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大非
(1922~1964)
麦大非(1922~1964年),著名粤剧导演。番禺夏茅人。解放前随香港中共华南分局教导营回到广州,与名丑生文觉非、著名作家肖荻同住在西关宝华路宝华直街古老大屋。曾导演《秦香莲》、《搜书院》、《闹严府》、《张果老倒骑驴》、《红梅颂》等剧目。他将俄罗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学派与梅兰芳学派相结合,根据粤剧的特点,创造性地运用导演手法,使粤剧艺术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贡献良多,才智过人。曾三多对他很佩服,马师曾、红线女则指明要麦大非为他们的戏当导演。……[详细]
|
崔树芬
(1867~1937)
崔树芬(1867~1937),字贤声,晚号逸叟。祖籍番禺。1901年参加省科举考试,中辛丑补行庚子恩正并科举人。1910年赴京考职,任“盐运使”。民国后历任县黄埔治道小学校长、番禺八桂中学国文教员、省江门商埠,警察事务所司法科长、汕头警察局秘书及广东警察厅房捐总稽核等职。1920年4月,应旅美三藩市南番顺三邑总会馆之聘赴美任该会馆主席,兼办旧金山中国总领事馆事务;同时兼任三藩市中华会馆主席,后任该市中华学校校长;后与埠中旅美名流组织“金……[详细]
|
王渐逵 [明]
(1498~1558)
王渐逵(1498~1558),字用仪,号青萝子,番禺沙湾人。明代名儒湛若水的门生,正德十二年(1517年)进士明,官刑部主事。告归,家居十余年。以荐起,言事不报,复乞归。嘉靖年间,王渐逵与国至国子监祭酒的伦以训在广州越秀山麓结“越山诗社”。王渐逵在2011年“十全十美看番禺”评选活动中,被评为番禺的历史名人之一。渐逵著有《青萝文集》二十卷,集文八卷,首载《陈愚见以裨圣化》《乞创立以存根本》两疏,即其复起时所上。诗分《北游》《大隐》《罗浮……[详细]
|
陈文达
(1900~1982)
陈文达(1900年~1982年),广东番禺人,生于知识份子家庭,父亲陈松于香港红�船厂任工程师。陈文达毕业于拔萃男书院,是香港早期的“番书仔”,在生活习惯上不管是衣着、饮食还是交际等等,都较为西化。约八岁的时候,喜欢音乐的陈文达悄悄买了一把小提琴,课余时在学校的宿舍自学。偶然把小提琴带回家,却被父亲发现。陈松即时把琴摔在地上,怒斥谓:古人有训,家有书声家必兴,家有歌声家必倾,今后不准你再接触这种鬼东西!但陈文达还是继续在学校宿舍偷偷地学……[详细]
|
黄千岁 石楼镇茭塘村
(1915~1995)
黄千岁(1915~1995年),男,广东番禺石楼镇茭塘村人,粤剧名伶廖侠怀的徒弟。20世纪30年代初,一入戏班便跟随师傅廖侠怀在新景象剧团演出,后跟师傅到新中华剧团和新春秋剧团,因为他想学演丑角,曾改艺名叫黄可笑。后来,廖侠怀和肖丽章组织日月星剧团,聘他当第二小生,再改回原名黄千岁。第二年,小生陈锦棠因另有高就,黄千岁被提升为正印小生。抗日战争爆发,黄千岁滞留美国。抗日战争胜利后,黄千岁回香港和谭兰卿组织花锦绣剧团,之后,历任香港多个剧……[详细]
|
黎锦堂
(1926~1999)
黎锦堂(1926~1999年),广东番禺丹山村人。1952年11月,由黎锦堂、严觉天、黎碧玉等组建剧团,剧团以黎锦堂的“锦”字、严觉天的“天”字而命名为“锦天剧团”,直至1964年8月与当时番禺艺术学校演出队合并,改称为“番禺粤剧团”。黎锦堂是锦天粤剧团创始人之一。黎锦堂多才多艺,幼年跟随师傅学造鞋手艺,满师后,又跟随潭洲一位姓冯的老中医习医。黎锦堂天资聪颖,爱好粤剧,最后还是随父玉清其(艺名)学戏。黎锦堂学艺心领神悟,一点便通。20岁……[详细]
|
何剑吾
(1875~1939)
何剑吾(1875~1939年),番禺沙湾镇玉堂村人(今属沙头镇)。在香港皇仁书院毕业,任沪海关英语教师,并在旅沪的粤人中创立“人镜学社”,被选为社长,从事反清活动。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在广州河南海幢寺旧址,创办南武学堂,谢英伯为校长。翌年,何剑吾接任校长,扩大校舍,增招学生至130多人。南武学堂开男女同校风气之先。何剑吾痛感国弱民困,提出以“坚忍奉公,力学爱国”为校训;倡导德、智、体三育并重,在校大兴体育教育。在他的推动下,南武……[详细]
|
孔沛然
(1854~1945)
孔沛然(1854~1945年),番禺诜墩乡人,清副贡生。光绪十三年(1887年)清廷设“医学经诂”科取士。孔考取后,遂闻于世。旋习西医为“博济医学堂”学士,再读“两粤医学校”以至毕业。孔沛然先后设医馆于广州市豪贤路榨粉街61号。他以中医药为主提倡中、西医结合。不仅运用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且用西医的视、触、扣、听,取长补短,是中西医结合的先驱者。孔沛然治病以药味少、药量轻而效果显见长,认为药能杀病菌,亦可杀细胞;药虽能攻病邪,亦可伤……[详细]
|
杨瑞石 [清] 沙湾镇紫坭村
(1836~1908)
杨瑞石(1836~1908年),沙湾紫坭乡人。他早年有志于泥水画工,有暇即勤学苦练,悉心摹仿。后师从黎文源,画艺益精,所绘《柳燕》,用笔清丽、纤细,层次分明。画中垂柳飘舞,燕子翻飞,姿态各异,栩栩如生。祠堂壁画全在高处,要蹲或站在木吊板上,高空作业,难度较大,但杨处之泰然。他绘的《教子朝天图》,水墨交融,形态生动。他的人物壁画如《八仙图》、《三星图》、《竹林七贤》、《风尘三侠》等,均维肖维妙。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市桥白鹤社(现新……[详细]
|
黎萃拔
(1903~1965)
黎萃拔(1903~1965年),市桥人。他悉心钻研中医学,先后向老一辈名医学习,博采众长,于二十世纪20年代在市桥东涌路大市港黎氏九世祠悬壶济世,终成番禺名医。番禺地处亚热带,温热病(火热症)流行,黎结合温病特点,屡用“清宫汤”加紫雪丹,成功地抢救那些“邪入心”神昏乱语的患者,故时人称他是“刀劈大热症圣手”。黎不但擅治温热病,而且对《伤寒论》的方药亦能运用自如,用“小柴胡汤”加味治疗妇女“热入血室”一症,疗效颇高。黎治病主张学古人之法,……[详细]
|
陈德钜
(1907~1971)
陈德钜(1907~1971年),曾用名陈铸,民族音乐学家、作曲家,番禺人。1924~1928年,先后就读于广东大学预科、中山大学数学系本科。在中山大学期间,与同校文史哲学系同学黄龙练组织并主持了晨霞乐社。陈氏擅吹奏喉管,也能演奏如椰胡、扬琴等多种乐器。课余时间,常与晨霞乐社社员到广州中央公园(即今人民公园)为电台奏唱播音。1928年末,陈氏旅居上海,在俭德储蓄会任职期间,组织了俭德业余粤乐社。自此,陈氏把全部业余时间用于研究粤乐与创作。……[详细]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