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郝柏村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台湾,郝柏村,国民党郝柏村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郝柏村的回应是:“这是属于军政范围内的事,国防部长要用多少装备、多少军队、花多少钱,这些事我该知道呀!又不属于不归我职权的军令范围,我所做所为并没有逾权啊!”对于舆论的指责,郝柏村向总统府联络,希望向李登辉亲自解释,但却得不到回应。在“总统府”例行记者会上,发言人引述李登辉在8月1日接见军事将领的谈话说:“每一个人都应该对国家效忠,这是一个新方向,同时,我们做任何事情不要看人,要看国家。”当时李登辉请快将生日的郝柏村吃饭之后,郝伯村说:“表面上请我吃饭,但对我的所作所为却不认同,要找机会解释,又不理不睬,还在记者会上修理我一顿,这是什么肝胆相照?后来我解释,他又认为我没有错。”所以,郝柏村说“那是表面的,假的。”
郝柏村说:“军令系统是从德国学来的,当时德国各地都由皇子当司令官,可是有关作战之事,皇子未必精通,因此都由参谋长担任发号司令。”“我别的事也许不在行,只有军事方面较专业,我参与会议,贡献点意见有何不可,且这些都属于军政范围。”1992年“立法院”改选,国民党重大挫败。虽然国民党党内对提名及选举上刻意杯葛以及提名别的候选人来与新国民党连线的立委对抗。但在黄复兴党部自行配票下,集思会立委大幅落选,在民意支持下新国民党连线的立委,例如王建煊、赵少康等高票当选。
李登辉以“行政院”向“立法院”负责为名迫郝柏村辞职,但郝柏村坚持要在国民党中常会通过。1993年“国民大会”闭幕时,民进党国代与一些国民党国代大呼郝柏村下台,郝不甘受辱,在高呼“万岁,消灭台独”后宣布辞职。1993年8月在国民党党代表大会中,被推举为国民党副主席,与“副总统”李元簇、“司法院长”林洋港、新任的“行政院长”连战并列。1996年退出国民党,并与林洋港搭配参选“总统”,获得一百六十万票,在四组参选人中列第三位。2005年2月6日国民党主动恢复其党籍,并聘任为中央评议委员会(中评委)主席团主席。
辞职
1992年“立法院”改选,国民党重大挫败。虽然国民党党内对提名及选举上刻意杯葛以及提名别的候选人来与新国民党连线的“立委”对抗。但在黄复兴党部自行配票下,集思会“立委”大幅落选,在民意支持下新国民党连线的“立委”,例如王建煊、赵少康等高票当选。 李登辉以“行政院”向“立法院”负责为名迫郝柏村辞职,但郝柏村坚持要在国民党中常会通过。1993年国民大会闭幕时,民进党“国代”与一些国民党“国代”大呼郝柏村下台,郝不甘受辱,在高呼“中华民国万岁,消灭u2018台独u2019”后宣布辞职。
1993年8月在国民党党代表大会中,被推举为国民党副主席,与“副总统”李元簇、“司法院长”林洋港、新任的“行政院长”连战并列。
1996年退出国民党,并与林洋港搭配参选“总统”,获得一百六十万票,在四组参选人中列第三位。2005年2月6日国民党主动恢复其党籍,并聘任为中央评议委员会(中评委)主席团主席。
台湾“行政院长”(1990~1993)。早年毕业于黄埔军校12期。后任职胡宗南军中,曾任驻印远征军炮兵连长。1950年到台湾后升为炮兵指挥官。1958年金门炮战时,任师长,守小金门,获蒋介石颁赠“虎”字荣誉旗、四等云麾勋章。曾在美国陆军炮校高级班和美国陆军参谋大学进修。1964年晋升为中将。1965年任“总统府”侍卫长。后任第一军团司令、“国防部”作战次长、“陆军”副总司令。1977年任“陆军”总司令、副参谋总长、晋升为“陆军”上将。1981年任参谋总长,得蒋经国信任,主持警政安全、军事情报等工作。1990年出任“行政院长”,1993年2月辞职。后任中国国民党中央副主席。
重要论述
旗帜鲜明与战略模糊
郝柏村
“中华民国”建国一百年了,其间可分为北洋政府阶段、北伐抗战及国共内战阶段、建设台湾阶段。尽管三个阶段的“国家”处境和国际地位有异,但“中华民国”的“主权独立”和法统存在,以及谋求“国父”“建国”理想的实现,是一脉相承的。
一九五○年三月一日,是“中华民国”历史存续的重要一天,因为在国共内战中失去大陆国土的“总统”蒋介石,是日在“中华民国宪法”所订固有疆域的台北,复行职权,开启了两岸分治的时期。至此,两岸关系的演变和终极解决,是“中华民国”历史存续与发展的核心问题。
处理此一核心问题,交织着旗帜鲜明与战略模糊两个焦点。这两个焦点,有时是并立的,有时是对立的,但在交相为用的并立与对立中,求取阶段性的平衡与妥协,也是今后必走的长期道路。
旗帜是“国家”的认同与效忠,战略是力量的创建与运用。
两岸关系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首先要谈国际强权政治,对两岸现状的形成和解决之道,有什么影响。国际政治的本质就是强权政治,而强权政治是以力决定是非,不以理决定是非。两岸现状的形成,国际强权政治的操弄,是重要的因素。
“中华民国”自建国以来,受害于国际强权政治者,累见不鲜,尤其二次大战后,以战祸最久、最广的战胜国,竟被雅尔达密约出卖,成为最惨的战胜国,不但未能收复东北失土,且失去外蒙一百余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益以国民党的不振与分裂,连八年抗战的基地亦不保,形成今日两岸的形势。
再以一九五八年的金门八二三炮战为例,就人的因素来说,是中国人打中国人;就武器来说,是苏联炮打美国炮,以及美国炮打苏联炮。因此,依我的体认,两岸关系既非纯内政问题,更非纯国际问题,而是具有国际因素的内政问题。直到今天,乃至未来数十年,甚至一百年,这个基本情势不会改变,否则美国总统凭什么说,两岸现状不容任何一方片面改变。
至于两岸的分歧,究竟是主权问题?还是制度问题?从国共两党的斗争史来看,“国父”创建的中国国民党,和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其所称的中国,是同一个继承清朝固有疆域的中国,因此两党分歧的本质,是制度问题,不是主权问题。有人主张将国共斗争,以一九四九年为时间的切割,以台湾海峡为空间的切割,辩称台湾主权与大陆主权之争,无论在法理或现实上,都是站不住的。
过去八十余年,国共斗争可分为四个阶段:
一、一九二七年至一九四九年,二十二年间,以大陆为主战场,是武力对抗阶段。
二、一九四九年至一九七九年,三十年间,以海峡为主战场,也是武力对抗阶段。
三、一九七九年至二○○八年,二十九年间,是停火对峙阶段。
四、二○○八年起,尤其是二○一○年,两岸签订经济合作架构协议后,应是和平发展阶段的开始。
这四个阶段的形成,就是旗帜鲜明与战略模糊,及国际政治的影响所致。主要的因素,当然就是华府与北京的三个公报。这三个公报,也是综合了旗帜鲜明与战略模糊。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