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卞科(鍗炵弬)
粮食,谷物,小麦卞科(鍗炵弬)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卞科正在接受记者专访
深深师生缘
用情怀坚守教育本职
因为深受同为教师的父亲的影响,卞科对教育工作一直充满了情怀。自1988年留校任教后,他就在学校里一直待到了现在。
28岁那年,卞科在全国首开谷物化学这门课程。谈及此事,卞科直言:“这其中其实还有一个小小的乌龙。”原来当时的卞科在顺利通过论文答辩后,被教研室告知要安排他上生物化学这门课程,信心十足的他一口答应下来。谁知后来在和系主任沟通的时候,卞科却被告知要上“谷物化学”这门课,卞科一下子就愣住了,“没有教材?这怎么上?”
但是课程已经排好了,哪有随便反悔的余地呢?因此,卞科也只能硬着头皮接下了这门连教材也没有的课程。
寒假期间,卞科匆匆回了趟家,未过完年就返回了学校,他每天都泡在实验室里,一边翻阅大量的资料,一边将知识系统化用以备课。偌大的实验室里连暖气也没有,卞科的手和脚都生了冻疮。
过后提起这段经历,卞科说:“你要说苦吧,是有点苦,但面对必须要做的事儿,一定要下功夫去把它做好。我当年在实验室里花了一个月的时间,我觉得相当于现在的半年,我为了上好这门课查阅了大量的资料,使我原来觉得似是而非的知识都清楚明白了。”
所以当听到一些青年教师倾诉他们关于上课的苦恼时,卞科总是会语重心长地告诉他们:“你就想象假如你的孩子就在你的课堂里,你就知道应该怎么上课了。”
敬业如山,爱生如子,卞科与学生们的情谊在长久的陪伴中越积越深。身处教育一线时,他就常亲自带着学生们到生产单位实习、到实验室里做实验,甚至还会和学生们一起在实习点打地铺。
“培养学生和做粮食其实是一样的,都是根基的工作,要做好教育一定要有情怀,只图私利是不行的。”卞科认为,人真正有创造力的阶段其实是在青年时期,从国家到地方,从高校到企业,都应该将创新的重心在一定程度上向青年人倾斜,为他们提供支持与帮助,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激发青年人的创造力,为国家实施创新战略提供强大的推动力量和充足的后备资源。
三十年漫漫教育、科研路,对于卞科来说,这不仅是一个探索自然、追寻真理的过程,也是一个奉献社会、为国为民的过程。科研与教育并举,热爱与责任同担,正所谓“一片冰心在玉壶”,面对自己热爱的谷物科技研究,卞科选择了心无旁骛;面对国家粮食安全大局,卞科选择了勇担责任;面对讲台下、实验室里永远闪烁着求知欲的学生们,卞科选择了倾囊相授。作为一名员,卞科的一生都在践行着“若是初心未改,多应此意须同”。
卞科(左三)与本报访团记者合影
(本报全媒体记者 杨 洋 梁奇慧)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近年来,河南省科协团结引领广大科技工作者,牢记嘱托,砥砺奋进,积极投身创新发展主战场,服务科技经济融合发展,服务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了显著成果,以实干实绩彰显了崭新形象。
为了贯彻落实总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在全省科技界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凝聚科技工作者力量,河南省科协在河南科技报推出《决胜全面小康的河南科技工作者》专栏,全方位多角度展示全省科技工作者胸怀祖国、艰苦奋斗、敢为人先、顽强拼搏、集智攻关、勇攀高峰的优秀品质和宝贵精神。欢迎关注!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呢。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