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宋]
(996~1064)
孙�(996-1064),字梦得,北宋眉州眉山县(今眉山市东坡区)人,天圣八年(1030)考中进士(榜眼)。最初担任绛州通判,后来被召回,通过学士院考试,担任太常丞、直集贤院,后来任开封府推官,升任吏部郎中。 皇�年间(1049―1053),朝廷任命孙�为谏议大夫,代理御史中丞。谏官韩绛-说他不具纠弹之才,不可担任谏官。孙�-争辩说:“我看现在的士大夫,向往升官的多,廉洁退让的少,以善于求事为得意,以能揭发别人阴私为光荣,言辞敏捷似乡官的叫做有议论,刻薄寡恩如酷吏的叫做有政绩。如果是这样,我的确是没有才能。”宋仁宗(赵祯)考察他的言行,叫他立即到任。孙�作谏官,屡次言事,不违背情理。仁宗……[详细]
|
任希夷 [宋]
任希夷(?―?),字伯起,南宋眉州眉山县(今眉山市东坡区)人。任希夷小时候求知欲强,喜欢苦思探索义理,不分夜晚,从不间断。写文章一定要反复推敲,写得不工整、不满意绝不停笔。淳熙二年(1175),考中乙未科詹�(kuí)榜进士,调任建宁府浦城(今属福建)主簿,跟随朱熹学习“二程”(程颢、程颐)学说,深得理学精要,受到朱熹的器重,称他为创业济时的人才。 开禧元年(1205),任希夷任职太常寺,掌管祭祀礼乐。任职期间,鉴于礼仪失编的状况,他请求朝廷编修礼书,得到朝廷同意,并要求他着手收集整理资料,一一核实,编修成书。因为编修礼书,任希夷升任礼部尚书兼给事中。任职期间,任希夷上奏请求褒扬理学奠基……[详细]
|
彭端淑 [清] 著名文学家,蜀中知名教育家
(1699~1779)
在清代丹棱彭氏诸兄弟中,名气最大、成就最高、影响最广的,是排行第二的彭端淑。对他,也许我们并不陌生,因为很多人上小学时就读过他的一篇议论小品文《为学一首示子侄》,也就是《为学》。彭端淑(1699年-1779年),字仪一,号乐斋,眉州丹棱高桥翠笼山(今四川眉山市丹棱县双桥镇桂香阁)人。著名文学家,蜀中知名教育家,清代“蜀中三才子”之一。彭端淑出生于一个富庶家庭。其祖父彭万昆为明未怀远将军,清初为简州(今四川简阳市)判官。以军功勇著,授四川都督佥事(qiānshì,都督佥事是正二品)。彭端淑的8位叔父,多为举人、知县。他从小聪敏颖异,常受先辈“崇实黜浮,又宜力学,毋自弃”的教诲,与兄端洪、弟肇洙、……[详细]
|
吕陶 [宋]
(1028~?)
吕陶,生于宋仁宗天圣六年(1028),字元钧,号净德,北宋眉州彭山人,后徙居成都,故一作成都人。皇�四年(1052)举进士,熙宁三年(1070)应制举,历任知县、知州,元�年间任殿中侍御史,改左司谏,后又出任梓州路、成都府路转运副使等职,迄崇宁元年(1102)致仕,历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五朝,仕宦生涯长达半个世纪。宋徽宗崇宁三年(1104)去世。吕陶一生,秉承儒家积极入仕的思想,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无论是在朝中任职,还是在地方为官,都敢于直言,为民请命,无荣辱进退之念,“仰于天,俯于人,中于心,皆无愧。” 吕陶经历了北宋熙丰新政及元�更化等一系列重大事件,“洛……[详细]
|
苏元老 [宋]
(1078~1124)
苏元老(约1078-1124年),字子廷,号九峰,北宋眉州眉山县(今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人,苏轼族孙。从小失去双亲,勤于钻研学问。崇宁五年(1106),考中丙戌科蔡嶷榜进士,先任广都(今成都双流)主簿,后来又历任汉州(四川广汉)教授、西京国子博士、彭州(今成都彭州市)通判、秘书正字、将作少监、比部考功员外郎、成都路转运副使、军器监、司农少卿、卫尉少卿、太常少卿等。 苏元老自幼好学,富有学问和才能。苏轼遭贬谪远居海南,很欣赏苏元老,经常同他有书信往来。黄庭坚见苏元老,也赞赏说:“这是苏家优秀的人才啊。”苏元老外柔内刚,不轻易与人交往。当时,宦官梁师成得宠专权,被人看作是“隐相”,他自称是……[详细]
|
李壁 [宋]
李壁,字季章,号石林,又号雁湖居士,又号石林,谥文懿。眉之丹棱人,南宋历史学家李焘之子,生于公元1157年(一说1159年),殁于1222年,享年65岁。 李壁仕至礼部尚书、参知政事、同知枢密院事、端明殿学士、赐资政殿学士。李壁少聪颖,日诵万余言,词精练,文采飞扬,宰相周必大见其文,大为惊异,“谪仙李白之才也”,即召为秘书省正字,宁宗初升迁著作郎,权礼部侍郎兼直学士院。开禧初年奉旨出使金国,大义凛然,慷慨陈辞,不辱民族气节,令金人叹服。次年,-奸臣秦桧,讨伐金国奏章被皇上获准,进阶权礼部尚书,后任参知政事兼同知枢密院事。 李壁一生虽然长期肩负中枢和地方军政重任,却嗜学如饥渴,群经百……[详细]
|
曾璧光 [清]
曾璧光,字枢垣,又称枢元,乾隆六十年(1795年),出生于四川省洪雅县柳江曾子祠一户农家。道光三十年(1850年)中进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咸丰九年(1859年)授贵州镇远府知府。同治六年(1867年)赏二品顶戴,命署贵州巡抚。当时,贵州各种势力蜂拥,恶霸土匪啸聚山林,烧杀抢掠,祸害百姓。整个贵州除安顺、遵义等少数郡邑尚未失守外,其他地区尽被形形色色的山大王占领,把贵州祸害得商旅路断,百业凋敝,民不聊生。 曾璧光在贵州的十六年,实际是一部频年用兵、恢复贵州社会安定的历史。他利用与军机处掌权的恭亲王、醇郡王有师生之谊的关系,争取到川、滇、湘、鄂诸省经济、军事援助,充分利用贵州百姓久乱思安……[详细]
|
李密 [晋]
(224~287)
李密(224年―287年),字令伯,一名虔,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人。幼年丧父,母何氏改嫁,由祖母抚养成人。后李密以对祖母孝敬甚笃而名扬于乡里。师事当时著名学者谯周,博览五经,尤精《春秋左传》。初仕蜀汉为尚书郎。蜀汉亡,晋武帝召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无人供养而力辞。祖母去世后,方出任太子洗马,迁汉中太守。后免官,卒于家中。著有《述理论》十篇,不传世。《华阳国志》、《晋书》均有李密传。李密的祖父李光,曾任朱提太守。李密从小境遇不佳,出生六个月就死了父亲,四岁时舅父又强迫母亲何氏改嫁。他是在祖母刘氏的抚养下长大成人的。李密以孝敬祖母而闻名。据《晋书―李密传》说:祖母有疾,他痛哭流涕,夜不……[详细]
|
万安 [明] 明朝首辅
(1417~1488)
万安,约1417―1488年,字循吉。明代眉州人,即今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尚义镇万冲村人。正统十三年(1448年)进士。明宪宗宠臣、外戚,后为明孝宗朱�樘罢官。万安青少年时期在眉山读书,据说他小的时候挺聪明,遗憾的是他长大后,把所有的聪明都用在了钻营上。明正统十三年( 1449),万安考中进士,授庶吉士。后来,他靠巴结明宪宗的宠妃万贵妃而当上了内阁首辅,更有人说他是因向明宪宗进-得宠而当上内阁首辅的,故讥之为“洗�相公”。万安虽然身居大明王朝内阁首辅的高位时间长达十年,但他无所作为,被称为“万岁阁老”、“纸糊阁老”。不过,万安只是一个油滑的小人,而不是一个十恶的坏蛋,他做首辅时还做过一件好事,就……[详细]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