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算缗告缗(算缗告缗什么意思)
武帝,商人,西汉算缗告缗(算缗告缗什么意思)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西汉贸易图
但是商人越多却不意味着朝廷会越富,天下百姓会过的更好,相反那些种田的百姓是越过越穷,朝廷的税收也是越来越少。究其原因在于当时有很多商人都是“为富不仁”,他们利用农民的弱势,在与农民的买卖中大多都是采取“巧取豪夺”的做法,他们利用农民们因为如婚丧、疾病、凶荒等急需用钱的时候,就迫使他们只能将自己辛苦种出的农产品“半价而买”。然后当农民又因各种的自然灾害,如水灾、旱灾等急需粮食、种子等日常生活用品的时候,这些商人又迫使他们不得已只能高价去买这些平常随便就能买到的东西。
“鬻棺者欲民之病疾也,畜粟者欲岁之荒饥也。”这就是对于西汉那些商人们最真实的写照。正所谓“高下在口吻,贵贱无常”,西汉的大部分商人们就这样一个个变得腰缠万贯,但百姓却因为他们是越过越穷。而且由于西汉初期的皇帝又盛行“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对于盐、铁等人民生活的必需品,朝廷都放手让民间自由生产,甚至在汉高祖、汉文帝的时候都允许“民纵得自铸钱”。但是我们都知道普通的百姓根本没有那个实力去自己生产盐、铁,乃至钱这些东西,所以最终造成的结果就是这些生活必需品的生产与买卖被那些富商所垄断。
盐铁会议图
而就在朝廷这样放任的情况下,这天下的大富商们越来越多,从而导致“鲁人曹邴氏以冶铁富至巨万”、“南阳孔氏以冶铁致富数千金”等等这些巨富商人们的记载在西汉的史书上是屡见不鲜。也就是如此随着西汉富商们的钱越来越多,他们对于百姓的剥削也就越来越严重。他们凭借着手中的财富和势力开始大量的兼并了农民手中的土地,据《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当时的那些商人们侵占的土地“大者倾都,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可以想像此时的西汉商人们是有多么的富有。
但是西汉的富商有钱,却跟朝廷没有多大的关系,因为对于商人的征税朝廷始终都是按照平民百姓的方法来征收的,所以朝廷几乎不可能从他们的手中拿到多少的税收。但是我们又知道西汉自武帝以来由于对匈奴、西域等进行长期的战争,再加上国内各种水利等大工程的建设,汉初文帝、景帝等皇帝辛辛苦苦的攒下来的积蓄就在短短的十余年时间花的是一干二净。同时武帝元狩四年山东一带又发生了百年难得一见的水灾,七十余万饥民嗷嗷待哺,所以此时西汉的财政早已陷入崩溃的边缘。
西汉盛世图
可是与西汉的“县官大空”形成鲜明对比的就是那些富商们“冶铸煮盐,财或累万金”,不过由于各种原因富商们所拥有的这些财产却不能让国家获得任何的利益,当西汉遭受到财政匮乏的危机的时候,这些富商们也“不佐国家之急”。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最终在元狩四年(前119年)武帝在张汤、桑弘羊等人建议,开始在全国实行“初算缗钱”。
算缗的征收方法正如《史记·平准书》所载“郡国颇被菑害,贫民无产业者,募徙广饶之地。陛下损膳省用,出禁钱以振元元,宽贷赋,而民不齐出於南亩,商贾滋众。贫者畜积无有,皆仰县官。异时算轺车贾人缗钱皆有差,请算如故。诸贾人末作贳贷卖买,居邑稽诸物,及商以取利者,虽无市籍,各以其物自占,率缗钱二千而一算。诸作有租及铸,率缗钱四千一算。非吏比者三老、北边骑士,轺车以一算;商贾人轺车二算;船五丈以上一算。”。
西汉商人经商图
在当时凡属工商业主、高利贷者、囤积商等,不论任人都要向朝廷据实上报自己的财产,然后朝廷会从中抽取一定金额来充当税收,即凡二缗(二千钱)抽取一算(一百二十文),而一般的手工业者则每四缗抽取一算。同时在当时朝廷还会对商人所拥有的车船征收财产税(这个在元光六年(前129)就曾实施过),即除官吏、三老和北边骑士外,凡商人有马车的,一乘抽取一算,而是用于运输的马车则一乘抽取二算,同时船只五丈以上的抽取一算。
当然这项政策自推行全国后,那是在商界引起了轩然大波,毕竟这个政策对于那些拥有巨额财富的大富商们来说是极为不利的。所以从这项政策推行之后,“富豪皆争匿财”的事情接连发生。这些巨富们纷纷隐瞒自己的财富,以此来逃脱朝廷对于他们的征税。而后武帝眼见“算缗令”即将宣告失败的时候,最终在元狩六年(前117年)决定在全国推行“告缗令”。
“算缗令”征收对象
“告缗令”的核心就是“匿不自占,占不悉,戍边一岁,没入缗钱。有能告者,以其半畀之。贾人有市籍者,及其家属,皆无得籍名田,以便农。敢犯令,没入田僮。”,即在当时武帝鼓励民间的人告发那些隐瞒自己财富的富商,然后朝廷一旦发现情况属实,就会先将这个人发配边关一年,然后没收其所有财产,而告发的人就能获得这个富商一半的财产。同时规定禁止有市籍的商人及其家属占有土地和奴婢,敢于违抗法令的,也没收其全部财产,同时民间的百姓亦可告发,告发亦可获得一半的财产。
可以说这项政策一推广,民间百姓是纷纷向朝廷举报富商们私藏财富的问题。不过政策在元狩六年并未得到正确的实施,在当时由于时任右内史义纵被那些商人们收买,他借口告缗的人都是乱民,纷纷将其捉拿入监,所以民间的百姓都开始不相信告缗令是真的,最终也导致其难以实施。但是之后由于武帝发觉了此事,然后将右内史义纵处以刑。最终在元鼎三年(前114年)在桑弘羊的主持下,告缗令才彻底的在全国推行。
“告缗令”核心意思
而随着“告缗令”的推行,在当时全国各地就兴起了一股“举报”风潮。如《史记·平准书》所载“得民财物以亿计,奴婢以千万数,田大县数百顷,小县百馀顷,宅亦如之。於是商贾中家以上大率破,民偷甘食好衣,不事畜藏之产业,而县官有盐铁缗钱之故,用益饶矣。”可以说在当时大汉中等以上的商贾之家大多都被告发,他们的财产也被朝廷悉数没收。而此时的武帝一朝不但因此得到了上亿的财产,以及成千上万的奴婢,更是获得了数以万计的田地,大县有几百顷,小县百余顷。
也因此整个武帝一朝的财政收入那是处于快速的提升当中,曾经空空如也的国库也变得日益的充实起来。同时武帝的皇家上林苑更是堆满了从民间的富商人家抄没上来的奇珍异宝。而武帝为了这些财富还专门设立了“水衡官”来管理,可想而知这些财富居然需要一个专门的机构和官员来管理,其价值不言而喻。所以最终武帝一朝的财政匮乏问题在“算缗令”和“告缗令”的成功实施下,最终得到较大的缓解。
“算缗”征收场景
其实个人觉得武帝等人在推行“算缗令”和“告缗令”的时候真的是很聪明。对于我们这些后人来说,“算缗令”完全就是一个陷阱。为什么这么说呢?其实只要看到武帝在推行“算缗令”的时候说的一个条件就知道了,那就是“各以其物自占”,这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朝廷收多少的财产税完全就由商人们自己所报的财产来决定的。也就是说在当时查商人们拥有多少财产的不是朝廷负责统计的,而是商人们自己报的。那么试想下,由商人自己报财产,然后朝廷根据这个财产来收税,你觉得能实现吗?
上一篇:爱迪达(爱迪达斯logo)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