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陈丹青(画家)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他的,中国,油画陈丹青(画家)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文集
·《纽约琐记》上下集(吉林人民美术出版社)
·《陈丹青音乐笔记》(上海音乐出版社)
·《多余的素材》(山东画报出版社)
·《退步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退步集续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与陈丹青交谈》(上海文艺出版社)
·《笑谈大先生》(牛津大学出版社)
·《荒废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外国音乐在外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跟陈丹青聊天》(湖南文艺出版社)
·《草草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谈话的泥沼》(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论著
·《陈丹青说色彩》(湖南美术出版社)
·《我与西藏组画》(今日美术馆出版社)
编著
·《文学回忆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论文
·《美术》
·《美术研究》
·《中国油画》
·《美术丛刊》
·《江苏画刊》
·《美术周刊》
·《美术家》(香港)
·《雄狮美术》(台湾)
·《艺术家》(台湾)
·《陈丹青谈艺录》
演讲
(部分)
·《鲁迅与死亡》(上海交通大学)
·《还原美国梦里真实的纽约》(北京大学)
·《异端的命运》(北京歌德学院2007)
·《视觉文化语境中的美学与美术的对谈》(南京大学)
·《如何成就大师》(南京师范大学艺术学院)
·《文学与拯救》(北京师范大学)
·《中国符号与中国文化》(中国科技大学)
·《读书的困境》(云南大学)
·《讯息与主见》(北京航天航空大学)
·《苏俄影响与中国美术》(中央美术学院)
·《谁养活了艺术家――世界艺术赞助史浅说》(北京大学)
·《寻找艺术教育的原点》(西安美术馆)
·《阅读与书写》(暨南大学)
·《漫谈归国十年》(北京首都图书馆)
·《机会与困境·兼谈毕加索》(上海世博园中国馆)
·《历史还是现实?》(理想国沙龙)
·《谈谈中国艺术》(北京师范大学)
访谈
(部分)
·《油画家陈丹青》(中央电视台·科教·人物)
·《陈丹青出走清华》(中央电视台·新闻·新闻调查)
·《鲁迅已经面目全非》(《南方人物周刊》)
·《我最讨厌中国的卫道士》(《南都周刊》)
·《华丽转身转回深处》(《青年时讯》)
·《艺术的“中国世纪”来了吗》(《南方周末》)
·《不必证明是画家》(《新民周刊》)
·《赳赳国民》(《新周刊》)
·《我其实是个裸体的人》(《中国青年报》)
·《木心一个无解的迷》(《凤凰网》)
社会活动
应邀讲学
曾应邀在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加州艺术学院、美国设计艺术中心学院、纽约艺术学院、台湾东海大学艺术系、香港大学比较文学系、香港科技大学艺术中心、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等院校讲学。
演讲访谈
陈丹青在艺术、文学创作与之余,做过很多演讲、访谈。他对教育、城市、影像、传媒社会等文化领域、社会诸多现象有独到的见解与批评。成为公众关注焦点的陈丹青,在媒体和各种场合谈的大多不是他的本职――美术,但却往往一语中的,批评嘲弄痛快淋漓。这让他赢得了“公共知识分子”的名头和众多拥趸。陈丹青说自己不得安生,被媒体围追,而且做太多“捞过界”的事情。但陈丹青说,“有意思的话题我仍然会发言”。
陈丹青的言说臧否,出发于充分的自觉。“一个愤怒的人同时很睿智,一个批判者同时心里在发笑,他的愤怒,他的批判,便是漂亮的文字。”陈丹青他言辞中的“好玩”“快感”,正如他上述评价鲁迅的文字。“看人失言,有快感,……今年再供应一回这类琐碎的快感吧”,他如是自嘲,却不小心说到了要害。这个众声喧哗的年代,并不稀罕愿意发言的人,稀罕的,原就是能把话说得清楚、漂亮、好玩的人,若竟还能予人快感,那真是有境界了。
爱心善举
《中国的山川》
陈丹青在得知汶川地震后的第二天,创作了“并置”系列中尺幅最大的一张画――《中国的山川》。在这幅画作中,清代山水画家石涛、元代画家倪云林的水墨画被陈丹青以油画的方式进行了创作媒介的置换。古人的诗意,古代的山川,这一切消逝的风物仿佛古董珍玩一样,被画家“晾晒”在画布上,其静谧、静止营造出一派肃穆。陈丹青的《中国的山川》在慈善拍卖会上以165万元人民币拍出,善款全部捐给汶川地震灾区,用以建设希望小学。陈丹青表示,“一直想画张大些的静物,这次实现了,而且画大了兴许还能多换些钱支援灾区,建一些‘永远不会倒塌的希望小学’。”
《红脸的民工》
日本3·11大地震后,在“爱与希望·艺术界支援日本灾区儿童慈善活动”中,由陈丹青领衔的中日韩三国80余位艺术家捐赠98件作品,以低于艺术家作品市场价的定价进行爱心义卖。作品包括油画、版画、装置、影像等。陈丹青表示,“主办方说哪怕捐张素描也好,但我觉得不好意思拿素描作品,就捐了一幅油画”。陈丹青捐出一幅创作于2009年的油画《红脸的民工》义卖定价为25万元,义卖所得善款将拨付日本受灾儿童。
《文学回忆录》
1989年,在纽约的陈丹青和朋友商量请木心正式开课讲文艺,听课的大都是当时在美的一些艺术家。他们定下规矩:每位听课人轮流提供自家客厅;春秋上课;每次讲四小时,每课间隔两周。历时五年,近90堂课。2012年,陈丹青找出自己的五大本笔记,经过近一年的整理,最终完成近50万字的录入,将木心讲稿成书――《文学回忆录》,分为上下两册,2013年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艺术特色
还原本真
过去看了《西藏组画》觉得有点不可思义,看了他70年代的写生,感到完全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事情――我甚至觉得,他那些写生之作更有感性魅力,更生动耐看。陈丹青在70年代的大部分肖像、构图和创作,虽说出自“文革”或准文革时代,却没有或极少文革美术的”红、光、亮”和一本正经的做姿做态。这使我很惊异,因为这现象在当时是很少见的。他是凭着什么作到这一点的,我尚不清楚。但前面二条即天分和真诚的激情,应该也是原由的一部分。即他当时作画,主要不是产生于迎合领导的指示。而是产生于内在艺术冲动,因此那表现来得自然,而没有掺进更多工具论的、风格化的、概念化的东西。(郎绍君艺术评论家)
陈丹青的画令人爱看,耐人寻味,是用他的高超的写实手法,真实地表现了浓厚的生活气息,达到令人看不厌的境地。(冯法祀画家、教授)
在陈丹青这些真实的艺术形象面前,你不禁会问“他们在想什么?”“他们需要什么?”甚至使你进一步思考一个人和民族的命运。(朱乃正画家、教授)
对于美术界而言,1980年盛夏,是陈丹青的舆论热季,在研究生毕业画展中.他呈示出七件描绘藏族生活的油画,以其令人信服的真实形象,以其平实含蓄的画意,深深引起同行们的“绘画与生活”的反思,画展研讨会上,《西藏组画》被誉为“现实主义”的“还原”,而获得普遍肯定时,他却答道:“我并不愿把这些画抬高到“高于生活”的种种“主义”中去。我画的,只是眼前平凡的生活、原原本本的一些男人和女人们……”。这一席语气谦卑的告白,正是日后国内画坛”生活流”创作最早的宣言。(孙景波画家、教授)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