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妙玉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妙玉,宝玉,她的妙玉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
妙玉是《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是一个带发修行尼姑,原本是仕宦人家的小姐,极端美丽、博学、聪颖,但也极端孤傲、清高、不合群,不为世俗所容,投奔贾府,居于大观园中拢翠庵。一些论家认为妙玉对贾宝玉有特别的情愫,因为她拿自己以前吃茶用的绿玉斗给宝玉倒茶。据周汝昌考证,在散佚的后回中,妙玉应是发挥了重要作用的关键人物。,
妙玉 - 人物简介
金陵十二钗之六,苏州人氏。她祖上是读书仕宦人家。因自幼多病,买了许多替身[旧时迷信认为命中有灾难的人应该舍身出家做僧、道,有钱人家买穷人家子女代替出家,叫替身],皆不中用。只得入了空门,身体才好,故一直带发修行。父母已亡,身边带两个老嬷嬷,一个小丫头服侍。她极通文墨,极熟经典,模样又极好。
十七岁时随师父到长安都修行,师父圆寂后,被贾家请入栊翠庵带发修行。后在瓜州渡口“红颜不得不屈从于枯骨”,以牺牲自己的方式,使史湘云和贾宝玉最终相遇,结为夫妻,是十二钗中分水岭式的人物。(这是根据靖藏本手抄古本《石头记》中的一条独家脂砚斋批语做的探佚结局,靖藏本早已在1964年被红楼爱好者发现,后又失踪,现只有靖藏本上掉落的一页纸证明靖藏本是真实存在过的,因此妙玉的结局应该就是靖藏本上独家的脂批所写的那样。)也有说是妙玉在贾府差不多败落时一次去做客,却恰逢府中遭到了抢劫,被匪徒看上,后在庙里念经时被掳走,自此下落不明。
妙玉 - 人物身世
妙玉是大观园里的特殊人物,正如邢岫烟所说,妙玉“为人孤癖,不合时宜”。她爱洁成癖,刘姥姥进大观园到栊翠庵喝了一口茶用过的成窑小盖钟,妙玉嫌脏就不要了。
妙玉虽自称是“槛外人”,但实际上她并未能迈出尘世的门槛儿。她的师父临寂时曾劝她留在京城,说到时候自然会有她的结果,而妙玉等来的结果却是被强人劫持受辱。这是她预言不灵呢,还是妙玉修行未到家呢?(据高鹗之“伪”续)
妙玉出身读书仕宦之家,这使她秉承了一种雅洁之气;但她的身世又是不幸的,出家之后,父母俱亡,为睹观音遗迹和贝叶遗文,她随师从苏州到了京城。贾府为元春归省聘买尼姑,她因为“听见长安都中有观音遗迹并贝叶遗文”,被请到了大观园的栊翠庵。
贾府里与妙玉性情相投的有四人:一个是邢岫烟,一个是惜春(高鹗续书),一个是黛玉,一个是宝玉。但是这四人也并非全是与妙玉相契无间。邢岫烟幼时妙玉曾教其识字,妙玉与岫烟交往,多半是出于师生之谊,未必真心推重岫烟。惜春虽与妙玉有共同的语言,但惜春身上多的是烟火气,少的是灵气。妙玉与她在一起谈经论佛可以,但要进行心灵交流,妙玉恐怕还认为惜春差一截。黛玉本是一个高洁孤僻之人,可妙玉的高洁与孤僻又胜黛玉三分,以致黛玉也有了远妙玉之意;如果说宝玉对黛玉还有一种俗情的话,那么他对妙玉有都不敢有这种感情,此情即使偶一闪念,他也会视为罪过,他对妙玉有的只是一种敬重之情。这样看来,宝玉对妙玉的疏远,也是情理之中的了。正值青春芳龄的妙玉,在需要朋友的年龄周围却没有一个朋友,她独守静庵,心中孤苦可知。
但妙玉是曹雪芹珍爱的人物之一。虽然在前八十回正面出场仅两次,又是金陵十二钗中唯一一个与四大家族没有亲戚和姻缘关系的女子,但她排名第六,在“脂粉英雄”王熙凤之前。她爱读庄子的文章,自认为是畸零之人,这意味着她对政治,对权力,没有兴趣;对社会,对俗世,对名利,也都看破;她不合群,自愿在边缘生存,享受孤独。但因为她能与天、与宇宙、与自然达到和谐,她又觉得自己很有尊严,很有价值,不可轻亵,凛然莫犯。
妙玉 - 人物分析
“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妙玉出身官宦之家,自幼多病,狠心的父母竟把自己的亲生女儿送人空门。如果长住苏州玄墓山,虽然“人山不深”,也还是一个隔离城市便于修行之地,师傅偏又带着她进京,师傅圆寂前曾劝她留在京城,说道时候自然会有她的结果,而妙玉等来地结果又是什么呢?还没有广求佛道,遍访名山,却梦一般地住进了贾府的名园。
从官宦之家投入空山古庙,又从空山古庙转入了赫赫豪门,这是什么“缘法”定下来的出家人的行径?贾府的主人为了妙玉身世好,品貌佳,慨然赏赐了一个破格的体面。“礼聘”入院,从此就被“拢”之在栊翠庵之中了。可是来到这里,既非主人,又非作客;既非小姐,又非丫鬟;原来自己竟和那些园中的花鸟鱼虫一样了,做了当今贵妃娘娘省亲别墅中的高雅的点缀。
妙玉同黛玉一样,充满了雅洁之气。但其高洁孤僻,寡言少语的个性,却又比黛玉胜三分。因此,她更难得到世人的认同。尽管大观园中同龄的人比比皆是,但没有人能与她成为知己。李纨说她“可厌”,岫烟与她相伴多年,也说她“僧不僧,俗不俗”,就连宽容大度的宝姐姐都说她“怪诞”。毕竟: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
正值青春妙龄的妙玉,在需要朋友的时刻,也仍是独自一人,心中的孤苦无人可诉。说她孤苦,更重要的原因是她心内尘念未决。她对宝玉有着若有还无的一星半点的感情。也许是由于封建礼教的条规,也许是由于自尊自傲的心理,她比宝钗还要努力克制自己的情感。可见,妙玉的“槛外人”却有几分不可信的。青春年少的女孩,确实难以做到出家人应有的置身红尘外,无情无欲,清静无为。宝玉过生日,她送去贺帖;宝玉到她庵中吃茶,她递过了自己的杯子;与宝玉闲谈免不了面红心跳;她庵里的梅花,别人要不来,宝玉一讨即得……“云空未必空”,妙玉到底做不到一了百了。而宝玉对妙玉只是一种敬重之情,前有姐姐,后有妹妹的他,对于妙玉,淡及世俗的儿女之情就算有,也只是一闪而逝的罪过。这对妙玉来说,不能不算是一种悲哀。“眺破秋眸只见愁,逍遥心迹不能游。铁槛内外无足境,歧路茫茫泪自流。”
在大观园中住定的妙玉,心里认为大观园曲折回环的围墙,对自己来说,就像金鱼的玻璃缸和画眉鸟的金锁架。所谓“出家”原意是解脱作为一个普通世人的苦恼,也就是说要通过“修行”而获得高于“凡人”的境界。在庸俗污浊的贾府,香罗艳粉的大观园中,不是明枪暗箭,就是惨绿愁红,比起普通人的处境,压迫与反抗,享乐与哀愁,挣扎与诱惑,反而更为尖锐,复杂。对妙玉来说,在这个金鱼缸与金锁架里所遭受的考验比一般社会还要严酷十倍甚至百倍。
命运的虐待使妙玉感受到大观园中的小姐丫鬟们体会不到的痛苦和矛盾。别人生活在现实里,她只能置身于现实之外。她的现实是什么呢?是仅限于古佛,青灯蒲团,经卷吗?又不是,在栊翠庵里,她还可以欣赏自己弄来的一些名贵华美的古玩,她的足迹还可以“偶出禅关”去和惜春下棋,深夜月明去听湘云和黛玉联诗,又还有意外的“来客”,宝玉来讨红梅;贾母率领大队人马闯入了她的“净土”……尽管她念着“纵有千年铁门槛,难逃一个馒头庵”这样看空一切的诗句,而现实生活的乐趣她又无法杜绝。那么这个少女尼姑低眉打坐的时候,是在“因色悟空,因空见道”呢,还是苦苦地与自己“人”的感觉搏斗呢?
上一篇:大龟明日香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