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吴宓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他的,教授,比较文学吴宓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红学”研究
吴宓还是一位很有建树的红学大师。早年潜心研究《红楼梦》,留美期间,即在《民心周报》发表了《(红楼梦)新谈》,这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最早评论《红楼梦》的论文。1944年曾赴四川乐山的武汉大学、贵州遵义的浙江大学作《红楼梦》学术报告,轰动一时。次年,成都的《流星》《成都周刊》等刊物相继发表了他的《(红楼梦)之文学价值》、《(红楼梦)之人物典型》、《(红楼梦)之教训》、《贾宝玉之性格》、《王熙凤之性格》及《论紫鹃》等多篇红学论文。1947年回陕省亲时,应邀在西北大学客席讲授红学。1963年,曾帮助重庆市川剧二团编导川剧《晴雯传》。他对《红楼梦》研究,造诣精深,享誉中外,是最早《红楼梦》推介到国外的权威学者之一。在国内红学界,他与胡适、蔡元培、俞平伯、景梅九、周汝昌等红学专家齐名。在红学研究方面,吴宓先生著述颇丰,曾用中、英文发表过《红楼梦新谈》、《石头记评赞》、《红楼梦之文学价值》、《红楼梦与世界文学》、《红楼梦之人物典型》等极有见地的文学论著,对推动我国和国际红学的发展研究起了巨大的作用。
教书育人
吴宓终生从教,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在近半个世纪的教学生涯中,曾经培养出大批学有所成的知名文学家、语言学家、哲学家以及外国文学的研究和翻译人才。当代著名学者钱钟书、曹禺、李健吾、赵瑞蕻、张骏祥、季羡林、李赋宁、田德望、张君川、王岷源、刘盼遂、高亨、赵萝蕤、谢国桢、徐中舒、姜亮夫、姚名达、王力、吕叔湘、向达、浦江清、贺麟、沈有鼎(以上为清华大学时期)及王佐良、周钰良、杨周翰、许国璋、赵瑞、王般、李鲸石、许渊冲、查良铮、何兆武、袁可嘉、金堤、杜运�、李廷先(以上为西南联大时期)等人,都出自他的门下或受到他的教诲。
人物逝世
最后时刻
1977年,吴戴“反革命”帽子住在老家泾阳,犹似老农,棉衣鹑结,衣食难继。一日,偶与妹闲谈,知乡间中学未开英语,问其缘由,答曰:无外语教师。吴遂急切言曰:“那他们何不找我?我在美国呆过多年,我可以给他们讲课。”盖吴此时双目失明,全身瘫痪,行就木之人,拳拳之心实可感人。
临终时刻
“给我水喝,我是吴宓教授。给我饭吃,我是吴宓教授!”这是吴宓1978年临终前的呓语。在一个做学问的人的眼里,教授是一个了不得的头衔。没有人记得他的教授身份,除了他自己。在知识不曾贬值的日子里,教授货真价实代表应得的荣誉和地位。教授的意义,是我们许多俗人无法理解的。可见,“文革”中的不幸遭遇给老人的创伤是多么至深!“教授”两字,在吴宓心中是多么的崇高!教授,在无知者的眼中,是一个不名一文的空头衔;教授,在俗人的面前,是一种谋生的资本;教授,在学人的心中,代表着学问、荣誉和地位;教授,在吴宓先生那里,是他一生自豪的称号,是他理想人格的载体。吴宓,一个名副其实的教授。吴宓有着真学识、真性情,却自比为古希腊悲剧的英雄,而他的命运,恰恰中了他的谶语!
相关作品
策一辑综合·文化研究
略说吴宓世界文化对话中的中国现代保守主义――兼论《学衡》杂志
世纪之交的学术话题《会通派如是说――吴宓集》
前言
遏吴宓书
阅读吴宓
吴宓主编《学衡》杂志的初步
考察
吴宓与《学衡》
《学衡》杂志的贡献――纪念吴宓先生96周年诞辰
论“学衡派”与五四新文学运动
论吴宓的中国传统文化观层层改变递擅而为新――谈吴宓的文化价值取向
吴宓先生的文化观点吴宓的博雅之土观:清华外文系的教育范式
吴宓文化担当的两种方式――学术论坛与大学讲坛
吴宓和胡适:家族、地域文化及在新文化问题上的争议
宗教作为一种可能的现代价值资源――论吴宓的宗教观
吴宓与五四新文化运动
吴宓与新人文主义一个现代堂吉河德的命运――吴宓及其文化保守主义遭遇吴宓与抵抗遗忘
第二辑文学·文体研兜
吴宓――中国比较文学的拓荒者
吴宓――中国比较文学之父
论吴宓的比较文学观
吴宓与中国比较文学学习吴宓先生“文学与人生”
课程讲授提纲后的体会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呢。
上一篇:田纪云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