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吴典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会馆,京都,海南吴典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关于这一点,比吴典晚些进京、海南第一位探花郎的张岳崧曾给他的前辈乡贤很高的评价,张称他“守道不阿”,“以故浮沉馆职十余年不迁一秩,士大夫高其节”。可见,吴典虽然以七品官职居于高官云集的帝京,但他的行止依然博得当时士大夫阶层的钦佩。
京都琼州会馆:一本无字的书
最能叙说吴典心中事功理想的首先是在京都任职时,他与海南同乡好友王斗文进士等联络琼籍在京人士,为筹建琼州会馆而献金献力这一创举。也因为这座琼州会馆,后人得以窥见吴典留下来的难得一见的墨宝,遥遥感受他温暖的赤心:“琼州去京都九千余里,人士至此者稀;以故他郡多有邸舍,而琼独阙焉。公车之上,南宫选人之赴吏部,往往寄寓全省行馆。屋少人众,或不能容,有力量者僦屋以居,否则投诸逆旅。湫隘杂沓,要挟苛索,不可终日”,这是吴典存留的《京都琼州会馆记》的开篇,读来让人感慨嘘唏,吴典的文字表现力和他胸中郁积的乡恋可见一斑。
据有关史料记载,1772年,吴典联合王斗文等人在北京正阳门外买下灵中坊民宅3重17间,又买隙地长12丈,宽5丈,约608平方米,作为琼州会馆的建设用地,首期投入的费用就达白银560两。以清朝不高的官俸,这些琼崖先贤要从自己的口中省下一些银两来为家乡赴京应考者建一座会馆,没有强烈的道德承担是根本不可能做成的事。或许在吴典和他的同人眼里,出仕做官就是为国家尽忠、为有机会替百姓办事。
大约在1782年,当房屋和用地买定,吴典、王斗文等琼籍在京人士又得“乡人共捐白金960两”,“至壬寅而得800金,郡人又续捐900金,共1700金,”用以扩大会馆,房间达到32间,“于是琼之人交臂而至者日众……”(《京都琼州会馆记》),会馆的建成为当时琼人奔走相告的一件大事。
琼州会馆的建立,可说是琼人立足京城、扩大对外交流的一个重要地点,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吴典以他所处的条件和所能达到的力量,做了一件有利琼人积极进取的事业,为琼人的集体进步而付出了辛劳。
孔子说,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而吴典的“有德”不像孔子所说,是表现在立言之上,而是书写在他所建立的功业中,他所追求的,是另外一种完美。如果非要以文字的流传考量吴典的历史功绩的话,京都琼州会馆可视为吴典留给后人的一部无字的书,一部令人景仰的书。
命运的召唤:魂之归去来兮
思念故土,满腔乡愁,也许是吴典在京为官十几年深刻的感受,尤其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居京十几年,却回乡三次,这在同时代人中是稀少的事。从建立琼州会馆,到捐建路桥与学校,最后出任琼台书院掌教,故乡从来没有走出过他的视野。
1786到1789年,吴典由于为父居丧回乡,并担任琼台书院掌教。或许是为了补偿多年在京的思乡之苦,几年中吴典为家乡倾尽心血。1788年,琼州大旱,赤地千里,入秋后连发大水,全年稻谷颗粒无收。1789年,大饥荒来临。吴典动用了家里的陈粮赈灾,还派人带银1000两到潮州买粮救济灾民……
一边是琼台掌教繁重的教学和管理,一边是灾民的穿衣吃饭,已经操劳多日的吴典,终于熬不过这个多难的夏天。1789年4月27日,吴典驾鹤归去,虚岁五十。他终于不必像先辈丘浚和海瑞一样,为魂断他乡而抱憾终身,命运,最终安排他与他所眷恋的故土在一起。那一年,草芽巷哭声恸地,哀悼的乡人挤满了偌大的吴家大院。那毫无准备的天人永隔,永久地伤透了受其恩泽的人们……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呢。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