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妙玉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妙玉,宝玉,她的妙玉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妙玉在贾府无疑是个不受欢迎的人,大家都认为她孤僻了。作者在《红楼梦》序曲中为她特撰的曲牌叫“世难容”,说她“气质美如兰,才华复比仙,天生成孤僻人皆罕”,又说“好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不但贾府许多人厌恶她的“好高”和“过洁”,连家境贫寒靠着宝钗周济的岫烟姑娘也“嫌”她。这也许是因为她们过去相熟,而能从妙玉外边的冷透视到她内心的热才心生反感吧?可是妙玉的外冷内热是受了非常沉重的抑制的结果,难道不值得同情吗?
妙玉鄙视庸俗卑劣,几乎对谁都不屑于接触。但她除了和惜春下棋谈笑外,对黛玉和宝玉并没有表现过厌恶和轻视,是因为她难得知己,还是心底里也对封建道德有不满呢?而“目无下尘”的林妹妹对妙玉也无讽刺。且说黛玉湘云秋池深夜联诗,妙玉从旁窃听,共感哀戚,把她们请入栊翠庵中休息,自己一挥而就地给她们续作完篇,这不是很热情地与湘云黛玉共鸣吗?她续作的诗句有“露浓苔更滑,霜重竹难扪。犹步萦行沼,还登寂历原。石奇神鬼缚,木怪虎狼蹲。”如果纯是写大观园的具体景物,哪用得着“神鬼”,“虎狼”等词语呢?这是写出她们三个命运悲惨的芳龄少女生命历程里的凄凉和凶险。从妙玉的“气质”和“才华”来看,她不比黛玉逊色!
妙玉 - 人物塑造的含义
妙玉,这枝古殿青灯旁的寒梅,孤僻如深山的石碑,清冷似冬天的早晨。在花柳繁华的大观园里,她企图用蒲团载着青春去寻找空寂;栊翠庵的大门虽然整日关得紧紧,但并不能阻挡她心里的“邪魔”向外冲撞。她并不是“四大皆空”的出世者,而是一个硬把“七情六欲”苦苦包扎起来的“槛外人”。她是一个身穿道袍的小姐,又是一个心在朱楼的幽尼。而在她的情感世界里一样是布满了矛盾与纠结,也许是由于礼教条规,或是由於她自尊孤寡的心理,她努力克制自己对宝玉那似有若无的情感,却还是不禁走火入魔。
尤以她这样古怪的个性更轻易落人口实,说她是凡心大动,为宝玉害了相思病,这其中的确是有些道理的,只是一个原在栊翠庵这样清灵潜修之所的空门女子,偶然触动了庵外天地一阵撩人心悲的秋声弦音,总是会引起一些内在的、淡忘的关于情感和欲望的东西吧!即使是收心摄魂这么样的压抑自己而不愿去面对,那些属於本质的……可是终身履践洁净的她,一只成窑茶杯只因沾了刘姥姥的嘴便弃置不用,像这样一个屏绝尘俗的人却落得遭盗匪强掳玷污的下场,原本已经是够嘲讽的了,却还不免流言口舌之讥,说她是暗通贼人,甘愿受辱,一个洁净孤傲的女孩便蒙受了如此的污名而亡。这也正应对了妙玉那“世难容”的思想性格和她那"世不容"的生活道路和必然的结局。
妙玉 - 判词解释
妙玉判词
画:
后面又画着一块美玉,落在泥垢之中。
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 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解析
这一首说的是妙玉。
判词前“画着一块美玉,落在泥垢之中”。 “美玉”就是“妙玉”,“泥垢”与判词中的“淖泥”都是喻不洁之地。妙玉出身于苏州一个“读书仕宦之家”,因自小多病才出家当了尼姑。她“文墨也极通”,“模样又极好”,也是大观园中的一位姣姣者。说她“洁”,是因她嫌世俗社会纷纷扰扰不清净才遁人空门,这是一层含义;她又有“洁癖”,刘姥姥在她那里喝过一次茶,她竟要把刘姥姥用过的一只名贵的成窑杯子扔掉。她想一尘不染,但那个社会不会给她准备那样的条件,命运将把她安排到最不洁净的地方去。按规矩,出家就要“ 六根净除”,可她偏要“带发修行”,似乎还留一手,这是她尘心末断的一个根据。第六十三回写宝玉过生日时,妙玉特意送来一张拜帖,上写:“槛外人妙玉恭肃遥扣芳辰 ”。
一个妙龄尼姑给一个贵公子拜寿,这在当时是荒唐的,似乎透露出她不自觉地对宝玉萌生了一种爱慕之意。这类地方把一个少女隐秘的心思写得极细。 作者写这些细节,不是要出妙玉的丑,不是对她进行谴责,而是充满了怜惜之情。一个才貌齐备的少女,冷清清地躲在庙里过着那种枯寂的生活,该是多么残酷!她的最后结局如何呢?有一条脂批说: “瓜洲渡口……红颜固不能不屈从枯骨”。推测起来,她可能在荣府败落后流落到瓜洲,被某个老朽不堪的富翁(枯骨)买去作妾。这是多惨的悲剧。这应该是“终陷淖泥中”的含义,与高鹗续书写的被强盗掠去有别。
【注释】
此判词写的是妙玉。“洁”――操守清白。《楚辞・宋玉・招魂》:“朕幼以廉洁兮,身服义而未沫。”不受曰廉,不污曰洁。同时,也是佛教所标榜的净。佛教宣扬杀生食肉、婚嫁生育等等都是不洁净的行为,人心也是不洁净的,在世界上很少真正有一块洁净的地方,唯有菩萨居处才算“净土”,所以佛教又称净教。
“空”――虚。佛教指超乎色相现实的境界为空。《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照见五蕴皆空。”《大乘义章》:“空者,理之别目,绝众相,故名为空。”佛教认为人世间一切都是空的。皈依佛教,又叫空门。云空未必空句,说跳出了红尘,也未必能如愿。
“金玉质”――金玉喻贵重之意。《诗・小雅・白驹》:“毋金玉尔音,而有遐心。”古凡华丽或可贵之物,常以金玉为喻,质是本体。金玉质,即本体十分贵重,如金玉般宝贵和纯洁。喻妙玉身份。贾家仆人说她“祖上也是读书仕宦之家……文墨也极通,经典也极熟,模样又极好。”(十七回)
“陷”――即陷阱,捕兽或擒敌之坑坎。《礼・中庸》:“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护陷阱之中,而莫知之辟也。”
“淖(音闹)泥”――烂泥、泥沼。淖即泥沼,为水泥相和。全句为:终竟堕入淖泥中
妙玉 - 人物结局
十二支《红楼梦》曲中写妙玉的是第六曲《世难容》:
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天生成孤僻人皆罕。你道是啖肉食腥膻,视绮罗俗厌;却不知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可叹这,清灯古殿人将老,辜负了,红粉朱楼春色阑。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好一似,无暇白玉遭泥陷;又何须,王孙公子叹无缘。
对妙玉的判词和曲子的解释,大致有两种:
第一种是一百二十回刊本中的叙述。说她尘缘未了,情欲未断,内虚所以外乘,因思念宝玉所以邪魔入心,强盗也随之入室了。觉得“活冤孽”是对妙玉的报应。第一百十二回的回目“活冤孽妙尼遭大劫”写道:“不知妙玉被劫或是甘受污辱,还是不屈而死,不知下落,也难妄拟。”第一百十三回写:“渐渐传到宝玉耳边,说妙玉被贼劫去,又有的说妙玉凡心动了跟人而走”。第一百十七回写:“城里犯了事,抢了一个女人下海去了。那女人不依,被这贼寇杀了。那贼寇正要跳出关去,被官兵拿住了,就在拿获的地方正了法了。”又借贾环等人的闲谈,推出妙玉的下落。八十回后以贾环等人的议论表现对妙玉“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的诠释,情节的安排似乎有点牵强。
上一篇:大龟明日香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