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 [宋] 北宋著名文学家
(1037~1101)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他的家庭富有文学传统,祖父苏序好读书,善作诗。父亲苏洵是古文名家,曾对苏轼和其弟苏辙悉心指导。母亲程氏有知识且深明大义,曾为幼年的苏轼讲述《后汉书•范滂传》,以古代志士的事迹勉励儿子砥砺名节。当苏轼21岁出蜀进京时,他的学识修养已经相当成熟了。 苏轼学识渊博,思想通达,在北宋三教合一的思想氛围中如鱼得水。苏辙记述苏轼的读书过程是:“初好贾谊、陆贽书,论古今治乱,不为空言。既而读《庄子》,喟然叹息曰:‘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 ……后读释氏书,深悟实相,参之孔、老,博辩无碍,浩然不见其涯……[详细]
|
苏辙 [宋] 唐宋八大家
(1039~1112)
苏辙(1039~1112) 北宋散文家。与其父苏洵、兄苏轼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字子由。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仁宗嘉□二年(1057)与苏轼一起中进士。不久因母丧,返里服孝。嘉□六年,又与苏轼同中制举科。当时因奏乞养亲,未任官职,此后曾任大名府推官。熙宁三年(1070)-神宗,力陈法不可变,又致书王安石,激烈指责新法。熙宁五年(1072),出任河南推官。元丰二年(1079),其兄苏轼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被捕入狱。他-请求以自己的官职为兄赎罪,不准,牵连被贬,监筠州盐酒税。元丰八年,旧党当政,他被召回,任秘书省校书郎、右司谏,进为起居郎,迁中书舍人、户部侍郎。哲宗元□四年(1089)权吏部……[详细]
|
苏洵 [宋] 唐宋八大家
(1009~1066)
苏洵(1009年5月22日-1066年5月21日),字明允,自号老泉,“唐宋八大家”之一,与二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苏洵的散文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纵横恣肆,具有雄辩的说服力。苏询的散文多为论辩文,字字珠矶,句句珍宝;作诗不多,擅写五古,质朴苍劲。苏洵在谱学领域贡献巨大,他创造了现代修谱方法之一的苏氏谱例,影响巨大,时至今日仍然是许多地方和姓氏的修谱范例。人物生平青年游荡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出生于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苏洵少时不好读,由于父亲健在,没有养家之累,故他在青少年时代有点象李白和杜甫的任侠与壮游,走了不少地方。”北宋祥符九年(1016年),约于此年苏洵开始读……[详细]
|
田锡 [宋]
(940~1004)
田锡(940~1004),字表圣,田锡初名继冲,后更名为锡。嘉州洪雅(今属四川眉山市)人,祖籍京兆(今西安),唐末避黄巢之乱定居四川眉州洪雅(今槽渔滩镇)。曾祖父、祖父均为当时洪雅之名士,太平兴国三年(975)进士,官至右谏议大夫。北宋初年政治家和著名作家,在宋初的政坛和文坛享有较高的声誉。深为宋初士大夫所景仰。 生于晋高祖天福五年,卒于宋真宗咸平六年,年64岁。田锡在政治上以敢言直谏著称,同时又是一位革陈推新,影响后世深远的文学家,被称为宋代文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著有《咸平集》五十卷。《宋史》卷二九三有传。田锡幼时即聪颖过人,在村后九龙山灵池发蒙苦读书,年少时求学于县城西北五里的修文山中……[详细]
|
张皓 [汉]
(50~132)
张皓(一作浩 )(50年-132年),字叔明。犍为郡武阳县(今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县)人。 东汉时期大臣,西汉留侯张良的六世孙。历任郡吏、大将军掾、尚书仆射、彭城国相等职,在廷尉任上,留心断狱。延光三年(124年),安帝听信谗言,将要废时为太子的汉顺帝刘保,张皓与太仆来历力争未果。永建元年(126年),刘保即位后,为感谢张皓,任命他为司空,三年后因灾异被罢免。阳嘉元年(132年),张皓再次担任廷尉,同年逝世,享年八十三岁。其玄孙张翼在蜀汉官至左车骑将军 。留心断狱 张皓少年时研习《律》、《春秋》,游学京师雒阳,与广汉人镡粲、汉中任李�、蜀郡人张霸共结为友善 。永元(89年―105年)年间回……[详细]
|
张纲 [汉] 东汉八俊
(108~143)
张纲,字文纪(108―143年),东汉犍为郡武阳(今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县)人。 张纲是汉留侯张良的后代(七世孙),父亲叫张皓,爷爷叫张胤。他还是蜀汉将军张翼的曾祖父。张纲少时勤奋好学,对经学有一定研究。他虽出身官宦家庭,但少纨绔习气,很注意气节方面的修养。主管教化的司徒知道张纲品学兼优,是个人才,便征召他但任朝廷御史。东汉顺帝刘保,是由宦官司扶持当上皇帝的,因此,外戚与宦官权势很大,互相勾接,专横跋扈,陷害忠良,危邦乱国。目睹此情,张纲深以为忧,毅然向顺帝-,陈述对国事的见解和主张,希望皇上“割损左右”以顺天下人心。奏章呈上去,竟被搁置。顺帝永建、阳嘉年间,朝政更加混乱,民不聊生。顺帝一面向上天……[详细]
|
杨大全 [宋]
杨大全,字浑甫,眉之青神人。 乾道八年(1172)进士,调温江尉,摄邑有政声。绍熙三年(1192),召除监登闻鼓院。五年,光宗以疾久,不克省重华宫,廷臣多论谏者。太学生汪安仁等二百余人-,而龚日章等百余人以投轨-为缓,必欲伏阙。大全谓:“院以登闻名,实明目达聪之地也,今乃使人视为具文,吾何颜以尸此职。”乃为书以谏,力请过宫,书上不报。 伏阙:拜伏于宫阙下,多指直接向皇帝-奏事。 具文:指徒有形式而不起实际作用的一纸空文。一般会说视为具文,就是形容面对法规法令、文书条款等,仅将其看作一纸空文而全然不加以执行、实施。 大全于是三上疏,其略曰: 臣之志于忧君者,不畏义死……[详细]
|
朱台符 [宋]
朱台符之父应举拔萃科,曾任度支判官,卒于殿中丞。朱台符小时聪明过人,10岁能写诗辞,曾作黄山楼记,认识他的人都交口称赞。长大一点后,善作词赋。当时太宗在廷试进士时,喜欢那些头脑敏捷、交卷较快的人。朱台符与同辈接受考试时,在很短的时间写成一赋。终登进士甲科,任过青州通判。召入直史馆,赐红色朝服,再迁秘书丞、浚仪知县。北宋真宗咸平元年(998),与杨砺、李若拙、梁颢同知贡举,又任太常博士、京西转运副使。时北方边境冲突不断,朱台符-言道:“臣闻蛮夷(对北方少数民族的轻蔑称呼)自从商、周以来,多次挑起边境事端。各朝或兴师讨罚,或和亲修好,历代经营,奉为良策。我宋太祖以史为鉴,酌取中庸之道,与民休息,遣……[详细]
|
陈希亮 [宋]
(1001~1064)
陈希亮(1001―1064) 字公弼,四川眉州(今四川省眉山县)青神山人。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中进士。嘉�二年(1057)知开封府推官,转任京西转运使、京东转运使,以年老要求辞职归家,不允,转知凤翔府。时凤翔常平仓库存粟可用12年,仓库主事者担心粮腐烂不可食,适值凤翔大旱,民饥无食,希亮主张开仓借粮,主事者以为无朝廷旨意,惧怕追究擅发之罪。希亮愿负全责,遂发12万石借于饥民,言明秋归还。是秋丰收,百姓以新粮还旧谷,官民皆便。 于阗国使者入朝,过秦州,秦州经略使以客待之,使者骄横无理,住秦州月余,毁坏传舍什器,放纵从属入市掠饮食,商民无法,只得闭户罢市。希亮闻此事后说:我曾经接……[详细]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