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Logit模型(logit模型案例分析)
妇女,马里,袭击Logit模型(logit模型案例分析)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
图4 多层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注:区间代表95%的置信区间。左图系多层Logistic回归系数;右图系武装袭击对妇女赋权支持的时间效应。第二,本文尝试采取其他替代的因变量重新运行回归模型。由于非洲晴雨表主要是从第五轮(尼日利亚案例)开始采纳关于妇女问题(别不平等问题)的问卷,目前本文所依赖的数据无法找到除本文因变量之外的第二个同时在第四轮和第五轮问卷中都存在的关于妇女赋权问题的变量。为此,本文尝试利用尼日利亚样本中的另外两个问题:(1)据你认为在本国妇女被传统领导不公平对待有多频繁;(2)据你认为在本国妇女被她们的雇主不公平对待有多频繁。两个问题对应的回答是“从未”“很少”“经常”和“总是”。值得强调的是,这两个问题与正文的因变量有所不同,正文中的因变量是民众对处理妇女问题表现的感知,而这两个问题是民众对本国是否存在别不平等的感知。利用相同的模型设定,以此两个问题的答案作为因变量,本文重新运行了统计模型,结果见附图3。统计结果表明,武装袭击显著地增加了民众对本国妇女在生活和工作遭遇歧视(不公正对待)的感知概率。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回归系数符号与上述正文相反,因此从另一个侧面佐证了武装冲突增加了民众对本国处理妇女赋权问题的不满,因为民众在武装袭击之后更有可能相信妇女遭受不公正对待的频率在增加。第三,本文只考虑了袭击地区的样本。在马里,武装袭击的地区是塞古地区(Segou region),在尼日利亚则是包奇州(Bauchi State)。分析发现,在马里样本中,武装袭击的回归系数为负,但是在常规统计置信区间并不显著。在尼日利亚,袭击发生的包奇州,问卷是在袭击之前已经完成了。因此,我们选择了毗邻的约贝州(Yobe State)。由于约贝州的问卷都是在袭击之后完成的,如果将其与包奇州合并估计,那么约贝州正好可以视为一个关于包奇州的“合成案例”, 即约贝州和包奇州的直接比较可以作为一组反事实。统计结果显示,武装袭击以这两个地区作为样本是显著的,且回归系数为负数。第四,本文尝试了潜在的交互效应,包括武装袭击的效果可能在受访者的别、经济状况和教育水平方面存在不同。但是统计结果表明,交互效应并不存在,因此没有证据表明,武装袭击对于群众对处理妇女赋权问题的支持下降这一因果效果是有条件的(conditional),这更进一步凸显了武装袭击对妇女赋权的社会支持基础的塑造作用。稳健检验结果进一步表明,上文所发现的武装袭击可以显著增加冲突之后民众对处理妇女问题的不满,这一因果效应是比较稳健和连贯的。那么民众对处理妇女问题的不满是否影响后续有关别权力平等的改革政策呢?对这一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讨论:一是武装袭击产生的对处理妇女问题不满的显著效应能够持续多久;二是社会的普遍不满能否成为真正推动妇女赋权运动的导火索,进而直接促成可以提高妇女赋权的相关政策改革。首先,本文发现的关于武装冲突对支持妇女赋权影响的持续效应是比较短期的。与既有研究一样, 本文也选择不同的观察窗口,分别比较在袭击前后1天、2天、3天、4天、5天和6天内实验组和控制组的不同影响。图4(右)展示了18个不同模型中,武装袭击这一变量的回归系数和95%的置信区间。由于不同的观察窗口意味着不同的样本量,因此如果只比较袭击前后1天,样本量是最少的,这样也意味着模型估计的系数的不确定越大。图4(右)表明,只比较袭击前后1天与2天的支持,武装袭击并不显著。但是从比较武装袭击前后3天开始,随着样本量增加,模型估计的不确定也在减少,而武装袭击的回归系数也逐渐和前文保持一致。这表明,随着袭击发生后,新闻消息的传播,武装袭击对关于妇女赋权支持的社会舆论的影响也开始显现。这一发现进一步揭示了武装冲突和政治暴力对社会民众关于妇女赋权支持态度的影响的时间效应。尽管如此,需要明确的是,由于分析样本来源于问卷数据,这里估计的时间效应依然是短期效应。冲突虽然可以为战后妇女赋权提供机会,但是能否抓住这样的机会并不必然会得到保障,妇女赋权的进程也不会自动发生,仍需要妇女积极参与到安全与和平建设过程中,而这一过程很可能需要很长时间,甚至几代人的时间才会发生,并且在此过程中甚至可能出现反复。 例如,2009年马里国民议会修改了1962年通过的《家庭法》(Code de la Famille), 以试图扩大妇女赋权、增加别平等。该法案遭到了时任总统阿马杜·图马尼·图埃的否决,而2011年通过的新法案在压制妇女权利上甚至比1962年的《家庭法》有过之而无不及。不过,在社会政治团体、政界精英、议会中的女议员以及新总统易卜拉欣·布巴卡尔·凯塔(Ibrahim Boubacar Keita)等的广泛支持下,马里国民议会在2015年11月12日通过了一项别限额(gender quote)法案,规定选举或被任命的官员中妇女的比例至少需要达到30%。 在此意义上,本文的研究无法提供直接证据表明,武装袭击之后普遍增加的对处理妇女问题的不满将会导致马里和尼日利亚在短期内去改善妇女地位和别权力的不平等。事实上,根据“多样民主”(V-Dem)项目的数据统计,这两国在妇女政治赋权(political empowerment)与妇女民权(civil liberties)平等上的提升一直比较缓慢(见附图4),两国在2000年至2018年间,政治权力按别分配的这两个指标一直没有变化,而只有马里共和国在别民权平等指数上存在上升情况。其次,关于冲突之后民众对关于妇女问题的不满在多大程度上可以转换为大规模的社会妇女运动,进而演变为女权改革的推动力这一问题,虽然在本文的数据分析中或者说本文选择的两个案例中无法得到直接的检验,但是既有研究一般都发现,对如何应对妇女问题的不满以及对妇女状况与权力地位恶化的感知是推动妇女运动的必要条件。 结合上述稳健检验中关于武装冲突增加了民众对本国妇女在工作和生活中被不公正对待的频率感知的发现,可以推测在武装袭击后,形成提升妇女赋权的大规模社会压力(包括国际压力),使得面对和回应妇女问题的可能将会增加,这也是将来把妇女纳入安全、和平议题和提升妇女政治参与的社会支持基础。例如,经历1994年种族屠杀的卢旺达在2003年全民公决通过的新宪法中规定,下议院(众议院)中的80个议席中需有24个保留给女,而上议院(参议院)中至少30%的参议员必须是女。 根据各国议会联盟(Inter-Parliamentary Union)的统计,到2019年2月,卢旺达成为全世界女议员比例最高的国家,其下议院61.3%的议员为女议员。 在马里和尼日利亚,由于大部分民众并不认为妇女问题是目前最重要的问题, 可以预期类似卢旺达一样的妇女参政比例增加还需要更长的时间才会实现。尽管如此,本文所发现的对关于妇女赋权议题的不满以及对妇女权力地位的恶化认知,是建立“武装袭击——民众不满——社会动员——或政策变革”这一因果链条的微观基础上的第一环,实现从社会动员到政策的变革还需要更多的社会条件和触发因素。那么,武装冲突显著增加民众对现任处理妇女赋权问题的不满是否是民众对整体不满的一个具体表现,或者说是整体不满的一个外溢结果呢?鉴于两个案例中,民众认为妇女问题并非是面临的最重要问题,这一可能是存在的。为此,本文利用另两个关于民众对现任态度的问题(“现任在管理经济上的表现如何”以及“现任在提高穷人的生活标准上的表现如何”)重新运行定序Logistic模型,统计结果见附图5。结果证实了这种可能,即武装冲突增加了民众对这两个维度的不满。这也表明武装冲突的影响可能是全方位的,妇女问题并非只是唯一被影响的议题。值得说明的是,这一发现并非是在否定本文的研究结论。相反,它们共同说明了一个问题,即武装冲突对社会变革影响的最初动力可能来自民众在冲突之后对现任的不满,这些不满成为未来社会运动与动员的来源之一。即便妇女问题在当时并非主要任务,对整体不满产生的外溢效应依然可以成为推动妇女赋权改革的动力,因此具有积极的作用。 五 结论 武装冲突和政治暴力如何影响妇女赋权?这是一个具有重要现实和理论意义的研究问题。本文超越传统从国家和国内政治层次的分析,专注于微观层次上的个人分析,为微观机制的厘清提出了新的视角和证据。实验研究方法一直被诟于其较低的外部效度,而在国际关系研究中较少运用。本文的两项自然实验均发现了武装冲突对于应对妇女赋权表现的不满,从而在微观机制上提出了一个新的分析视角。这一研究发现具有因果效应,超越了单纯的仅仅具有相关的结论。本文的研究为将来进行微观层面的冲突及其影响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第一,本文在微观层面对武装冲突和政治暴力如何影响处理妇女赋权问题的社会支持基础进行了因果分析,这为厘清“别平等—冲突关联”机制提供了微观层面的解释和证据。第二,本文的研究设计和思路可以轻易地拓展到其他相关领域和国家,为进一步研究其他政治事件的因果影响提供一个借鉴。界定因果关系在国际关系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但囿于观测数据本身的局限以及传统国际关系研究过分注重国际层次因素的局限,微观层次上的因果证据一直欠缺。本文的研究是一个有益的尝试,为下一步连接宏观与微观解释的对话提供了基础。第三,利用自然实验思路,本文的研究为进一步开拓新议题提供了基础。例如,研究者可以系统全面地运用自然实验这一方法研究政治暴力与妇女赋权的关系。研究者可以利用乌普萨拉大学的冲突数据库(UCDP)中的武装冲突数据,或者武装冲突地点与事件数据项目(ACLED),甚至战争相关数据项目(COW)等数据事件的时间信息,设计更大规模的自然实验研究。研究者还可以使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将有关政治暴力在地方上的影响进行比较。同时,研究者也可以进一步区分冲突的类型。一般而言,国际冲突更具破坏力,而本文属于国内冲突范畴,比较二者在微观层次上的差异影响同样重要。最后,本文关注的是短期和即时的影响,如何将个人层次的分析与暴力长期影响结合起来,也是一个有待继续探索的方向。这些都是未来值得研究的新问题。【来稿日期:2020-10-08】【修回日期:2021-02-25】【责任编辑:谢 磊】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