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弘基 [唐]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582~650)
刘弘基--(582-650年) 雍州池阳(今陕西泾阳)人 刘弘基父刘升是隋代河州刺史,弘基以父荫为右勋侍。大业末年,为避免从隋炀帝征高句丽,故意私宰耕牛犯罪,被县令关进监狱。自太原起事便追随李渊父子,与李世民友善,进攻长安时任先锋,擒隋主将屈突通。玄武门之变拥立有功。贞观年间因多次-被-,李世民不忍治罪,只是将他贬官。太宗征伐高句丽,刘弘基又为前军大总管,力战有功。唐高宗永徽元年(650年)病死,年六十九,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襄,陪葬昭陵。刘弘基临死前,遗命只留给诸子每人奴婢各十五人,良田五顷。认为子孙“若贤,固不藉多财;不贤,守此可以免饥冻。” 刘弘基少时落拓不羁,好侠仗义,不事家产。隋炀帝……[详细]
|
李大亮 [唐]
(586~644)
李大亮(586~644年),唐初将领。雍州泾阳(今陕西泾阳县)人。祖籍为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曾祖父李琰在后魏时官度支尚书,遂迁居京兆。其父李充节仕隋为朔州总管。隋末,以门荫署韩国公庞玉的行军兵曹。大业十三年(617),瓦岗农民起义军进攻洛阳,大亮随庞玉部与义军作战,隋军败,大亮被俘,义军将领张弼又释放了他。李渊父子在长安建立唐朝,大亮自洛阳西来投奔李渊,被授土门令(故治在今陕西富平县西北)。遇发生饥荒,他招抚-贫民,劝导就业,恢复农耕。他将自己的坐骑卖掉,以钱支援贫民垦田生产,又捕办盗寇,维护治安,治理卓有成效。秦王李世民出巡北地,见他善治,下书褒奖,赐马匹、帛段慰劳。唐高祖闻他有才干,超……[详细]
|
李迥秀 [唐] 唐朝宰相
李迥秀,字茂之,唐朝泾阳人。初为相州参军,后累官凤阁舍人。长安中,同平章事。中宗朝,当过宰相,终兵部尚书。卒赠侍中。遗世留存诗四首。李迥秀自幼便有英名,祖父和父亲都担任刺史,是世家出身。然而他的母亲出身贫贱,连姓什么都不知道,却是罕见的美女。当她在李家为婢女时,甚得主人宠爱,生下了李迥秀。可能是源于母亲的血统,李迥秀也长得眉清目秀,一表人才。他颇有文才,喜欢交友,兴起吟诗,不辞斗酒,但绝不因酒乱性,号称当代第一风雅人物。武则天时有爱宠张易之。张易之的父亲死得早,母亲阿臧多年守寡。不想,不甘寂寞的阿臧看上了年轻俊秀的凤阁侍郎李迥秀,想要与之成亲,实际上也就是充当臧氏的面首。则天皇帝对才能、人品、……[详细]
|
孙腾 [南北朝]
(481~548)
孙腾(481~548年),字龙雀,东魏大臣。咸阳石安(故治在今陕西泾阳县与咸阳接界处)人。其祖父孙通仕北凉沮渠氏为中书舍人,将家迁居姑臧(今甘肃武威市)。北凉灭,入北魏,居于北边。北魏正光四年(523),爆发了北方六镇大起义。孙腾逃到秀容(在今山西朔县西北),投奔于尔朱荣部下,随尔朱荣到了洛阳,除为冗从仆射。后为高欢都督府长史,受到高欢的信任。高欢任晋州刺史,孙腾仍为刺史府长史,加授后将军,封石安县伯。永安三年(530)九月,孝庄帝计杀了权臣尔朱荣,尔朱兆从晋阳(今山西太原市)发兵南下为尔朱荣报仇,要高欢出兵。高欢听取孙腾意见,巧妙地拒绝尔朱兆。从此,高欢与尔朱氏分道扬镳。普泰元年(531)……[详细]
|
魏学曾 [明] 明朝大臣、学者
(1525~1596)
魏学曾(1525年―1596年),字惟贯,号确庵,泾阳(今陕西泾阳)人。明朝大臣、学者。魏学曾为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进士,历任户部郎中、右佥都御史、巡抚辽东、右副都御史、吏部左侍郎等职。在辽东时,他平定兵变、抵御蒙古、厘治屯田,颇立功绩。张居正主政后,魏学曾与其不和,被贬回乡。张居正死后,以南京户部尚书之衔致仕。万历十八年(1590年),出任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总督四镇军务。他一意主战,派兵击杀河套回部首领唐兀・明安,获授太子太保。宁夏之役时,魏学曾调集大军进剿�拜,直抵宁夏城下。后遭监军梅国桢等弹劾,被逮至京城。战后,因功被复职致仕。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魏学曾去世。天启……[详细]
|
吉翰 [南北朝]
(372~431)
吉翰(372~431年),字休文,南朝宋时镇将。冯翊池阳(故治在今陕西泾阳县西北)人。东晋安帝末年,吉翰在长沙景王刘道怜帐下任参军。义熙五年(409)春,刘裕率军北征南燕慕容超,吉翰随刘道怜军攻陷广固(故城在今山东益都县西北),以功赐爵建城县五等男,转任从事中郎。他在刘道怜部下为将十余年,清谨刚正,甚得刘裕赏识。晋元熙二年(420),刘裕取代东晋司马氏政权,创立刘宋王朝,建元“永初”。刘道怜位居太尉。永初三年(422)吉翰任太尉府司马。宋文帝刘义隆元嘉元年(424),吉翰以龙骧将军、西戎校尉出任梁、南秦二州刺史,都督二州诸军事。三年(426),改督益、宁二州和梁州的巴西、梓潼、宕渠、南汉中以及……[详细]
|
王徵 [明]
(1571~1644)
王徵(1571~1644年),字良甫,号葵心,晚号了一道人。明代发明家、科学家。西安府泾阳(今陕西泾阳县)人。出身于耕读家庭。他的父亲是乡村私塾教师,兼长数学,著有《算数歌诀》、《浒北翁训子歌》,对王徵童年智力的开发与爱好有很大的影响。王徵的母亲张氏,是奉仪大夫张鉴的妹妹。王徵七岁时跟随舅父学习,因而从小有良好的家庭教育。他16岁中秀才,17岁进入邑庠(县学)读书,受到较好的教育。王徵少年时思路广阔,富于创造。他在卧室制作了一个“空屋传声”的装置,一个人独坐室内对“窍”说话,前后院能听到,乡人争相仿效。他在学习儒家经典时最感兴趣的是历史文献中记载的科学技术。从《周礼・考工记》中的百工技艺至诸……[详细]
|
张问达 [明]
(?~1625)
张问达(?~1625年),字德允,明代官吏,泾阳(今陕西泾阳县)人。万历十一年(1583)中进士,由知县征授刑科给事中。当时青海部长火落赤屡犯甘肃、宁夏边境,连年用兵。张问达请朝廷免征全陕所欠赋税,得到神宗同意。后升为工科左给事中。他上疏陈述太监征矿税时对地方官员任意打杀,拆毁民房、挖掘坟墓等胡作非为情况,请朝廷撤回各地征收矿税之太监,罢征矿税,神宗不理。数年后,张问达主持山东典试,赴任途中,见到饥民流离失所的惨状,又上疏请立即罢征全国矿税,朝廷不予答复。不久升为理科都给事中。思想家李贽(1527~1602年)福建泉州人,敢于批判朱熹等封建礼学,敢于反对以孔丘之是非为是非的传统观念。张问达劾其……[详细]
|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