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严苍山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苍山,中医,医师严苍山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严苍山医师在治疗温病方面,既有丰富经验,又有独到的学术见解。他认为伤寒和温病是根叶相连,不可分割。他一破前人之说,对汗、清、下治温三大法则有独到的用法;同时根据温病的变化规律,提出温病的“三护”法则,防病于未然。汗法、清法、下法,严医师归结为治温病的三大基本方法,无汗则发,有汗则清,腑结则下,三者不可偏废。“三护”即为护脑、护津与护肠。治温以“三护”为主,犹如兵家之先发制敌,不使内邪有入传之机,确为严医师卓有成效之创见。对于前人叶天士创卫、气、营、血的温病学说,立“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之言,严医师固颇为折服,然他又不宥于陈说,结合他多年来在治疗瘟疫急重病症的经验,提出了“在卫须顾清气,在气应兼凉血,杜其传变为上工”,突破了叶天士的陈式,发展了温病的治疗大法。由此可见严医师敢于创新之一斑。
在上世纪20年代末,当时上海“流脑”猖獗,死者枕藉,西医束手无策,严苍山医师在四明医院工作,对该病的中医机理证治展开积极研究。由于此病以发热和角弓反张为特点,属古“痉”病范畴,又病变多见沿门阖户相互传染,即称疫病,故严医师正其病名曰“疫痉”。他制订了许多新方,有透邪清热为主,或以平肝熄风、育阴柔肝等等,都是按“疫痉”病情实际变化制订的,疗效卓著,挽回了许多危重病例,名声大振。
严苍山医师自1924年起从事中医工作,积有近50年的临床经验,为医学宝库作出了不可多得的一份贡献。1928年编著《疫痉家庭自疗集》和《续编古今要方94首》,1956年12月他不辞辛劳,废寝忘食修改注释和出版了他在20世纪40年代编纂的《汤头歌诀正续集》,成为当时最畅销的中医书籍,印数达80万册。1965年根据当时临床实际,又编辑整理了《增辑汤头歌诀正续集》。为此,他埋头写作常常工作至深夜,为医学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严苍山 - 热心公益
严苍山医师虽身居上海,但始终关心桑梓,热心社会公益事业,他在抗战期间,任上海仁济善堂董事,负责难民收容所的医疗工作。1932年宁海流行痢疾,严医师知道后,便自费购置一批“痢疾散”、“十滴水”捐赠宁海乡民。在抗日战争前,他又组织“宁海旅沪同乡会”,任理事长。通过“宁海旅沪同乡会”,组织护贫济急捐款活动,救济家乡灾民;为来沪同乡介绍工作:“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后,一批在沪失业的宁海籍难民无法生存,便组织、联系木船协助回乡;并帮助将亡故同乡的棺木运回故里等。新中国成立后,党的中医政策使他和广大中医工作者获得了新生,他深感中医犹如枯木逢春,祖国医学从此将发扬光大。上海一解放,他就参加了普种牛痘工作,造福百姓。1953年,他又主动放弃私人开业,组织联合诊所,并积极参加社会群防群治活动,1958年至1959年麻疹流行期间,他不辞辛劳,挨家挨户上门替对象儿童点雷击散,许多三层暗阁有他的足迹。他医德高尚,不管风吹雨打,酷暑严寒,凡病家有请出诊,他总是每请必到,许多重笃病人,已为他人弃治,经他殚思竭虑,精心治疗而转危为安的屡见不鲜。他经常告诫学生:“天下无不可治之疾,所以治不好,是因为医生的责任没有尽到。”
严苍山 - 品德高尚
严苍山医师一生为人正直,痛恶国民党政府腐败残忍,他同情民主进步人士,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可能给予帮助。如革命烈士柔右(赵平复)与严医师是少年密友。1928年5月柔石因宁海中学进行大搜捕,只身来沪避难,即在严医师家暂住。在暂住的2个多月里,柔石完成了20多万字《旧时代之死》一书。柔石与严医师曾一起前往景云里23号拜访了鲁迅先生,以后柔石还经常小住严医师家,与鲁迅先生接触。1931年初柔石不幸被捕,严医生得知后,曾想通过关系营救,未成。后得知柔石牺牲的消息后,严苍山深感悲痛,说:柔石是很有骨气的青年人。解放后,严苍山医师把冒险保存柔石的唯一遗像捐献给了上海市人民政府,现保存在宁海柔石纪念馆内。严医师生前曾有一首深情回忆柔石的诗词:“创作初看三姐妹,青年文艺有金声。突然被逮牺牲后,解放方传烈士名。”王育和(浙江省原政协主席王嘉祥的哥哥)是解放前宁海中学校长,宁海中学当时是进步学校,严苍山医师的第二个儿子严世菁和一些同学蒋通洲、华宣圭、龚以初、钱之达等受王育和的影响,到上海后均参加了进步组织。经王育和介绍,他们中一些人有时还住在严苍山医师家。又如夏贞淑是原上海国强小学教师,解放前参加进步组织,在1948年国民党大搜捕时,严苍山医师为掩护夏贞淑,让她住在自己家中躲避。解放前夕,夏贞淑、严世菁为迎接解放,把十几捆红绿标语纸藏在严医师家中的阁楼上。1929年国民党卫生部抹煞几千年祖国医学对中华民族的伟大贡献,竟提出了取缔中医的三项决议:1、中医一次登记为限,以后不再登记;2、取缔中医学校之设置;3、取缔中医书籍报刊之出版。妄图以此来废止中医,国民党反动派的倒行逆施,引起全国中医界的群情激愤,严医生与中医同道奋起抗争,迫使国民党不得不放弃公开取缔中医的三项决议。严苍山 - 擅诗画
严苍山医师作为一代名医,禀性儒雅,又擅诗文,精书法,能绘画。 他历来认为医者涉猎宜广,最好通些琴、棋、书、画,可以提高修养,从中获得悟性,对做学问大有帮助。青年时期曾跟随清代翰林章一山先生,在诗、书方面深受其薰陶。与医界同道秦伯末、章次公、程门雪等常赋诗联句,相互赠送唱和。书法精研孙过庭的《书谱》,一向为医界所称道。这与章一山老师的培育是分不开的。他还擅长画花卉,与著名艺术家王个、唐云、应野平等过从甚密。与中国画坛泰斗、前浙江美术学院院长潘天寿情同手足,他每来上海,必到严家下榻,常常长夜叙话,终生酬为知己。“文革”初期,(1968年春)潘天寿在浙江美院被审查时,严苍山悬念不释,写下了《阿寿二首》以寄心志,其中一首云:“艺坛名宿令人钦,风大树高易受惊。旭日高悬云影遁,还君清白勿忧心。”此诗既反映了与老友的诚挚情谊,又表达了对祖国前途充满信心的坦荡胸怀。诗文之外,严苍山医师在书法艺术方面造诣精深,他的书法在飘逸中见沉著,婀娜中显刚健,无论寻常药方小字,或悬肘擘窠榜书,皆能隽永洒脱,别具韵致。他幼年时曾用功临摹《芥子园画谱》,于梅、兰、竹、菊颇具功力,平时作画不多,然兴至下笔,清劲傲岸,神趣过人,毫不逊色于专家笔墨,常得到潘天寿、王个、唐云等名家的好评,这对于一个从事专业医学的人来说,是何等难能可贵啊!可就是这样一个颇有才华,造诣深谙的老中医严苍山,在“文革”中,备受迫害,被非法隔离审查,备受折磨。1968年4月14日含恨逝世,终年70岁。粉碎“四人帮”后,于1978年8月19日由上海市卢湾区卫生局和上海市中医医院联合召开追悼会,为他平反、昭雪,恢复名誉。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