军占领东三省,使国土沦丧,人民被屠杀。
而另一面蒋介石政府也公开对张学良的不抵抗主义表示认同。
蒋介石曾在日记中这样写道:
是倭寇果乘粤逆叛变,内部分裂时,而来侵我东省矣!但如何抵御?他深感“夫我内乱不止……而况天灾频仍,匪祸纠缠,国家元气,衰敝已极,虽欲强起御侮,其如力不足何!
面对蒋介石政府的不抵抗态度,作为民国政府的执牛耳者,瞬间激起了民愤,由北京为中心,瞬间爆发了举国震惊的“南下运动”,无数学生与爱国人士,纷纷组团南下,誓要向南京蒋介石政府要说法讨态度。
当此之时,面对亡国灭种的民族危机,蒋介石政府却还在奉行“攘外必先安内”那一套,蒋介石更是亲临南昌督导对我江西红军的第三次围剿。
一边是对日本帝国的不抵抗,一边是对有功于社稷与人民的共产党的血腥屠杀与围剿,“是可忍孰不可忍”,蒋介石政府的倒行逆施,瞬间使得“南下运动”呈浩然之势。
东北各界人士与北平学生在北平成立“北平学生抗日救国联合会”,学生与人民纷纷以该会为中心,打着“不是斗争就是死亡!”的横幅,喊着“誓死到南京请愿!”与“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援助东北义勇军!”的口号开始南下游行示威。
1931年12月4日,2000多学生躺在了大雪纷纷的正阳门东站的火车铁轨上,迫使北平政府只能派出专列援助学生们“南下运动”。
同时,为了加强此次“南下运动”的组织与领导工作,给我正在进行第三次反围剿的红军缓解压力,我党派出了顾卓新、李续刚、林枫、陈沂、薛迅五人负责此次“南下运动”,其中林枫、陈沂、薛迅组织带领游行示威队伍南下南京政府示威。
12月底,南京城的气氛分外的寒冷肃杀,“南下运动”的示威团已经抵达了南京国民政府。
学生们冲击了国民政府大楼,然而当时里面的领导很忙,蒋介石此时更是头疼得焦头烂额,因为其不抵抗主义与剿共政策,引起了声势浩大的民愤与“南下运动”,此时正在大楼里面进行引咎辞职的报告。
最终还是时任京沪卫戍司令官的陈铭枢与有“师表”之称的蔡元培被推了出来,作为和事佬跟示威团谈判。
然而此次负责示威团谈判工作的正是河南辣妹子薛迅。
薛迅其人干练,果断,能干常人不敢干,能当常人不能当,且口才卓绝,言辞犀利。
很快在国民政府“不作为”铁的事实之下,陈铭枢很快被她驳斥地败下阵来,只能推着蔡公上。
蔡公在学生中素有威望,然而面对愤怒且失去理智的学生与愤青,显然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示威团根本不管三七二十一,责难、抨击乃至谩骂与好事者添油加醋的声音很快便把蔡公淳淳善诱的发言淹没过去。
混乱中,就有愤青竟然视蔡公为阻碍“南下运动”与民族大义者,抄起大棒便往蔡公后脑勺抡去,蔡公只能强摁住后脑勺,忍着疼痛大喊道:
你们应该好好读书,不能耽误学业,太可惜!太可惜!
在这位伟大的教育局眼里,学生不读书,似乎与国土沦丧是一个等级。
而另一面,陈大司令也很快被示威学生们围作一团,并遭到了一番不可名状的殴打。
此时蔡公还在奔走疾呼,却见薛迅一个箭步走了过来,迎面便给了蔡公一个耳光,用力奇大,声音奇响,使得在场所有人都吓了一跳,又愣了一下。
有了第一个人敢这么干的人,接下来的示威学生很快便把蔡公围起来,不停地推搡、辱骂他。
陈枢铭见状,唯恐蔡公有个三长两短自己不好交代,马上命令警察朝空中鸣枪警告示威团,放开蔡公。
而另一面受到惊吓的学生显然慌了,面对子弹,手无寸铁的他们终究还是捡回了理智,只能把蔡公推出。
这时候蔡公又赶忙对学生们说:“他们打的是空枪,大家不要担心,我还是希望你们回去读书……”
这时候陈枢铭又开一枪,示威团瞬间大乱,学生中开始出现以为中枪者,慌乱中,示威团唯恐遭到警方的扫射,又慌不择路地掳走了蔡公。
一路上,有狂热愤青,对蔡公又拖、又拽,推推搡搡地把他扯到了郊区,才被警察救去。
然而,很多年后蔡公谈及此次遭遇,全无怨恨,有的只是满满的对民族教育的用心良苦与自责悔恨,他在日记中这样回忆:
今日在场青年之粗暴如此,实为我辈从事教育者未能努力所致!
回顾历史,我们现在几乎可以说,蔡元培是民国时期“一览众山小”当之无愧最大的大师。
蔡公的故事讲完了,那么那位掌捆蔡公的女学生薛迅又何去何从了呢?
薛迅,河南人,时年正21岁,北京大学肄业学生。在组织“南下运动”的前一年,已经加入共产党。
薛迅在后来每每谈及掌捆蔡公都自责悔恨不已,并声称“终生也无法原谅自己!”
然而另一面,蔡迅亦是我党优秀的革命战士与共产党员,正是其积极组织的“南下运动”,使得蒋介石不得不从“剿共”前线退回南京,并引咎辞职。从这个观点看,她是有功于我党,有功于人民的。
薛迅最终一直干到了河北省委副书记的位置,在一次亲自向毛泽东述职工作时,毛泽东特意询问了其革命历程后说:
薛迅同志,你是女中英杰啊!
毛主席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薛迅同志的革命经历确实优秀。
毕竟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啊。在之后的工作中,薛迅也是兢兢业业。
1953年10月16日,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的决议》,全国开始实行统购统销政策。
所谓统购统销既政府出面,通过统一收购人民粮食,再统一分配粮食,实现粮食供需关系。显然这个政策极不合理,极易打消农民生产积极性并存在极大的供需不合理性,因此薛迅在负责河北工作时,就该政策向组织提出:
适量统购,不宜统得过多、过死。在保证国家利益的同时,也要兼顾农民的利益,照顾他们的生产积极性。
然而该建议很快被视作“反对统购统销”,薛迅的职位也因此被下调,此后仅担任石油部长助理与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等职位。
1978年9月28日,薛迅在北京因病去世病。她一心为民,一生廉洁,去世时身边连件像样的衣服都没有。
宋朝戴复古曾作《寄兴》说:
黄金无足色,白璧有微瑕。
薛迅同志,虽然曾经有过错误,但就像“金无足赤,璧有微瑕”那样,人总是没有完美的。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