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欧共体成立时间(欧盟和欧共体成立时间)
欧盟,英国,美国欧共体成立时间(欧盟和欧共体成立时间)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很多朋友想了解关于欧共体成立时间的一些资料信息,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与欧共体成立时间相关的内容分享给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欧盟,是一个国际组织的称谓,也是一个充满尴尬的名词。
曾几何时,“欧盟”是一个震古烁今的名字,作为世界上最出色的地区间国际组织,欧盟不仅在经济实力上远超美国,更有着强大的国际影响力,是除超级大国美国外的世界重要一极。
然而,经过几十年的折腾,欧盟非但没有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反而不断沉沦,并最终成为美国打压中国的马前卒,跟随着美国的意志上蹿下跳。
那么,明明辉煌一时,为何今天的欧盟却混到了这步田地?静夜史认为根本原因在于欧盟“得国不正”。
虽然“得国”非“德国”,但却和德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因为德国是欧盟的领头羊,欧盟某种程度上就是德国“曲线统一”欧洲的最终结果。
而统一之路,从二战结束的那一刻就开始了。
二战结束以后,欧洲大地满目疮痍,社会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倒退。更尴尬的是,随着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的陆续诞生,欧洲作为国际政治舞台的传统中心正在一步步被边缘化。
被边缘的结果是可怕的,毕竟这是由力不从心的实力决定的。而在弱肉强食的国际社会,被边缘也就意味着被撕咬,甚至被生吞活剥。
而彼时的美国,也早已深刻认识到,想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超级大国,蜗居美洲肯定不行,必须将影响力投射到欧洲大陆,而且也只有这样才能阻挡苏联及社会主义阵营在欧洲的扩张,维持资本主义阵营的优势。
所以二战结束后的1947年,已经成功从英国手中夺过金融中心地位并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美国,就迫不及待地在西欧推行“马歇尔计划”。通过美元为先导的经济援助,将西欧各国纷纷纳入美国主导的国际市场之中。
在美国的经济支持下,西欧本来需要20年才能清理的废墟迅速被清理,社会经济也迅速复兴。再加上朝鲜战争军火订单的强烈刺激,西欧各国一飞冲天,尤其是联邦德国,仅用了10年时间,就成功实现了经济的东山再起,一跃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仅次于美国的二号经济强国。
不过,和经济的亮眼表现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联邦德国其它领域的严重束缚,尤其是美国的驻军等,让联邦德国动弹不得。
不过因为朝鲜战争的爆发,美苏两大阵营之间的对抗迅速升级,为防止联邦德国被社会主义阵营拉拢,美国开始逐渐给联邦德国松绑,尤其是军事上逐步放开,使联邦德国逐渐成为正常国家,并具备了大展宏图的可能。
此时的西欧各国尤其是德法两国意识到,想要不被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光环遮挡,就必须要重现欧洲的荣光。而在海外殖民地丧失殆尽,综合国力元气大伤、国际地位更是一落千丈的情况下,西欧各国只有抱团取暖才有涅槃重生的可能。
于是德法这两个宿敌最终在美苏的威胁下实现了历史的和解,而后拉开了欧洲一体化的序幕。
1951年4月18日,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以及卢森堡六国签订《关于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的条约》,而后六国根据这一条约在1952年成立了欧洲煤钢共同体。
作为名副其实的经济联盟,煤钢联营虽然是六国参与,德法牵头,但受制于经济排名,煤钢联营当然是由经济最强大的联邦德国主导。
想想自1871年德意志第二帝国统一德意志以来,德国人用几十年时间,两次世界大战都没有能够完成的一统欧洲之梦,却在和平的背景下实现了目标,这种匪夷所思的结局,让德国一度相当唏嘘。
煤钢联营成立后,欧洲的一体化一发不可收拾,1965年4月8日,六国决定将欧洲煤钢共同体 、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和欧洲经济共同体统一起来,统称欧洲共同体,随后欧共体在1967年7月1日正式成立。
在一体化程度不断提升的过程中,欧共体的阵营也不断扩容。
1973年1月1日,经过多轮协商,丹麦、爱尔兰和英国在正式加入欧共体,这是欧共体的第一次扩张,也是一次充满矛盾的扩张。
因为英国加入欧共体,法国第一个不同意。
如果说法国和德国的矛盾只是几次大战的胜负带来的屈辱和仇恨,那么法国对英国的咬牙切齿,就是从骨子里都带着的咬牙切齿。
因为英国实在是太“讨厌”了,作为世界上最先完成工业革命的国家,英国却显得最没有“素质”,因为作为岛国,英国深知想要保持国土安全的同时,在欧洲大陆保持影响力,就必须想尽一切办法保持欧洲大陆的“均势”,为了各方势力的平衡无所不用其极,这就是闻名遐迩的“搅屎棍”精神。
而这样的操作,让法国痛不欲生,因为不同于英国的纯岛国,法国的区位有着面向海洋和大陆的双重属。这也意味着法国想要崛起,在海洋方向和英国有竞争,在大陆方向有着扩张疆土的欲望,而这注定都会和英国针锋相对。
所以,尽管法国和英国一样都曾大举扩张殖民地,但却有着利益上的剧烈冲突,所以关于英国入伙这个事,法国是一万个不同意,说什么也不行。
但德国说行就行,毕竟虽然德法双璧,但欧盟最终还是德国说了算。再加上从战略角度来看,与其放着英国在欧洲大陆边上上蹿下跳,不如拉进来好操控,所以尽管阻力重重,但英国最终还是成功入了盟。
事实证明,作为欧洲的三驾马车之一,英国不入盟很麻烦,入了盟更麻烦。
1990年,苏联摇摇欲坠,对东欧各国的控制也大不如前,在这样的情况下,柏林墙轰然倒塌,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在经历了45年的分离后,终于等到了分久必合的历史时刻。
而让德国始料未及的是,在整个欧洲,除了作为宿敌的苏联以沉默为支持,昔日你侬我侬的英法等国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抗拒,毕竟一个强大的德国绝对是这些国家的噩梦,尤其是想起德意志第三帝国的张牙舞爪,广大西欧国家就恐惧得瑟瑟发抖。
但德国依然艰难地实现了统一,而德国与其他欧洲国家的隔阂也不断加大。
1991年苏联解体后,社会主义阵营彻底烟消云散。为了围堵半不活的俄罗斯,北约在1993年开始大举东扩。欧盟也紧抓历史机遇开始了疯狂的扩编,波罗的海三国、波兰等国家纷纷加入了欧盟大家庭,欧共体也在1993年正式改名为欧洲联盟。
某种程度上说,欧盟作为德国的原料产地和倾销市场,对德国而言当然是越大越好。而且理论上说,只有将更多的国家团结在欧盟的旗帜下,欧盟才有更多同美国叫板的资本,毕竟超级大国苏联已经不存在。
但问题是,也正因为苏联解体,国际矛盾发生潜移默化的转移,使得欧盟不再是美国围堵社会主义阵营的利剑,反而是阻挡美国一统天下的绊脚石,所以美国也开始了大压甚至分化欧盟的操作。
而此时的英国,也早已对欧盟越来越不满。
本来因为入伙时间就晚,算不上开国元勋,英国已经接受了不当领头牛的设定。但欧盟因为这个昔日的日不落帝国依然非常有钱,就把更多的扶贫指标摊派给了英国,尤其是将波兰这样的东欧穷国拉进群里后,英国的扶贫任务更重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