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科利华(科利华铁北分校)
宋朝,科利华,阿城科利华(科利华铁北分校)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1997年12月,宋朝弟说,“如果软件的发展是连续的,那么就没有今天的微软,就没有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在牛顿的社会中,大家认为发展是渐进的,不可跳跃的。今年比去年增长30%,明年再在今年的基础上增长30%,这种渐进的结果是比较容易被接受的,但软件是跳跃的。”
而集宋朝弟量子思维理论之大成者的举动,是科利华1998年展开的《学习的革命》推广活动。
“不造势,毋宁!”“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企业不造势,毋宁!”宋朝弟曾这样表示,因此在经营科利华的整个过程,造势的念头与策划是一个接着一个。
1998年12月9日,在北京梅地亚宾馆,科利华宣布了《学习的革命》一书的推广计划,斥资1个亿作广告投入,计划在100天卖掉1000万册该书。
《学习的革命》是由美国人珍尼特•沃斯和新西兰戈登•德莱顿合著,其副标题是“通向21世纪的个人护照”,上海一家出版社版权引进。这本书讲的是——怎样才能一天读四本书,并且把它们记住;怎样在四到八周内掌握一门外语的核心内容;怎样才能在商务、学业、生活方面作出最佳决定;怎样找到最适应于自身的学习、思考和工作方式……
《学习的革命》一书的内涵与宋朝弟量子思维理论有某些共鸣之处,宋朝弟说,“一位未来学教授推荐这本书。我看了之后,感到很有价值,希望把它推荐给我们所有员工。这本书是在讲学习讲教育,而我们科利华公司是做教育软件。”宋朝弟决定让科利华来推广这本书,为此科利华和出版社签订了独家经销《学习的革命》的协议。
当时,北京一家书店的董事长认为科利华所为是“疯狂的举动”,就像当年秦池酒厂角逐中央电视台的“标王”一样,他认为没有用这种方式推广一本书的。“如果不是跟更大的目的有关,那就是疯子的行为。”
可能科利华自己也没有对1000万册的销售量抱多大希望,宋朝弟曾对部属说过,卖500万册就庆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宋朝弟解释了此次策划的思路:
第一步,就是先树立一个梦,提出销售1000万册的目标。既然是梦,就无须用科学逻辑的道理去批驳、推翻它。
第二步,弄清楚梦想的意义。为了总结l000万册销售成功的意义,科利华开了好多次会,从开始的十几个人到后来的上百人参加,总结了200多条见解。
第三步,让梦想变成现实的具体手段。要想成功推广1000万册,一定要让这本书家喻户晓,于是就有了中央一套黄金段的广告。这则广告甚至出现在当时大片《拯救大兵瑞恩》的片前。
第四步,分析如果梦失败,原因会是什么。困难会有许多,最致命的可能就是盗版。科利华为此申请了有关法律保护,书的封面有防伪标记,每本书有惟一编号,同时把活动定在100天内完成,不给盗版者可乘之机。
从1998年12月12日开始,名为“学习的革命”的展览在全国39个城市举行。与此同时,《学习的革命》一书也在数十个城市铺开销售。该书在头两天的销售量即达到38万册,赢得了头彩。
宋朝弟曾经说,“科利华是滚动投入。毕竟卖一本书科利华还有10元的毛利,投入1亿元发行1000万本书科利华最多是赚不到现金而已,但39个城市的展览将会有300万人左右参加,收到门票和海报等宣传品的将有3000万人,间接波及的人口更会有3个亿,照此计算,科利华的无形资产会增长5到10倍。
一位科利华的老员工说道,“宋总一夜之间想到这个点子,全公司人集体开会,想出了上千条读这本书的好处。最后就那么实施了。”当被问道《学习的革命》到底赚了多少钱时,他说道:“肯定是赔一些的,离宣传的一千万册差得远,不过公司认为炒高知名度的目的达到了。”
就在宋朝弟推动“学习的革命”风潮的同时,他酝酿着一个更大的市场动作,期间这个造势作秀高手将因对手的“作秀之举”而深陷绝境。
大炼钢铁后遗症“宋朝弟万万没有想到,他眼前的炼钢场面不过是一场做秀表演而已,阿城钢铁其实早已停产,很多设备严重老化,根本不能使用,钢厂是在他去的头一天才点的火。”《中国计算机报》当年曾这样描写宋朝弟1998年5月的阿城钢铁之旅。
当时春风得意的宋朝弟回到家乡哈尔滨,荣归故里的首要事宜不是走亲访友,而是参观一家上市公司——阿城钢铁。
初次进钢厂的人都很容易被那钢花迸溅的火热场景所震撼,在巨大厂房的庞大炼钢炉前,炼钢工人在震耳的响声中大炼钢铁,汗珠滚淌,热火朝天。陪同的阿城钢铁负责人不时地向对炼钢一窍不通的宋朝弟讲解着,他此时心里涌起一种莫名的感动。
回京之后,科利华与阿城钢铁的关系迅速升温,科利华入主阿城钢铁,从洽谈协议到签订不过短短4个月时间,科利华成为第一家上市民营企业的梦想实现。
据相关资料显示,科利华要收购阿城钢铁28%的股权需向其持有者阿钢集团支付1.34亿元,但科利华当时仅付了3400万元现金。当时有媒体报道余下1亿元交易的资本运作是这样完成的: 阿城钢铁购买科利华特有的晓军公司的80%股权及“科利华电脑家庭教师”初中版著作权共作价1亿元,阿城钢铁又拥有其持有者——阿钢集团的债权1亿元,科利华要购买阿城钢铁28%的股权需向其持有者阿钢集团支付1.34亿元。这样,约1亿元的金额在阿城钢铁、阿钢集团和科利华之间形成两两互为债权债务的三角债务关系,如果三方都同时清偿这笔款项,则该笔款项在三方之间同时抵消。
最终科利华获得了上市公司的控股地位。
阿城钢铁当时经营状况如何呢?哈尔滨会计师事务所对于黑龙江阿城钢铁出具的1998年审计报告写道:“贵公司由于受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企业财务负担较重,生产经营面临较大困难,能否持续经营需视贵公司实施资产重组、债务重组或其他措施的结果而定。”
对于即将背起的阿城钢铁包袱之沉重,宋朝弟起初是有心理准备的。他后来回忆自己知道阿城钢铁存在问题,如果它经营很好的话,就不会来找科利华了。他说科利华也对阿城钢铁作了摸底调查,认识到接手的困难,但他相信自己有这个能力改变这种局面。
但宋朝弟没有料到这个包袱的沉重程度超过了他的想像。科利华入主后才知道,阿城钢铁背负着2亿多元的债务,也有媒体报道是7亿元。科利华接手阿城钢铁后,近百起遗留官司骤然而起,这起几十万,那起数百万,很快侵蚀掉科利华注入的资金,而且看起来似乎没有尽头。重组后的3年里,科利华不得不花费大量精力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公司没能投入更多的精力开展和加强新业务。
科利华要的是“阿城钢铁”这个壳,按照科利华的构想,完成交易后,科利华凭借主营业务的良好表现,通过配股、增发的方式,从股市上融资。时任科利华总经理薛建国曾对媒体坦称:“我们从开始计划借壳上市以来,就没有想着去经营钢铁,我们看重的是上市公司的资源。”
入主后的科利华迅速提出了1999年度增资配股预案,希望能借此机会尽快打开融资通道,扩大资产规模,加快资本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但未能实现;2000年科利华继续提出了增资配股的提案,也未获通过;2001年7月5日,科利华网络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会议审议通过《关于2001年度公司申请增发新股方案的预案》,决定增发不超过6000万A股,几欲成行,可此时证券市场陷入低迷,增发再次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