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农业革命(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信息革命)
农业,智人,人类农业革命(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信息革命)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演化观点并不是唯一评判物种成功与否的标准,它一切只考虑到生存与繁衍,而不顾个体的痛苦或幸福。
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蛋鸡和奶牛以及能够提供劳力的役用动物,为了开发它们最大的利用价值,蛋鸡再也无法听到身边小鸡破壳而出的声音,而等到自己无法产蛋之时,便成为人类瓦罐中极富营养价值的母鸡汤;为了奶牛能够持续产奶,农民必须让它门不停地生下小牛,但又不能让其将奶吸光,所以烤全羊架上最鲜美的正是小乳羊,而奶牛自身到了5岁的时候也难逃被宰杀的命运。
奶牛
至于需要提供劳力的役用动物,下场就更为悲惨,为了让其听话,人类想方设法限制其侵略,最管用的方法就是阉割、鞭打、套上枷锁,不仅对其进行生物本能上的压制,还同时限制其移动自由、割裂其社会连接,造成其生理和情感上的双重缺失。
耕牛图
因此,作者在书中发出这样的感慨,并总结道:
“我们从农业革命能学到最重要一课,很可能就是物种演化上的成功并不能代表个体的幸福”
的确,相比于植物来说,动物和人类拥有更加复杂且能感知的情绪,物种演化的过程便不能纯粹地以最终结果为导向,我们必须考虑到这个过程中对于其中个体生活产生了什么影响。但实际上,由采集狩猎向农业的转变,是一系列分散个体抉择在漫长历史时期中积累起来的后果。
即便是我们事后拉远镜头看,这是一场革命的转变,但没有任何个体预见、策划并实施了这场革命,因而根本谈不上谁犯了什么错误(此类评判只有当你把自己想象成引领全人类航向的伟大舵手时才有意义),而这一过程中的每一次个体抉择,完全可能都是理的,并给当事的个体带来了切实好处。
撬动历史的新人类
所以,从作者角度来看,这可能是一场由智人与谷物与家畜,共同完成的、看似对自己都有利的伟大革命。
但,我们不妨将作者的思路再往深处剖析,就会发现在智人、谷物和家畜三者的背后、引发农业革命的真正诱因,其实在于以资源开发为目的、以居住方式变革为重要途径的“居住革命”,它可能才是农业革命真正的幕后推手!
(四)农业革命的真正推手居住需求始终是人类所面对的基本生存问题之一,甚至人类所以的生存活动都围绕着居住地而展开的,比如前文所述的谷物种植以及家畜驯养,正是依托于固定的居住地而存在。
安居乐业不单现代生活需要,史前时期的人类正是以居住问题为核心创造出一系列文化成就,而居住地的不断演进,也直接影响着人类文化的发展方向与特点。
早期人类拥有着短暂的树栖历史,不久之后就转为穴居生活,一开始是利用天然岩洞,石灰岩发育的山洞是为首选,这些岩洞的分布则多在山地丘陵,但岩洞周边的自然资源着实有限,过度攫取难免日渐枯竭。山顶洞人遗址内洞穴地层的证据,就显示了晚期直立人具有食物周期匮乏的特点。
山顶洞人
因此可供选择的,只能是季节地扩大生存活动范围,跟随四季变化寻找河湖附近的阶地去建造窝棚式的临时房屋以供栖息。来自河湖附近阶地的人工建筑以及文化遗址的大量发现,正暗示了这种居住方式的转变与居住地转移有着密切联系。
之所以说居住革命可能才是农业革命的真正幕后推手,原因在于从丘陵山地天然洞穴到河湖阶地临时营地的转变,再到最后的长久定居,带来最大的好处在于:延长了人们认识自然规律的周期,使得系统认知动植物的特成为可能。
临时定居
只有通过长久的定居活动,在大量采集植物种子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进一步认识和掌握种子的耐储藏特,考古遗址中的窖穴可能就是这一认知的结果;进而,基于植物种子的大量采集与储藏,无疑会提高对于某种特定植物的依赖,而这难免造成这种野生植物的逐渐减少与匮乏;于是,在这种主客观的矛盾之间,自然而然激发了人们对于植物栽培驯化的实践活动;最终,长久定居提供了时间上的充足保证、对于野生植物特的实践活动提供了技术支持,农业革命便由此诞生!
居住革命——农业革命
言之有物、洞鉴真知,关注考古之眼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呢。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