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保龄球(保龄球具)
保龄球,保龄球馆,市场保龄球(保龄球具)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而更任的,还是市场层面:
参公人员作为第一批,也是最大的一批客群,无论从价格定位、商业逻辑和市场走向上,给市场没有任何参照价值,常令操作者一头迷雾:问题和答案,永远走不到真实市场面前。
作为第一批,也是最重要的一批客群,参公人员根本对价格不敏感,对由价格主导的市场不敏感。因此,保龄球对价格和市场,也表现出超越市场逻辑的迟钝。
项目最初的动力来自市场意志还是长官意志,第一批客群的消费力来自工资还是福利,通常决定了一个行业命运的起点和终点。
……
可以佐证的例子实在太多。
所以弹指之间,运动还在,市场成谜。
保龄球,它既是市场,也不是市场,它是特定环境下各种社会意志纠缠的一个缩影。
04
起于标签,灭于疯狂
保龄球,曾经利用90年代海内外信息不对等的情况,匆匆被引入者打上“贵族运动”的标签。
打保龄球可以作为一种身份的象征:我打保龄球,代表着我有钱,我有地位。事实上,保龄球作为有钱人的标识,也和它的高昂价格息息相关:一局保龄球平均价格在四十元左右。90年代,成都大部分市民月工资水平在两百到一千元不等,可以偶尔来上一次,但肯定没法天天玩。而很多高档宾馆为了评星级,也设立了保龄球馆。保龄球的“贵族”、“高档”程度可见一斑。
但信息在进一步透明,保龄球在国外并非“贵族运动”是个不争的事实。
保龄球往日的尊贵标签被一步步瓦解。用它来彰显自己地位的人越来越少,加上千禧年以后,不少新奇事物涌入国门,其中包括真正的“贵族运动”:高尔夫,马术等等。同时,其他体育项目明星出现:中国队打入世界杯,姚明进军NBA等事件推动着大众运动,如足球,篮球等逐渐崛起,一步步蚕食着保龄球的原有市场。
最重要的还是高昂的价格,它使项目的发展并未按照各种意志持续长时间地高速增长,也无法迅速拓宽市场。保龄球运动并没有成为大多数消费者的日常运动项目。一方面在高速发展,一方面没有相应的消费层做支撑,保龄球被拧出工薪群体,攀上了空中楼阁。
一时的新奇和兴起甚至攀比,并不能支撑长久的冲动,而即使是冲动也得受钱袋所限:不能过分透支,因为此时,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东西就有福利分房终结、教育产业化、医疗产业化等等。
被誉为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被公认生活压力最小的成都市民都如此,其他城市可想而知。短暂的新鲜劲过后,一家家保龄球馆纷纷倒闭就是情理中事。
到了二十一世纪,成都已经只剩了几家保龄球馆。甚至前几年,成都最有名的保龄球馆“联诚”也有濒临倒闭的传闻。
05
生存悖论
表面看上去,保龄球的由盛到衰,一切都是价格的问题。
既然是价格的问题,降价不就得了?
实际上,关于价格,场馆方给出的解释是,场馆维护成本较高,机械和赛道都需要专人维护。比如金奥,且不谈建设场地的费用,单维护费一年就需几十万。
在美国的相关价格网站上,轻易就可查到保龄球在美国的平均价格:一局在$3.39-$9.99不等,一个小时$30左右。如果把这个价格再对应到美国的平均物价水平和工资情况,就会令人心态不平——据2019年资料显示,美国个人年平均收入在6.87万美元,月平均收入在5000美元左右;而成都人口月平均工资在5424.83元人民币。用消费指数换算过来,相当于打一局保龄球,只用3-10元,一小时只需花费30元。不得不说,别人花在保龄球上的成本相较于成都人,便宜不是一丁半点。
至于场馆维护、机械、赛道、人工等等成本,同样不会少。两相比较,恐怕只会比我们高。
奇怪的是,别人的价格可以做到如此合理,我们为什么做不到?
06
小众自嗨,破圈之难
在中国,说保龄球是大众运动,那是自欺欺人。
真相和假相之间,只隔着一个市场。
火的时候不知道为什么火,灭的时候就不知道为什么灭。
保龄球产业濒的根本原因,还是因为保龄球人群实属小众。
就像今天,利用赛事推动保龄球产业发展,是保龄球协会支撑保龄球产业的方法之一。
保龄球可谓是比赛最多的运动,但没有专业、职业选手,且比赛没有年龄限制。从人群上看,保龄球的受众以40-60岁的人群为主,这正是当年第一批尝鲜的人群。
当然,因为保龄球有着轻松、不激烈的运动方式,在中老年人群体里格外受欢迎。
保龄球的竞技较弱,使得它在年轻人中并不风靡,仅仅靠着目前的保龄球受众,是可以支撑着少数几家球馆运营的,但以后呢?
因此,目前各协会都在力图“破圈”。
但是让保龄球“破圈”,成为更加亲近于大众的运动,虽是保龄球协会天天在考虑的事情,但谈何容易?
难点之一,在于保龄球馆较少,保龄球馆占地面积较大,专业设备维护费用较高,因而像成都这样拥有一千六百万人口的大城市,也仅仅拥有5、6家保龄球馆。
之二,保龄球是非奥运会项目,因此,虽然有支持,但对于它的支持也相对有限。
之三,在于保龄球很难找到推广点——明星带动运动产业发展,是很多小众运动破圈的不二法门。比如斯诺克有丁俊晖、围棋有聂卫平柯洁、篮球有姚明、田径有刘翔……而保龄球,并没有这样一个“大V”级的明星。
之四,甚至在老年人群体中,可供选择的娱乐也太多了,需要花钱且上手难度较高的保龄球并不是他们的第一选择。
07
今天的不幸,明天的大幸
四川省保龄球协会会长黄健描述过这样一个场景,该场景经常出现在美国的某个社区:很多老太太开着车花上几美金打一局保龄球,打完就回家——而在中国,这样的场景很少出现,至少现在很难出现。一是并没有这样的保龄球氛围,二则是保龄球馆也越来越少。
“当然,”黄健说,“你可以把它看作是一种泡沫的消退,只有去掉了泡沫,才更有利于这个行业的发展。”——这句话放在运动上没有毛病,但放到市场上并没有太大说服力,因为保龄球产业并未真正的市场化过。
从这个意义上,保龄球的明天,跟小众和大众无关。
它一直缺乏一种真正的市场化。
这是保龄球的不幸,也是保龄球的大幸。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呢。
上一篇:米勒定理(角平分线定理)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