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总会计师(总会计师制度)
医院,总会计师,成本总会计师(总会计师制度)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当年8月,北京朝阳医院作为第一家吃螃蟹的医院,率先对医院运行的成本和收入进行精细化管理。朝阳医院的绩效方案做得很有特色,也非常成功,对医生的经常加班想办法进行补偿,没有违规,没有跟收入挂钩,而是跟工作量挂钩,效果特别好。
我们以预算为导向,制定一个一定时期内的总目标,将目标层层分解,兼顾科室和个体,各个科室也能够因为绩效成绩的提高,奖金额度得到稳步提升,各个级别的病例和手术能获得多少奖励,在绩效体系里都非常明确。
简单说,总会计师并不提供增加患者的办法,只提供目标方向与相应的奖励办法。
在这个前提下,各个科室的医生就会对照着自己的绩效目标,也基于自己的学科专业和患者需求,充分的发挥主卦能动去想办法。
所以为什么要搞绩效?就是要“开源”,充分调动医生工作的积极。但“开源”也得有患者,虽然朝阳医院是全国知名的三甲医院,不愁发展,但也不能坐享其成,原地踏步。坐在医院里哪有病人?要出去义诊、要下乡,更应该走出去,知道哪里的患者有需求和困难。
当年,相比北京其他几所三甲医院,朝阳医院的骨科还有待发展。大家都提的是积水潭的骨科和北医三院的运动医学,他们在全国很有名气。朝阳医院要发展骨科怎么办?我们当时的骨科医生就到青海玉树去做义诊,把患者带回来做手术。
医院的经济效率并不是简单地表现为像企业那样的利润结余,而是和社会效益还有着很大的关系,同时也是医院经济效益的充分体现,可以说,我们的骨科医生去青海玉树做的义诊,既体现出了医院的社会效益,也让经济效益得以实现。
到退休前,医院的收入已经从我入职时的7个亿增长到了近50亿元。预算管理、成本管理、绩效管理——总会计师“开源节流”都做好,医院的运行效率提高,会非常快。
药品零加成,如何做到收入不降反升?2012年,北京推行医药分开改革,便是以朝阳医院为试点,在北京、乃至全国,率先开始了取消药品加成的改革。
从医院的药品有加成,到医院的药品零差率销售,这意味着,医院不能从卖药再赚一分钱。
一夜之间,药品从“医院的收入”,变成了“医院的成本”。药品零加成在那些年频频被讨论,但改革的第一棒落在朝阳医院身上,毫无参照的经验,全院的员工还是很紧张。
药品成为“成本”后,滥用药物不仅给患者增加负担,而且也给医院的药品存储成本、运输成本、管理成本,带来了极大的负担。对医院的精细化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对我们做的绩效体系是一次特别重要的考验。
医院需减轻患者负担、降低次均药费、控制药占比,实现合理检查和施治。这就需要依靠医院的成本管理系统,开展医疗项目和病种,按照临床路径的要求,制定相应的考核指标体系,这使医院的经营效率明显提升,成本控制取得实效。
总会计师的职责之一,要把国家的许多政策把握好。比如说控费,明确规定医院的药占比不能超过30%,耗材费用不能超过20%,卫生材料支出不能超过20%,次均费用增长10%,这些控费政策要把握好,这是国家规定的。在这些原则问题上,总会计师必须不能含糊。
规范医生的合理用药——成了必须做的一件事。
为了管好合理用药,我做了一个奖励激励办法。其中涉及到门诊药占比的3项指标,住院药占比的3项指标。6项指标都完成,给科室、医生奖励多少奖金;没有完成1项、2项、3项扣多少奖金。同时,还要配合临床药师、总药技师做处方点评,干预前置审核。包括抗生素的管理,都在这一套的办法里。
总之,不需要用的药,坚决不用。
在重奖重罚之下,2012年,北京朝阳医院的药费成本有11.4个亿,不到5年时间,每年下降几千万,到2017年,全院药费下降至8.4个亿。这些用药的管理,在过去都是没有的。药品零差价,才有了一套严格的管理体系和激励办法。
所以,药品零差价之后,朝阳医院的收入并没有减少,反而变多了。药用得少了,医院想办法开展更多的适宜技术,体现医生劳务价值。比如中医科,开展了中医推拿理疗的技术。技术的多做一点,药少了一点,这对医院就是一个结构调整。
药品零加成调结构的过程用了1~2年时间,刚开始医务人员不习惯,慢慢大家就理解了。不考虑财政拨款和绩效奖金的增幅因素,医院的毛利率由2012年的22%,上升至2013年的25.5%。
总会计师,如何破局?20年的总会计师生涯,我深切地感到,公立医院发展的几个时期,每个时期财务工作都有相应的改变。
随着公⽴医疗机构的不断发展,三级公⽴医院,有的年平均收⼊达到⼏⼗上百亿,经济管理任务也愈加繁重。
与此同时,在医保控费、药品耗材零加成的大政策背景下,公立医院正在调转方向,诸多新政的推⾏也在影响医院的收⼊结构,对医院财务的精细化管理挑战也与⽇俱增。
现在,DRG开始了。医院下一步的工作是,围绕着医保,把DRG、DIP作为工作重点,保证在医保的钱允许情况下,把医院做得更好一些。
现今,医院的临床技术、临床服务水平往往都领先于医院的管理水平。虽然医院的管理者都在为推动医院管理水平而努力,但不得不说,医院、医保以及行业管理的工具手段却是滞后的。
经营需要经营自身的答案,这其中涉及的是千百万个财务数字的反复计算与平衡、一个大目标在几十个科室中的细项分解、对持续变化的国家政策始终不变的贯彻与执行。
总会计师,便是中国公立医院产权进一步明确、监管不断强化的产物,也是现代医院管理体系中那个“把精确的数据作为证据,去影响决策者做决策”的人。
然而,总会计师要真正完成工作,要获得精确的数据,需要同事的支持;提议要能得到决策者的重视,需要决策者对医院经营的理解和智慧。两者缺一不可。
但近几年,在全国公立医院走访中,我发现,很多地方上的总会计师还存在名不正言不顺的问题,主要的问题在于没有总会计师这样一个医院管理层的席位。很多医院的总会计师都是科长,相当于一个助理,基本没有话语权。
直到现在,在卫健委三令五申的要求设置之下,能执行好的、让总会计师真正发挥作用的医院,在全国也不多。总会计师制,还要多久能在医院里推行,让医院有像企业一样、专业的经济管理运营能力,或许还需要一段时间。但这次疫情的冲击,加速了公立医院对精细化经营的重视。
疫情后,我也收到了越来越多的邀请,去不同地方的医院,给他们做培训,第一课便是:医院的成本核算。
李琳、方澍晨丨撰稿
李珊珊|责编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八点健闻”(ID:HealthInsight)
尊重原创版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责任自负
上一篇:kt(ktv音响设备有哪些)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