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物价闯关(物价闯关失败与倒赵)
价格,物价,俄罗斯物价闯关(物价闯关失败与倒赵)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在工业产品体系内也出现了基础产品价格提高后,过了两年,加工工业产品的价格也跟着上来了,二者不合理的比价又回到原来的状态。
比价复归,是在更高价格水平上复归。改来改去,价格扭曲的问题没有解决,价格水平却提高了。
价格水平提高了,老百姓的工资水平却没有跟上,所以老百姓的意见也很大。
价格问题解决不了,经济体制改革也就无从谈起。
举个例子。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都是国有企业,在改革开放以前国企的利润都是全部上交国家。
这个体制让企业根本没有改善经营的积极,所以,改革开放之初,要求给企业放权让利的呼声很高。
1979年农村开始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这股“承包风”也迅速吹到城市。
很多地方开始对国营企业做放权让利的尝试,当时有本小说《乔厂长上任记》(后来被评为改革开放最有影响力的小说之一)风靡一时,就是描述了这个给企业放权让利的过程。
但是这个阶段所有对企业放权让利的尝试后来基本都失败了。
为什么?
因为价格关系没有理顺!
价格没理顺,企业经营业绩就与企业的努力关系不大,在这种情况下对企业进行放权让利某种意义上就是将国家利益白白让渡给企业。
所以直到1983年,价格改革推进了4年之后,我国才对企业实施利改税——就是企业每年上交33%的企业所得税,剩余利润归企业支配,1986年才对企业搞厂长负责制。
4 价格闯关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 《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价格体系的改革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成败的关键 。”
为了尽快在价格体制改革上取得突破,从1985年开始,管理层对价格体制改革采用了另一条路径——也就是在“调放结合”的思路中,采取了以“放”为主的策略。
以“放”为主就是“放”更多的产品进入市场,让市场给产品定价,用市场价来拉动计划价,让二者趋于一致。
但是这个策略导致了在市场上形成两套价格体系——也就是价格双轨制。
1984年之前,虽然也有“市场调节”,但是价格调节还是以计划调节为主,市场调节的产品数量与品种都比较少,老百姓对价格双轨制感受不明显。
1984年之后,国家逐步下放价格管理权限,品种更多数量更大的产品被纳入市场调节,价格双轨制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
价格体制改革形成双轨制的过程下面的表做了一个总结:
市场调节一放开,计划与市场的价格就迅速拉出极大的差距。
1986年据国家物价局政策研究室的工作人员调查,钢材计划内部分国家定价每吨700元左右,而计划外部分用户要支付1400元左右,双轨价差约1倍;
原油计划内部分国家定价每吨113元,计划外部分高达每吨560元,双轨价差4.95倍;
煤炭计划内部分每吨国家定价37.7元,计划外价格58元,双轨价差54%;
纯碱每吨国家定价390 元,临时价500 元,计划内均价 475 元,计划外价格740 元,双轨实际价差57%;
铜国家定价每吨5500 元,加上临时价因素,实际计划内平均价7500元,计划外价格达9900 元,双轨价差32% 。
计划价格与市场价格差距如此之大,立刻产生了两种后果。
其一,官倒横行。
因为计划价格与市场价格差距太大,客观上存在很大的套利空间。
所以只要能在计划经济体制内通过关系弄出计划价格的产品放到市场上去卖,立刻就能赚大钱。
这个巨大的无风险套利空间吸引了无数有体制背景的人物参与倒卖体制内的产品,并且如滚雪球一般人数越来越多。
其二,物价飞涨。
价格双轨制扩大化后,犹如脱缰之马迅速辐射到所有产品,加上大小倒爷推波助澜——那时只要能搞到计划内的平价产品,拿到市场上立刻就能赚大钱。
所以不但计划内产品价格也跟风市场价开始疯涨,而且按市场价格销售的产品比重也越来越大 。
历年通货膨胀率(1980—1990) (来源:搜狐网)
从上图可以看出,当价格改革从1985年开始执行以“放”为主的策略之后,1985—1987年我国通货膨胀率立刻大幅度上升。
1985-1987年,3年累计物价比1984年上涨23.1%,平均每年递涨7.7% 。
迅速提高的通货膨胀率不但让老百姓怨言很大,也极大地拖累了经济增长。
1980—1990年实际GDP增长率
要控制通胀就必须控制货币投放,但是一旦控制货币投放经济就受不了。
最麻烦的是,我国为了保障老百姓基本生活水平长期通过财政来补贴物价,面对节节上涨的商品价格,让财政补贴越来越不堪重负。
1978年价格补贴只有95.11亿元,占财政收入的8.5%。到1986年增长4.1倍,财政补贴金额达到389.26亿元,占财政收入的20.04% 。
加上价格双轨制下倒爷横行,部分人一夜暴富,导致社会财富分配严重不公,老百姓怨言越来越大。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从理论界到管理层逐渐产生了一种急躁的情绪,希望“长痛不如短痛”,放弃渐进式改革策略,采用更激进的策略——一步到位实现价格的市场化改革。
具体而言就是取消价格双轨制,强行将计划价格与市场价格并轨,对所有产品彻底放开价格管制!
这就是改革历史上惊险的一跃:价格闯关!
后来事实证明,在通货膨胀居高不下、企业改制未见成效、供求关系没有理顺的情况下,贸然进行价格闯关就是一场灾难。
5 抢购风潮1987年8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10次全体会议在北戴河召开,讨论并原则通过了《关于价格、工资改革的初步方案》。
会议认为,价格改革的总方向是:少数重要商品和劳务价格由国家管理,绝大多数商品价格放开 ,由市场调节,以转换价格形成机制,逐步实现国家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要求。
因为过去三年物价上涨很快,老百姓已经形成很强的物价上涨预期,在中央作出价格闯关决策之后,各种小道消息就在大中城市疯传,老百姓心里已经出现明显焦虑。
1988 年3月,"闯关” 行动从中国最大的工业城市上海开始。
当月,上海市调整了280个种类商品的零售价,这些商品大都属于小商品或日常生活必需品,涨价幅度在 20-30%之间。
看见各种商品尤其是生活必需品价格不断涨价,老百姓以为大幅度的涨价即将开始,于是大中城市首先掀起一股来势凶猛的抢购风潮 。
当时抢购有多么疯狂呢?
举个例子。
上海火柴厂在2月底仓库里还积压着6000万盒火柴,3月份又生产2000万盒。
可是,3月份上海调整物价之后的三天时间里一下子销出4000万盒,连同4月份生产的近1亿盒火柴在三个月里一销而光!
据当时媒体报道,南京市鼓楼区一户居民一口气就买了400多盒火柴存放家里。
4月5日,国家决定放开猪肉、大路菜、豆制品和白糖4种主要副食品的零售价格,大中城市职工的补贴,从暗补改为明补。
从5月开始,全国中心城市的猪肉和其他肉食价格立刻飙升了70%!其他小商品价格也迅速跟进。
以北京为例,四种主要副食品上调后,价格上涨的幅度很快就突破了文件的规定。
上一篇:欧莱亚(欧莱雅)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