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石油危机(石油危机中文无敌版)
全球,美国,能源石油危机(石油危机中文无敌版)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煤炭产量为何受限?
全球主要煤炭生产国包括中国,产量占比50.7%;印尼,占比8.7%;印度,占比7.9%;澳大利亚,占比7.8%;美国,占比6.7%;俄罗斯,占比5.2%。
印尼、澳大利亚和俄罗斯是主要的煤炭出口国。中国生产了全球一半的煤炭,也消费了全球煤炭产量的54%,进口占比不到十分之一,对全球煤炭价格有重要影响力。受双碳目标、环保、安监及供给侧改革等影响,中国煤炭供给能力大幅受限。
据不完全统计,“十三五”期间推行供给侧改革后,全国累计煤矿退出达5500个,淘汰“落后”产能达10亿吨/年,所有在采煤矿被强制要求降低产能,包括缩减开采天数以及每天的开采时间。而同期优势产能增加有限,特别是近年来,由于环保和安全检查不过关等问题,不少煤矿被迫停产停工,复工遥遥无期。
三、经济发展是否受阻?2021年,全球经济在疫情的反复影响中艰难复苏,中美两国仍是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新兴经济体的增长势头不断增强。但此次能源危机给各国当头一棒,无论是中国的“电荒”、印度的“煤荒”、欧洲的“气荒”、英国的“油荒”亦或美国的“货荒”,都给全球经济增长踩了一脚急刹车,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也下调了对今年经济增速的预测。
中国经济转入放缓趋势
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率先从疫情中恢复,是全球经济增长的发动机。步入三季度以后,面对价格持续高企的煤油气和大宗商品原材料,以及拉闸限电现象频发,国内经济增速放缓压力进一步增加,四季度或有下滑风险。
官方数据看,9月制造业PMI为49.6%,降至50%的临界点以下,为今年以来的最低点。
其中在构成制造业PMI的5个分类指数中,生产指数、新订单指数、原材料库存指数、从业人员指数和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均低于临界点,表明制造业生产放缓、市场需求下降、主要原材料库存量下降、用工景气度下降及原材料供应商交货时间继续延长等。
印度高速增长难以为继
今年二季度,印度官方公布其GDP增速达到了20.1%,一举超过中美两国,可称“奇迹”。
作为发展中国家,印度须大量进口能源,包括石油、天然气和煤炭。其中,煤炭发电占比接近四之三,超过30%的煤炭需要进口。
由于煤炭大幅涨价,印度电力部门数据表明,目前其国内火电厂的煤炭库存平均只有4天,超过半数的工厂库存不足三天,若供应没有得到及时补充,印度将不得不同样采取“限电”措施,对经济产生严重影响。
美国“货荒”加剧全球通胀
尽管在今年二季度,美国GDP同比增长12.2%,增速首次超过中国,但其为拯救经济而实行大规模财政刺激带来的通胀,也在一定程度上稀释了“真实”增长。
据全美商业经济学家协会(NABE)预测,2021年美国全年经济增长率为5.6%,通胀率为5.1%,几乎持平。而新兴市场国家也将因“电荒”导致出口能力大幅下滑。四季度,美国的“货荒”或将延续,通货膨胀或将延续。
欧洲中低家庭“能源贫困”
欧洲是气候政治最坚定的支持者,大力推行“去煤炭化”,碳价一路飙涨,煤电厂或主动或被动,纷纷关停退出,代之以进口天然气。欧洲居民一年能源开销可能增加400-500欧元,必然会挤压其消费意愿。
有数据预测,欧洲可能有数千万中低收入家庭在今年冬天,会因无法负担供暖费用陷入“能源贫困”乃至“能源焦虑”,但相信各国会及时补贴,防控“黄马甲”沉渣再起。
四、发展中国家如何应对?造成石油、天然气及煤炭供应不足的背后推手并不一致,但这三者供应矛盾的集中爆发却已成为引发全球经济危机的导火索。
与历史上著名的三次石油危机类似的是,这次全球的经济危机还是来源于传统能源供应的人为短缺及其导致的价格暴涨,其根源是美国默许下的沙特牵头的欧佩克组织与俄罗斯同盟(即OPEC+)达成的联合减产协议,叠加全球双碳目标的过快推进及减煤运动。
因此,受益方仍然是能源出口大国,包括俄罗斯、沙特等欧佩克国家。美国已经实现了能源的自给自足,除了承担一定的通胀、国家负债率升高、党派继续争斗外,经济发展、就业率以及资本市场仍然表现得一派繁荣。
与历史上著名的三次石油危机不同的是,这次全球的经济危机对发达国家影响有限,但对发展中国家影响深远,特别是能源依存度高的发展中大国,负面影响巨大。
能源短缺、价格暴涨、大宗商品上昂、拉闸限电等,将导致发展成本大增、生产停滞、工厂倒闭、失业增加、经济下滑、居民收入减少、返贫增多、社会矛盾恶化等,与发达国家差距进一步拉大。
对欧盟和日韩等依赖能源进口的发达经济体而言,虽然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但因其国内能源储备的充足和海外供应的连续,负面影响是暂时的。
发展中大国经济增长与传统能源消耗成完全正相关。经济发展对能源短缺及价格波动极其敏感,其中典型的国家包括中国、印度、巴基斯坦、越南、孟加拉等国,能源结构相似度较高。
中国作为最大的煤炭生产国和消费国,对全球煤炭价格有绝对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可以通过对全球煤炭市场的影响力,对全球油气市场产生次级影响。
面对煤油气国内外供给短缺、价格暴涨,以及全国范围内频发拉闸限电的严峻形势,近期中国可以采取强有力的政策手段包括:一是加快增加国内煤炭、天然气产能及进口;二是签订发电供热的煤炭和天然气中长期合同来确保供应稳定;三是遏制不合理能源需求,确保有序用能;四是在确保民生、农业和公益用能价格稳定的前提下,通过市场调节用能价格;五是积极发挥储备作用等。
值得注意的是,供给的增加需要时间。需求抑制过程中,“一刀切”的阵痛在所难免,阶段政策的边际效应也将逐渐弱化,只有从根源上充分满足国内需求,才能有效解决矛盾。
因此,长期来看,须在供给侧保持相关政策的稳定与连贯,如继续放开国内煤炭开采限制,鼓励企业在满足安全和环保的前提下,加大投资力度;鼓励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和布局能源资源,包括煤炭和油气,拓展全球供应能力;放开国际市场,鼓励传统能源市场的进口等。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石油天然气进口国,若能主动、自如地把握煤炭价格调节手段,一旦国际油气价格过高,煤电替代必然会压制国际油气巨头联合减产、协同涨价的企图。
近50年来,能源供应导致的全球经济危机发生过三次。这三次主要是产油国与发达世界的需求国之间的博弈,油价暴涨导致发达国家通货膨胀、经济下滑,引发全球经济动荡。
历史似在重演,但没有重复。
这次危机是在拜登默认和配合下(参见《石油大战⑤:江山已变?》),针对发展中大国展开的遏制。
石油大战目标已经转向,油气价格暴涨对其他发达国家只是阵痛一时,对发展中大国却是伤筋动骨,一旦经济稍露颓势,美元就能通过错周期加息回流收割。
在当下,可再生能源还无法经济且安全地大规模替代传统能源,煤炭成了发展中大国的唯一解,尽管会陷入发达国家另一场“阳谋”,但并非无解(详见《碳排放大战》系列文章)。
上一篇:大数据的应用(大数据的应用实例)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