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卡诺莎之辱(卡诺莎之辱视频)
亨利,教皇,格里卡诺莎之辱(卡诺莎之辱视频)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很多朋友想了解关于卡诺莎之辱的一些资料信息,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与卡诺莎之辱相关的内容分享给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01 皇帝与教皇的“蜜月期”在国际象棋的棋盘上,核心位置“王”和“后”的两侧,有一对名为“Bishop”的棋子,我们中国人一般套用中国象棋的模式,将其译为“象”。不过此象非彼象,Bishop可不是中国象棋里过不了河,只能飞田的笨笨的“象”,其原意为“主教”,可以斜线移位,斜线吃子,而且不限步数,威力巨大。
Bishop与教士头冠的比较
一个神职人员居然紧临“王”“后”,还这么有杀伤力,这在中国人的观念里似乎不好理解,宠信神僧妖道,岂是盛世气象、明君所为?但这在欧洲中世纪却是历史事实。单就政治影响力而言,甚至可以说,中世纪在很长时间之内都是法国、罗马教廷、神圣罗马帝国的“三国演义”。
不过,和中国的“三分归晋”不同,在基督教文明的笼罩下,欧洲王权与教权谁也没可能吞并谁,而是共生共存、对抗加合作的关系。约略来说,11世纪之前,世俗君主和教皇相互合作更多一点,堪称“蜜月期”,偶有对抗也相对克制。
公元753年,教皇司提反二世受到伦巴第人的威胁,亲临法兰克王国寻求庇护,为法兰克国王“矮子”丕平二次加冕,赐予“罗马贵族”称号。作为回报,两年之后,丕平将新征服的意大利北部和中部地区,包括拉文那等22座城池献给了罗马教廷,史称“丕平献土”。教廷以此为领地,形成了独立于世俗政权的教皇国。
799年,教皇因为与意大利贵族的争端,又来找丕平之子查理撑腰,到第二年,为表谢意,主动加冕其为“罗马皇帝”,这便是著名的查理曼大帝。此举创制了“君权神授”的先例,此后欧洲各封建邦国的国王,只有经过仪式由教皇加冕,才能成为至尊的“皇帝”,直到1804年,强悍如拿破仑,也要从教皇手中领取皇冠。
961年,东法兰克国王奥托一世帮助教皇平定了意大利的叛乱,次年,教皇约翰十二世为其加冕为“罗马皇帝”,东法兰克于是也成了“罗马帝国”。到1155年,“红胡子”腓特烈又冠以了“神圣”二字,这便是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的由来(不过习惯上,仍以962年作为神圣罗马帝国的开始)。
老谋深算的奥托同时还与教皇达成了《奥托特权协定》,取得了选举教皇的决定权和对帝国范围内主教的叙任权。换句话说,皇帝需要教皇的加冕,但教皇又要向皇帝效忠,教皇的选任须由皇帝来决定,这就有意思了,将来一旦夫妻吵嘴,到底要听谁的呢?
02 实力消长,乃家庭纠纷之源应该说,《奥托特权协定》反映了当时王权对教权的强势,但就像一个家庭,如果有强夫或者悍妻,反而不会有争吵,只有双方实力接近时,矛盾冲突也就来了。
由于西欧传统的封建制,领地层层分封,资源越来越分散,王权很容易被架空。以10世纪的法国卡佩王朝为例,国王在名义上领有45万平方公里的法国全境,但实际控制地,也就是王室所在地巴黎的周边,只有不到3万平方公里,约等于北京+天津的面积,被戏称为“法兰西岛”。
基督教则有严密的组织机构,教务行政区称教区,领导人称主教,也就是开篇所言,象棋里的“Bishop”;大的教区称为教省,领导人称为大主教。从罗马的教皇国,到地方各教区,占据着大大小小的领地,不纳税、不服兵役,有独立的法律法规、行政体系和大量信众。这样的实力,还是神权在人间的代言者,岂甘久居人下?
1073年,野心勃勃的格里高利七世被推举为教皇,当年就发布教皇令,宣布教皇权力高于一切,拥有对各国国王和教区主教的任免权。1075年,格里高利七世发布了《教宗敕令》27条,再次明确了这一原则,还宣布废除“世俗人等授职”,也就是说,教皇不可以由皇帝选定,《奥托特权协定》被推翻了。
亨利四世与格里高利七世冲突形势
此时神圣罗马帝国的君主是亨利四世,他自然是要捍卫“祖宗家法”,坚持对帝国境内各主教拥有叙任权,还拒绝了教皇任命的大主教就职。随着冲突不断升级,1076年1月,25岁年轻气盛的亨利四世召集全国主教开会,行使了《奥托特权协定》授予的权力,宣布废黜格里高利七世。作为反制,一个月后,格列高利七世在罗马对亨利四世处以绝罚。
03 “夫妻冷战”卡诺莎简单来说,绝罚就是开除教籍。这在现代社会似乎不算什么,但在基督教一统天下的中世纪欧洲,被绝罚者就是异端分子,社会信用指数清零,过街老鼠人人喊打。更别不用说神圣罗马帝国内部派系林立,以鲁道夫公爵为首的贵族集团闻讯纷纷造反,宣称不承认亨利四世的君主地位。
好在,绝罚也分很多种,教皇格里高利只是想熬鹰为我所用,还不想把鹰杀,给出的绝罚是个一年期的“缓”。到1077年1月,大限将至,格里高利受邀在意大利北部的卡诺莎城堡与各路诸侯开会。亨利四世这边仍然搞不定国内局势,地位岌岌可危,无奈之下,只好从德国翻越阿尔卑斯山,赴意大利面见教皇。
卡诺莎城堡遗迹
卡诺莎是一座荒山古堡,隆冬时节又是冰天雪地,亨利四世为表示忏悔,全身只裹着一件毡毯,光头赤脚爬上山来,在城堡外冻了三天三夜,痛哭流涕,请求宽恕。王权卑躬屈膝到这个地步,在历史上还是空前的,日后“卡诺莎之辱”一如中国的“胯下之辱”,成为西方世界的著名典故,是屈辱投降的代名词。
格里高利那边,其实也别无选择,因为基督教本来就是提倡宽恕的,教规也允许以忏悔来赎罪,三天之后便接见了亨利四世,经过一番严词训斥和认错悔罪的精彩表演,便给亨利四世赐予了赦罪之吻。
结束了吗?当然不。故事才刚刚开始。
亨利四世回国后,马上组织力量讨伐叛乱,与鲁道夫公爵等贵族大打出手。到1080年,亨利四世胜局已定,便以彼之道还施彼身,严令教皇格里高利七世对鲁道夫公爵处以绝罚。眼见王权又要起势,格里高利也不示弱,再次对亨利施以绝罚,同时宣布鲁道夫为德意志的国王。另一边,亨利四世针锋相对,宣布废黜格里高利七世,另立克莱门特三世为教皇。
二王、二皇并立形势
于是令人眼花缭乱的一幕出现了,神圣罗马帝国同一片天下,居然出现了两个国王,旁边还杵着两位教皇,一副欧洲版《真假美猴王》的架势。
以今人的眼光看来,所谓的“卡诺莎之辱”,在亨利和格里高利个人而言,是一场尔虞我诈、你我活的恶斗,但在王权与教权的角度,其实就是一场夫妻冷战,老公被罚跪了一顿搓衣板而已。事后,国王还要另立一个教皇出来,教皇也还得再册封一个国王,教权需要王权“胡萝卜加大棒”的硬实力,王权需要教权给予“君权神授”的合法,终究是谁也离不了谁。
04 “卡诺莎最佳男主角”的谢幕“卡诺莎之辱”的当事双方下落如何?
卡诺莎之辱油画
二王并立之后不久,鲁道夫伤重而,亨利四世清理了门户,便筹备进军罗马一雪前耻。1084年,罗马贵族为免战乱之祸,抛弃了格里高利,打开城门把亨利四世迎了进来。当年的复活节,亨利四世钦定的教皇克莱门特三世为其加冕为“罗马皇帝”。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