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徐立清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军衔,政治委员,上将徐立清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这时候,徐立清第一次向罗荣桓部长写了要求低授军衔的报告,申明自己要求低授的理由,并表示了自己的态度和决心。过了几天后,当他看到授予上将军衔人员中仍有自己的名字时,毫不犹豫,亲自把自己的名字从上将名单中划去,在中将名单上加添了“徐立清”三个字。
名单到了总干部部罗荣桓部长手里后,他看后亲自找徐立清谈话。罗荣桓带有批评的口吻说:“这是中央军委定的,正兵团职的一般都授上将,你的名字怎么能随便划了呢?你徐立清是有贡献的,是够资格的嘛。”于是,罗荣桓又把徐立清的名字加到了上将名单中。
名单很快报到了中央军委,徐立清感到十分不安。这时不少同志都劝他说:“你是符合条件授上将军衔的,不要违反规定,这个事就不要再提了。”同时也有一些老同志劝他说:“你符合上将条件,非要个中将,其他够上将条件的同志该怎么想?”徐立清也陷入了矛盾之中,几天来,他的脑海里总是在思索这个问题。他说:“我是总干部部的副部长嘛,是负责授衔工作的,与别人不一样,他们也会给予理解的。”
正在这时,装甲兵司令员许光达也给毛主席和中央军委写了报告。许光达把自己和有关同志做了比较后,郑重请求不要大将军衔,希望降为上将。毛主席说许光达:“这是一面镜子,**人自身的明镜!”徐立清认为自己也有了学习的榜样,连夜给许光达打电话,彼此交流了自己要求低授军衔的看法。许光达对徐立清说:“这是我们个人的想法,跟别人没关系,要坚持下去做出榜样来,看那些争着要高衔的人有啥话可说。”
一天深夜,徐立清躺在床上翻来覆去地睡不着。他想,要求低授这是自己的意愿,决不能半途而废。于是,他披衣起床,伏案给中央军委和罗荣醒部长写信表示;此次授衔,我要求低授,这是因为我是主管授衔工作的副部长,更应该严格要求自己,为大家做出个好样子。要不然,我就不好去要求别人了。我出身于一个贫苦家庭,从小给地主家放牛,是党把我培养成一个革命军人,可我与党和人民的要求相比,所做出的成绩是微不足道的,授予我上将军衔心里很不安。论德、才、资、功授予中将我就已经感到十分荣耀了,再三恳求军委和总部领导能批准我的要求。
这封信第二天就到了罗荣桓部长手里。罗荣桓部长和总干部部的另外两位副部长赖传珠、宋任穷进行了商量。他们一致认为,徐立清建国初期就任兵团政委,现在又任军委总干部部副部长,在群众中威信高,影响大,应该授予他上将军衔。尔后他们又把这个意见向彭德怀副主席作了汇报。彭德怀同意总干部部的意见,授徐立清上将军衔。
一天,彭德怀把徐立清叫到办公室,请他当面解释不要上将军衔的原因。徐立清说:“这个问题我已经考虑很久了,按照评衔条件,我该授上将,可我是主管授衔工作的,不能在上将的名额中和别人去争,如果把别人减下去显然不合适,把自己减下去比较符合实际,这也是我的心愿,希望能得到您的支持。”
彭德怀说:“立清,我已经和许光达同志谈了两次话,他也向军委写了报告,要求由大将降为上将,我没有同意。我是很了解你的,你不要上将的事,我看还是商量一下再说,这个问题也不是我一个人说了算,这是组织上的决定。”
之后,彭德怀副主席又两次找徐立清谈话。徐立清态度非常坚决,一再表示不要上将军衔。彭德怀始终没有答应他的请求。彭德怀在军委召开的一次会议上提到这件事时说:“徐立清我了解他,人很好,没有名利思想,而且言必行,行必果。”毛主席接着说:“不简单哪,金钱、地位和荣誉最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思想和品格,古来如此!”。
授衔授勋的日子一天一天迫近,徐立清更加感觉不安。现在问题已经提到了组织纪律的高度,是答应还是不答应,他经过反覆思考,决心已定,又先后给毛主席、**、中央军委和罗荣桓部长连续写了几封信,表明自己的决心,再次阐明自己要求低授的理由。
此事反映到周恩来总理那里,周总理亲自找徐立清谈话,做工作。周总理说:你多次申请低授,这种精神是值得提倡的,是值得我们每个干部学习的。从战争年代到和平时期,你始终保持着**人这种优秀的品质,难能可贵呀。不过,你徐立清是完全符合授予上将军衔条件的,不要认为自己是干部部的副部长就可以低授。
徐立清一直坚持自己的想法,他和总理谈了授衔工作中有些人争官争位,不考虑大局,两眼只盯着干部部门,我授低了,有利于做他们的工作,这完全是为工作考虑的。周总理没有做通徐立清的工作,徐立清反而做通了周总理的工作。
最后,周总理同意了授予徐立清中将军衔。
徐立清主动让衔的事感动了周恩来总理。在授衔仪式举行的前一天,周总理又专门打电话邀徐立清同志到**面谈。周总理说:“主席说许光达是一面明镜,**人自身的明镜,我说你徐立清也是一面镜,是难得的一位好同志嘛。”之后,周恩来把女摄影师叫来,在他的书房里和徐立清合影留念。周恩来还带着徐立清来到怀仁堂察看授衔现场准备情况。” 刘少奇说:“你是一名应该授上将而没授上将军衔的中将。”
1955年9月27日下午,授衔仪式在**怀仁堂举行。这次评衔,共评出了10位元帅、10位大将、55位上将(王建安、李聚奎是后来补授的,连这二人在内共有上将57位)。授衔仪式结束后,罗荣桓元帅兴致勃勃地找到了徐立清说:“立清啊,我是很理解你的,你对革命的贡献是很大的。”他还拍着徐立清的肩膀说:“好样的!”
徐立清望着这位比自己年长近十岁的老首长,心中生出无限感慨:“感谢您对我的鼓励,感谢军委对我的信任。”和徐立清同期参加革命而被授予上将军衔的红四方面军老战友王宏坤、洪学智等同志先后握住徐立清的手,对他这种主动让衔的精神表示敬佩。许光达大将也专门找到徐立清说:“我要求降为上将的请求没有批准,你成功啦,我祝贺你。”
“文革”风暴 智保周总理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徐立清开始是不理解,对林彪、江青一伙人的错误进行了抵制,后来则受到错误的批判,受到冲击。1967年1月12日,新的全军“文革”小组正式成立:徐立清被任命为七位副组长之一。新的全军“文革”小组由中央军委和中央“文革”小组直接领导,不再隶属于总政治部。对担任全军“文革”小组副组长,徐立清没有一点思想准备,感到难以胜任。当他得知这个名单是由毛主席决定的时候,表示服从。担任全军“文革”小组副组长后,他的思想负担很重。面对日益恶化的局势,徐立清思想上感到忧虑和不安,他希望尽快结束这种局面,但事态的发展与他的愿望完全相反。
此后,徐立清尽职尽责,协同徐帅狠抓军队的稳定。他早起晚归,每天守在电话机旁,像战争年代指挥作战一样,下达命令,回答各方提出的种种问题。遇到围攻、批斗党和国家、军队领导人的严重事件,徐立清就挺身而出,果断处置,避免了可能出现的严重后果。一天傍晚,周总理到京西宾馆开会,不知是谁走漏了消息。就在会议刚结束、周总理准备离开宾馆去参加一项重要的外事活动时,总部机关的“造反派”和一些不明真相的群众组织把京西宾馆的大门围了起来。周总理被围在会场里出不来,情况十分紧急。正在全军“文革”办公室值班的徐立清得到消息后,立即放下手中的电话,火速赶到京西宾馆。当看到宾馆门前被不明真相的群众围得水泄不通时,他心急如焚。为了周总理的安全,徐立清不顾个人安危,劝说大家不要聚集在这里,并找“造反派”头头交涉。“造反派”头头不听劝告,徐立清急中生智,一边派人到宾馆内通知周总理离开,一边让机关的同志高声广播说:“总政治部的徐立清副主任来接见大家,请同志们到大饭堂集合,有什么问题,徐副主任会给大家一个满意的答复。”本来准备围攻周总理的“造反派”和一些群众组织,注意力一下子被徐立清吸引了过去。于是蜂拥般地来到饭堂,把徐立清团团围住,也把斗争的矛头一下子指向了徐立清。
上一篇:刘伯舒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