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phubbing(phubbing翻译)
媒体,智能,福祉phubbing(phubbing翻译)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很多朋友想了解关于phubbing的一些资料信息,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与phubbing相关的内容分享给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0月16日,由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与国际传播学会(ICA)共同主办的“2021新媒体国际论坛”在上海交通大学文博楼会议中心开幕。
本届大会主题为“新兴媒介、智能传播与人类福祉(Emerging Media, Intelligent Communication and Human Well-Being)”。国际传播学会现任主席、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教授Mary Beth Oliver,候任主席、美国西北大学教授Noshir Contractor,前主席、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ANG Peng Hwa教授,前主席、美国南佛罗里达大学教授Patrice Marie Buzzanell,以及海内外专家、学者和学子1500多人,通过“在线+线下”的方式相聚上海,探讨后疫情时代智能传播技术的角色、影响以及对人类共同福祉的促进。
本届论坛共设有“院长论坛”、“主编论坛”、“智能传播与社会生活”、“智能传播与身心健康”、“智能传播与身心健康”、“智能传播与个体幸福”、“智能传播与社会治理”、“智能传播与文化建构”、“疫情下的媒介表现与传播效果”、“智能传播技术与应用”、“后疫情时代的人工智能与产业转型”、“后疫情时代的新闻传播教育”、“新兴媒介论坛”、“全球传播及人类”等13个分论坛,与会嘉宾们围绕智能传播与社会生活、身心健康、文化建构、个体幸福等话题展开深入讨论。
上海交通大学常务副顾锋、上海报业集团副社长季颖在开幕式致辞。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李本乾主持开幕式。
顾锋在致辞时表示,作为年轻的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有朝气、有活力,办学特色鲜明,走出了一条具有交大特色的传播学发展道路。本次论坛主题是“新兴媒介、智能传播与人类福祉”,“智能传播”的发展影响着诸多领域的变革。2021年是后疫情时代的开端之年,“科技向善”应当为促进全人类的共同福祉服务,而智能传播科技更应以推动人类共同福祉、增进全球互信与合作、建构更加和谐共荣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
上海报业集团作为与上海交通大学校部共建暨媒校合作单位,上海报业集团副社长季颖向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表示祝贺,期待此次会议取得圆满成功。当前,上海报业集团正按照中央和市委的要求,全力推进深度融合、整体转型,加快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季颖表示,上海报业集团在打造走在全国前列新型主流媒体集团进程中,需要加强与学界沟通交流,更多汲取专家学者智慧。
在开幕致辞中,ICA现任主席Mary Beth Oliver教授从发展历史、成员分布国家、团队部门和下属出版物等维度详细介绍学术组织ICA。Oliver教授详细介绍了两项正在进行的议题,一项是ICA播客系列,另一项是聚焦于网络主题的“问我任何事吧(ask us anything)”网络研讨会,这项研讨会更多提供一个年轻学者与资深传播学研究者的对话渠道。发言的最后,她再次表达了对大会成功举办的美好祝愿。
致辞结束后是主题演讲环节,各国专家通过线上交流的形式,“云分享”了他们对于新兴媒介、智能传播与人类福祉等方面的观点。
主题论坛环节,ICA现任主席、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教授Mary Beth Oliver发表《研究激励媒体的邀约》主题演讲,介绍了什么是 “激励媒体模型”。她表示,“激励媒体模型”是第一个尝试在积极心理学领域提供一个综合现有发现和预测的模型,尽管一些结果可能与社会公益目标背道而驰,但希望通过对这个模型的不断修正,并最终形成一个理解用户对激励媒体反应的框架。
ICA候任主席、美国西北大学教授Noshir Contractor以1990至今的科技与社交媒体工作质的变化为引,分享了其《基于理论与方法重构下的算法理解与迁移》的研究。他详细介绍了工作场所的技术可供与算法推荐对团队的影响,从机器学习视角反思假说,并进一步提出了重构理论。
ICA前主席、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教授、《亚洲传播杂志》主编Ang Peng Hwa探讨了有关“人工智能伦理”的话题,他阐述了人工智能应用发展所会面临的道德问题,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适用于AI应用的道德准则。
ICA前主席、美国南佛罗里达大学教授Patrice Marie Buzzanell分享了关于“在材料与技术支持下我们该如何利用工程设计进行跨界交流”的研究。在当今新冠疫情全球化的严峻形势下,她进一步提出应当提高并重视生物医学工程多样带来的影响。
密苏里新闻学院讲席教授、中华传播学会前会长周树华(Shuhua Zhou)更多地将研究重心放在媒介上,探索传统平面媒体的电子化进程。他以传统报业的数字化转型为例,阐述关于报刊转型的思考。他认为报刊的转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会失去其应有的读者及其自身的标志,但与此同时技术的可供能够为未来新闻业带来可持续的发展。
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段鹏发表了《从疫情期间我国融媒应用看智能未来与人类福祉》的主题演讲。他提出在疫情时期,人与技术在时间、空间、身体上的交互前所未有的深入,并指出我们在关注融媒应用发展为人类带来福祉的同时,也要警惕智能时代技术对人的控制。
上海交通大学致远讲席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IEEE Fellow过敏意在《人工智能在传播中的应用》这一主题演讲中从人工智能的视角出发,介绍了AI技术在新闻传播生产全过程中的应用,展望了未来新闻传播与AI技术进一步结合下的全新新闻形式,并倡导新闻传播学界与AI研发业界互相合作、共创未来。
中国传媒大学资深教授,文化产业管理学院院长、中国传播学会名誉会长熊澄宇在《从媒体融合到媒体再造》主题演讲中指出,媒体融合最重要的要素是以节点为基本单元,即以人为接受和发送终端,实现无时不有、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媒体融合到媒体再造的特点便是将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作为最终目标,让主旋律和GDP为百姓幸福感服务。
香港城市大学媒体与传播系主任刘幼琍教授分享了题为《AI应用和隐私问题:比较用户对聊天机器人和人工客服的看法》的研究。她举了淘宝机器人客服、微软小冰等大家熟知的机器人应用案例,展现出聊天机器人可以嵌入不同的平台或通过不同的渠道来执行特定的任务,还可以与用户建立长期关系,甚至成为其陪伴的朋友。刘幼琍教授也指出,这项研究不仅是人机互动领域的创新尝试,也将更多的目光聚焦于用户的需求与意图上,展现出深厚的社会关怀。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彭兰教授在题为《算法素养:智能时代的新媒体素养》的演讲中指出,算法素养作为媒介素养的一部分,是当今智能时代人们应该着重培养的。她提出,算法素养的主体包括开发者和使用者,并着重强调开发者应以科技向善为未来主导方向,做到融合工具理与价值理。彭兰指出算法素养中风险教育的重要,并表示“我们不能只是简单抵制、批判,而是需要在对算法不断加深的认识中,更好地驾驭算法。”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