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蓝领工人(蓝领工人招聘渠道)
制造业,蓝领,工人蓝领工人(蓝领工人招聘渠道)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很多朋友想了解关于蓝领工人的一些资料信息,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与蓝领工人相关的内容分享给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制造业流水线上的“普工”岗位已经下沉到了招聘“鄙视链”的最底端。去工厂上班不再是年轻一代劳动者的首要选择,他们宁愿当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的“外卖小哥”,也不愿意上“流水线”当工人。
没有一个大国可以靠服务业崛起,制造业是我国实体经济的主要载体,也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支撑。当前中国制造业比重正处于快速下降状态,“十四五”规划纲要首次提出了“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解决“谁来当蓝领”是制造业必须要面对的难题。
蓝领工人开始“逃离”制造业,各类互联网平台新增劳动力中很大比例来自传统生产制造业。在劳动力供给逐年减少的大趋势之下,劳动者的这种选择加剧了制造业企业劳动力匮乏的现状,由此引发的劳动力成本上升也成为我国制造业所面临的最大挑战。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所长曾湘泉对第一财经表示,收入是劳动者从制造业流向平台的重要考量,后者的就业灵活只是一个方面,关键还是平台经济确实具有收入增加的效应。制造业想要吸引工人回流,必须提高收入并且为劳动者提供职业发展的通道,这才是制造业实现长期留人的根本因素。
年轻人就业难与企业招工难并存
今年一季度GDP同比18.3%的高增长拉动了就业市场的回升,在经济恢复的过程中,劳动力市场中已经出现了年轻人就业难与企业招工难并存的局面。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3月份16~24岁年轻人的调查失业率是13.6%,比上年同期上升,年轻人就业面临一定的困难;同时,约44%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反映,招工难是他们面临的最大问题,这个比例也是近几年来的新高。
第一财经采访广州制衣村时发现,春节开工之后,制衣厂月薪上万招不到人,老板站街求聘打工者,老板的数量比工人都多,出现工人选老板的情况。
蓝领就业在疫情之后首先实现了V形反弹,目前蓝领的就业需求仍在继续上涨之中。前程无忧最新发布的一季度新增职位数据显示,与“制造”相关的电子技术/半导体/集成电路、机械/设备/重工、汽车和仪器仪表/工业自动化行业的一季度新增职位发布量分别相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74.7%、165.8%、166.9%和173.2%,远高于全行业一季度新增发布增长155.4%的平均水平。
复旦大学全球科创人才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姚凯对第一财经记者称,制造业工人的减少首先因为人口结构的变化,人口老龄化、年轻人多是独生子女的特点,有效就业供给减少,其次是服务业的分流,使得制造业就业人员大量流出,且因为产业工人收入相对比较低,甚至比不上快递员和外卖小哥等,因而流失比较严重。
曾湘泉表示,企业招工难一直被认为是激励机制出现了问题,但大量普工短缺暴露出了我国制造业技术含量仍然比较低的短板,大量需要的还是装配线上的工人,很多企业最终还是要靠廉价劳动力来支撑,一些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大量使用劳务派遣。对于普工来说,在这些企业里既没有职业发展的前景,也没有更多的保障,还不能像平台经济里那样可以选择长时间的加班工作,收入会受工作时间的限制。
制造业生产线上流水作业的普通员工,在企业的组织结构中处于最低一级,他们的可替代极强,招聘几乎无任何考核门槛。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特征决定了这些一线工人几乎没有晋升空间。有对制造业农民工离职调查的研究显示,农民工“进厂”也是持短期化心态。工人称,来打工就是想体验下在工厂工作是什么样的,待得不高兴,被领导骂了,马上就走了。
制造业如何吸引人留住人
姚凯表示,我国正在从世界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的道路上,因而制造业的就业涉及制造业发展宏伟战略蓝图的落地,非常重要。制造业比例的下降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城市功能转移等多种因素有关,其结果会大大影响就业,比如上海每年的制造产业工人流失约十三四万人,上海也在通过五个新城建设想方设法留住产业工人队伍。
在曾湘泉看来,制造业工人流失的根本原因还是收入问题。虽然蓝领工人从传统制造业转向平台经济,就业质量和就业保障并没有什么提升,但由于可以自主选择加班时间,比如有的外卖小哥工作时间长达14个小时,这就带来收入的增长,而制造业受到订单等方面的约束,并不能让员工自由加班,从而影响了员工的收入,也降低了工作吸引力。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9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在农民工集中就业的六大行业中,从事制造业农民工月均收入为3958元,低于从事建筑业和从事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的农民工,后两者的月收入为4567元、4667元。曾湘泉认为,提高制造业蓝领的收入和福利待遇是增加制造业岗位吸引力的根本路径。生活服务业虽然容纳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但无法取代制造业的位置。制造业的人工成本提高是必然的,但提高之后,企业就会作出两种选择,一是机器替代劳动,大规模减少人员;二是产业向海外转移,这两者对就业都有不利影响。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张明认为,防范制造业占比过快下降,其一,要大力促进新兴制造业的发展;其二,传统制造业不要向海外转移,要把制造业保留在国内,把就业的机会也留在国内。
曾湘泉建议,国家应该通过定点政策专向加强对制造业的扶持,如技术进步政策、加速折旧政策等,也要认真研究国家推出的1000亿元职业培训资金如何用于制造业企业的员工培训。
姚凯认为,蓝领社会地位不高,学生喜欢读普通高校而不是职业教育,愿意从事这方面工作的年轻人自然相对比较少。应借鉴德国、日本的经验,大力提倡工匠精神,提高产业工人待遇和社会地位。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呢。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