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物价闯关(物价闯关失败与倒赵)
价格,物价,俄罗斯物价闯关(物价闯关失败与倒赵)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猪肉由每市斤2.5元涨至4.9元,鸡蛋由每市斤1.5元涨到2.7元,西红柿价格在最高时竟卖到8元/斤 !
不仅如此,4 种主要副食品之外的各种商品也大都乘机涨价。
面对此情此景,出台各种限制价格上涨幅度的红头文件显得苍白无力,一场席卷全国的抢购风潮随之而起 。
除了贵重的家用电器、棉毛织品、肥皂、洗衣粉、白糖、食盐等生活日用品遭到哄抢外,连滞销商品、残次商品也被抢购一空。
更为严重的是,大规模的抢购,本应有很多现金回笼到银行,事实上银行收到的回笼现金却非常少。相反,抢购风潮引起了大面积的挤提储蓄存款行为。
在物价飞涨的时候,人们普遍认为“存钱不如存物”。广州、武汉、西安等地的银行被老百姓挤兑,储蓄所没钱只好关门,连最稳定的定期储蓄提前支取竟然占提取的50%。
大量银行存款被提出来抢购商品,而企业生产又完全跟不上,导致商品供应严重短缺。
1988年7月货币流通量1638亿元,而国营商业库存仅为 1538亿元 ——形势十分严峻。
这个时候指挥上再次出现失误,在普通商品价格飞涨的时候又放开了对名酒名烟的价格管控。
7月2日,国务院召开烟酒价格专业会议,具体部署了放开13种名烟、13种名酒价格及调整部分高中档卷烟和粮食酿酒价格。
7月25日,国务院发言人就放开名烟、名酒价格调整发表谈话,并宣布国务院规定:1988年下半年不再出台新的调价措施,从7月28日起,烟酒调价方案按计划全部出台。
这个谈话刚一发布,全国各大城市立即出现了抢购名烟名酒的风潮。京、津、沪的商店在开门的几个小时内,库存的烟酒就被抢购一空。
与普通商品相比,烟酒类产品特别是名酒名烟本来就存在较大的供应缺口,这类商品价格放开立刻就出现惊人的增长!
比如茅台酒由每500克40元迅速涨到300元,汾酒每500 克从8元涨到40元,古井贡酒每500克从12元涨到70元,中华烟每包涨至9-10元,涨价幅度都在5倍甚至10 倍以上!
烟酒的大幅度上涨又刺激了其他商品物价的上涨。
1988 年上半年,全国物价总指数在1987年已上涨了7.3%的基础上,又连月大幅上涨,7月份已达19.3%。
仅8月份,全国商品零售额比1987年同期增长38.63%,比7月份增长 7.5%。
快速上涨的物价引发了全国更疯狂的抢购风潮。
当时新华社记者对福州抢购风潮有一篇报道——
8 月中旬以来,福州市民似乎大都变成了“购物狂”:全市各银行 、储蓄所门前,处处排着“ 长龙”般的取款队伍,高峰期仅市区银行个人取款一天达2293万元。
在各大百货商场,抢购彩电、冰箱、自行车、首饰、电扇等中、高档耐用消费品和各类日用商品的顾客,堵塞了楼道,挤歪了柜台。
不少居民为了买到几件值钱的“大件”,不惜全家出动,四处奔走;有的人在商品暂没有到货的情况下,托人硬把现金塞到营业员手中。
其它城市抢购风潮更是疯狂。
当时各大城市老百姓几乎见东西就买,既抢购保值商品 ,也抢购基本消费品,有人一下子买200公斤食盐,500 盒火柴。
老百姓不但抢购普通商品,连滞销的也不放过。
电视机有图像就抱,电风扇能转就买,电冰箱有冷气就要,民众对商品的需求已经发展到了极端狂热并且非常不理的地步。
人们在商场抢购电视机 (来源:搜狐网)
以电扇为例,当时中国有200多家电扇厂,年产量达3400万台,是世界上最大的电扇生产国。
从1986年开始,国内产销就出现供大于求的状况,电扇积压非常严重,但是在抢购风中,国内仓库里的所有电扇均被一抢而空。
在贵州、云南等偏僻省份,人们为了抢购毛线甚至在大街上大打出手。
物价上涨让全国各个阶层老百姓都大呼 “吃不消”。一些大学教师因物价飞涨,为维持生计 ,公开在校园里摆摊卖馄饨、面包、鸡蛋和冰棍。
到了8月 28日,上海的抢购风进入最高潮,因抢购风诱发的通货膨胀造成物资的空前紧张,市不得不采取紧急措施,实行凭票供应食盐和火柴,铝锅只能以旧换新或凭结婚证和户口本申请购买。
按:以上抢购风潮描述部分摘录自吴晓波《激荡三十年》
6 闯关失败在席卷全国的抢购风潮影响下,银行储蓄也受到越来越严重的挤兑冲击。
1988年8月全国城乡储蓄出现罕见的不增反减,储蓄额净流出26.8亿元。
当时,在北京、上海、南京、武汉、长沙等地的银行和储蓄所前,取钱提款的民众声势汹涌,人头攒动。
一些储蓄所和银行因金库告急,不得不在几天之内强制停止取款。对此,许多储户极为不满,有人情急之下甚至掀了储蓄所的柜台。
面对急剧的通货膨胀,上海的一些居民转而把人民币兑换为外币以求保值,于是黑市上的外币也行情大涨,真可谓是乱象丛生 。
在严峻的形势下,管理层不得不紧急叫停了物价闯关的尝试。
8 月30日,国务院召开第20次常务会议,通过了《关于做好当前物价工作和稳定市场的紧急通知》 。
《通知》指出,去年八月通过的《关于价格、工资改革的初步方案》 中“少数重要商品和劳务价格由国家管理 ,绝大多数商品价格放开,由市场调节”——
指的是经过5年或更长时间的努力才能达到的长远目标,目前改革方案还在进一步修订和完善之中 。
1989 年作为实现5年改革方案的第一年,价格改革的步子是不大的,国务院将采取有力措施,确保1989年的社会商品零售物价上涨幅度明显低于1988年。
为了控制物价上涨,国务院还责成中国人民银行开办保值储蓄,使3年以上的存款利息不低于以至略高于物价上涨幅度。
国家将采取有力措施,坚决压缩固定资产投资规模 ,控制社会集团购买力,抓紧清理整顿公司。
切实做好粮 、棉、油的收购工作,确保合同订购任务的完成。认真组织好市场供应,严格市场管理等等。
这个《通知》实际上就是宣布了实施还不到半年的物价闯关的失败。
从1989年开始,中国开启了漫长的对物价治理整顿的过程,这个过程一直延续到90年代初期才逐步实现了大部分商品计划价格与市场价格的并轨,然后才有了1992年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但物价并轨的治理甚至一直延续到90年代中期。
产品市场价格 “双轨制” 并轨进程:1978-1995 (来源:世界银行2005年统计)
物价闯关是中国改革开放历史上惊险的一跃,代价是十分惨痛的。
即使88年8月30日管理层紧急叫停价格闯关,但是物价上涨趋势还是持续到89年下半年。
恶通货膨胀让老百姓生活水平急剧下降,加上官倒横行,财富分配不公等因素让整个社会积累了尖锐的矛盾。
总体而言,在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任何激进式改革都是充满危险的尝试,指望长痛不如短痛快刀斩乱麻来解决复杂的社会经济问题,最后到头来只会带来更大的灾难。
7 俄罗斯的噩梦无独有偶,在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在经济面临较大困难的情况下尝试用“休克疗法”来解决问题,第一步就是物价闯关。
上一篇:欧莱亚(欧莱雅)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