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严苍山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苍山,中医,医师严苍山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
严苍山(1898~1968)名云,浙江宁海人。家学渊源,幼受庭训,从祖父志韶学习中医。后就读于上海中医专门学校,毕业后主持上海四明医院医务,开展急性热病中医住院治疗。民国16年(1927年)参与创办中国医学院并在该院执教。民国20年被聘为中国国医馆发起人。抗日战争期间,任上海仁济善堂董事,负责难民收容所医疗工作。曾受左翼作家柔石延请为鲁迅治病。解放后,组织卢湾区第二联合诊所,兼任上海市中医文献馆馆员、上海市卫生工作者协会执行委员、上海中医学会常务委员兼秘书长。当选为上海市第五届政协委员。,
严苍山 - 人生经历
稍长从严志韶公读岐黄书,聪颖强记,祖、父辈俱寄以厚望,令只身僦居深山古庙间,静心诵习《内经》、《难经》、《伤寒论》、《神农本草经》诸经典。夙兴夜寐,朝夕不辍,凡三载后返里,由此奠定了医学理论的坚实基础。旋来上海,就读于上海中医专门学校,获亲炙于丁甘仁先生,与秦伯未、章次公、程门雪等诸公为同窗知己。20年代,中医事业处于风雨飘摇中,严氏为拯救祖国医学,自1927年起与秦伯未、章次公、许半龙、王一仁筚路蓝缕,创建中国医学院,从事中医教育事业;后又执教鞭于新中国医学院,桃李遍大江南北。20年代末,主持前四明医院工作。建国初期,受聘于北京中医研究院,后因故未赴职。长期从事临床工作,任上海中医学会常委兼秘书组长,上海中医文献研究馆馆员。严苍山 - 行医成就
严氏深邃于词章,尤精书画。诗文医作不少,惜后大抵散佚。今存有《疫痉治疗集》、《汤头歌诀续集》、《增辑汤头歌诀正续集》等医著。严苍山 - 世代从医
严苍山(1898~1968年),字云,浙江宁海人,出生于书香门第、 医学世家,其祖父为乡里文人名士、父亲为当地名医。青少年时代秉承父命,在家乡独处深山古庙苦修3年,研读四书五经,诗文韵律,深究《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等经典书籍的奥秘,为其从事医业打下了坚实的人文和医学基础。之后又感宁海地辟,难以深造,故于1924年,他26岁时又到上海就读于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师承名医丁甘仁先生,博览群书,通达大雅,3年毕业后,于1926年任上海四明医院(今曙光医院前身)中医师,次年(1927年)和秦伯未、章次公、许半龙、王一仁等在贝勒路(今黄陂南路)创办上海中国医学院,投身于中医教育事业。1930年,于上海法租界蒲柏路(今太仓路)其寓所设“严苍山家庭医药顾问社”。他治学严谨,颇具卓识,并一再强调,作为医家必须兼取百家,广搜博采、开拓视野,而不可仅宥于清代医学,把学术局限于一个狭隘的框架里面。如《内》、《难》、《伤寒》为经典著作,奠定了中医学理论和辨证论治的基础,学习这些著作须终身寝馈其中。他对经典中许多奥义,认为必须要经过反复沉潜涵泳,加以实践,方能彻悟。他认为如果对经典著作浅尝辄止,一曝十寒,无异于把珍贵的财宝随手抛弃,十分可惜。 严苍山从事中医工作近50年,他以医疗为职业,对医术精益求精,主张业医者必须革故鼎新。他认为国医学术数十年来之所以延绵不替,而不像其他文明古国的传统医学已大抵消亡,即使近数百年西学东渐,现代医学仍然替代不了中医治病,关键一点在于它始终富于时代的生命力。他认为重视治学,是直接关系到中医学术未来的命运,或繁荣、振兴;或衰落、式微的关键。故他一生孜孜不倦于临床,不断探索积累,学验俱丰,形成了高明的医术,高尚的医德,深得病家的称颂,享有盛誉,病家送其“妙手回春”匾额,不胜其数。严苍山 - 学术观点
严氏主张业医者须兼取百家,革故鼎新。严氏认为中医学术数千 年来之所以延绵勿替,而不像其他文明古国的传统医学已大抵消亡,即使近数百年西学东渐,现代医学仍然替代不了中医治病,关键一点在于它始终富于时代的生命力。重视治学,直接关系到中医学术未来的命运,或繁荣、振兴,或衰落、式微,全在于斯。严氏为此一再强调须兼取百家,推陈致新。严氏认为兼取百家,即是要求广搜博采、开拓视野,而不是仅仅按照清代沿袭下来的医学模式,把学术局限在一个狭隘的框架里面。如《内经》、《难经》、《伤寒》为经典著作,奠定了中医学理论和辩证论治的基础,学习这些著作须终身寝馈其中,如孙思邈所谓“青衿之岁,高尚兹典,白首之年,未尝释卷”。因为经典中许多奥义,往往要经过反复沉潜涵泳,加以实践,方能彻悟。举例来说,《金匮・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下利已差,至其年月日时复发,以病不尽故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这一段话初学者是很难真正的理解的,只有经过反复实践,才能体会到不少下利病的症结是由于宿垢未除,这是运用常用法如消导、健脾、温涩等无效的原因。肠腑以通为贵,故宜承气法以铲除病根。后世名家许叔微、孙一奎等对此都有深切体会,严氏认为如果对经典著作浅尝辄止,一曝十寒,无异于把珍贵的财宝随手抛弃,十分可惜。
严氏认为魏晋以来,中医学有很大发展,特别在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晚近医界有一种庸俗化、简单化的认识,把博大精深的中医学术桎梏在金元明清诸子间,置宋前医学精华于不顾,这是黄钟毁弃,令人生憾。严氏经常告诫说,唐宋医学朴质尚实,方多法众,是我们应当继承发扬的主要对象,金元以还诸子学术,以及后世大量所谓“秘方”,大抵亦渊源于此。唐以前数以百计的方书皆亡佚不传,所幸不少精华由《千金》、《外台》保存了下来,《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则溶化了这此精华,又加以铺衍。在一定程度上说,这四部医学巨著,反映了中医临床学的大体梗概,与金元后诸子学术相较,则有整体与局部、浩瀚汪洋与涓涓细流之别。严氏强调治学上是不能舍本逐末的。
当然,严氏认为金元后诸名家亦有卓著成就,如刘完素主火,张洁古主脏腑,张子和主祛邪,朱丹溪主滋阴降火,张景岳、赵献可主温补,叶、薛、吴、王阐发温证论治,吴师机主外治法,王清任主瘀血,唐宗海主血证等等,一定程度上深化了医学理论,丰富了祖国医学的宝库。先师主张兼通百家,即包括融通这些学术精神,问题在于:①学习金元后诸家,不可陷于门户之见而一味盲从,须沉得下,跳得出,能根据实际病情随我所用。②须注意诸家除主要成就外,还有不少学术特点,如丹溪除滋阴降火外,杂病论治亦多发挥;子和除攻邪外,食养更为擅长。因此切忌简单化地评估名家学术经验。
严苍山 - 敢于创新
严苍山医师临证治病,奄有众长,同时主张医学一定要推陈出新,跟随时代,多创治法,以应病变。他学富思深,在中医临床数十年中,擅长诊治重症、急症,对疑难病证常能出奇制胜。在杂病治疗中,既服膺于丹溪的养阴论,又通达于景岳的调治阴阳法则,临床上不仅善用养阴之品,也不避温热燥药。擅长以鹿茸与羚羊同用,肉桂与黄柏共伍等,制方细心大胆,灵活奇特,他认为疾病复杂多变,处方用药也应随机变化,不嫌“杂”“乱”,但必须“杂”而有法,“乱”中有序,故每奏效独捷。严医师在重视调养正气的同时,不废攻邪,善于把扶正达邪与祛邪安正两种学术思想结合起来,灵活应用于杂病的治疗。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