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秦英林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河南,自己的,河南省秦英林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秦英林(1965-) 男,大学学历,中共党员,中国策划学院客座教授,中国创业致富促进会常务理事,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人,1999年第3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标兵获得者,“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农民”称号获得者 。现任牧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畜牧师。
2014胡润百富榜”在北京发布。牧原股份的秦英林、钱瑛夫妇成为河南首富。
2015胡润百富榜发布,秦英林夫妇以205亿元的身家再次成为“河南首富”。
福布斯2017华人富豪榜公布,秦英林以净资产20亿美元的财富规模进入到华人富豪榜前200位,位居191位,再次成为河南首富。
2017年9月,获得“2017年全国脱贫攻坚奖奉献奖”。
2018年5月,2018新财富500富人榜发布,秦英林/钱瑛以398.3亿元排名第38。
,人物介绍
秦英林,男,1965年4月出生,河南省内乡县人,中国策划学院客座教授,中国创业致富促进会常务理事, 河南省内乡县 马山口镇河西村农民,1999年第3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标兵获得者,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农民”称号获得者 。现任河南省内乡县 牧原养殖有限公司 董事长兼 总经理,畜牧师。
2018年4月16日,当选为西湖大学创校校董会成员。
创业历程
秦英林,89年毕业于河南农业大学畜牧专业。他立志养猪事业,潜心研究养猪技术,于92年开始创业,从22头猪养起,历经15年的努力,快速发展到年出栏30万头的规模,创下了养猪业的一个神话。
十余年来,他以科技为先导,以创新求发展,广泛开展与国内外专家间的不术交流,带领数公司技术团队一起攻关,在养猪技术上取得了多项技术突破,成为养猪界杰出的青年科技工作者。
1992年11月,秦英林总经理携夫人钱瑛辞去公职回到家乡,从22头猪开始养起;
1994年,规模扩大到2000头;1997年,出栏商品猪10000头;
2000年,河南牧原第二分场水田猪场(年出栏商品猪8万头)建成投产;
2003年,河南牧原第三分场(年出栏商品猪4.2万头)河西猪场建成投产;
2004年,河南牧原第四分场(年出栏商品猪3.5万头)岗头猪场建成投产;
2005年,河南牧原第五分场(存栏母猪4500头)老庄猪场建成投产;
2005年9月15日,河南牧原从加拿大引进的470头原种猪抵达深圳机场;
2005年10月,河南牧原第七、八分场(存栏母猪2000头,年出栏种猪4万头)马坪原种猪场建成投产;
2005年10月31日,河南牧原从加拿大引进的470头原种猪,在广州国家隔离中心经过45天的隔离和检验后顺利抵达马坪猪场;
2006年6月22日,河南牧原举办首届养猪节;
2007年3月21日,河南牧原第十分场建成投产(年出栏商品猪6万头);
2007年4月6日,河南牧原第6个沼气项目成功投入使用,标志着河南牧原CDM项目全面启动。
2007年6月22日,河南牧原举办第二届养猪节。
在河南省内乡县,有一座山叫马山,在马山的中间默河穿流而过,于是这个地方就叫马山口。马山口的西边有一个村叫 河西村。秦英林就出生在这个风景秀美的地方。小学、初中,尽管家庭生活困难,但秦英林还是无忧无虑地完成了自己的学 业。可是上高中时家中发生的一件事,令他终生难忘。
1982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醒了祖国大地,也吹开了秦英林和他父亲渴望致富的心扉。当时正在高中求学的秦英林, 为尽快脱贫,便鼓动父亲去养猎。父亲接受了他的建议,用三九天冒着雪挖莲菜积攒下的800元钱建了一个养猪场,养了 20头猪。秦英林和父亲一样,希望这20头猪能使他们走出贫困。可是,现实却是那么残酷,ZO头猪到最后死得只剩下了1 头,经济损失近2000元。秦英林没有吱声,可这悲剧,却深深地理在了他的心中。
悲剧为什么会发生?年少的秦英林在内心萌发出一个强烈的念头:将来一定要考上教养猪的大学,学好技术,帮父亲养 猪致富,帮助家乡的乡亲们养猪致富! 强烈的信念,促使着秦英林发愤学习。1985年春天,离高考的日子不远了。正在全力以赴准备高考的秦英林得知,学 校把分到的保送上河南大学的名额给了他。对于每一个想跳农门的农村孩子来说,这无疑是天大的喜事,秦英林也乐得两天 合不拢嘴。
然而,秦英林忘不了那场悲剧。于是,他跑到老师办公室,怯怯地对老师说:“我不上河南大学,我要上农业大 学。”一向对他期望很高的老师望着他,想着许多同学争都争不到的保送机会被秦英林轻易地放弃,不由自主地骂他“不识 抬举”。
“不识抬举”的秦英林毅然地在报考志愿上填写了4所农业院校。秦英林如愿以偿地被河南农业大学录取了。通知下来 那天,秦英林拿着通知书的手几乎要发抖了。望着村背后的马山,看看村前的默河,他似乎感到,总有一天,他还会回到这 个地方,用他已学到的知识,让父辈的悲剧,永远地消失。
迈身理想的艰难一步
1985年秋天,秦英林怀着喜悦的心情跨入了河南农业大学的校门。在别人抱怨命运不济,进入农业校院而无心学习的 时候,他却一头扎进了教室,扎进了图书馆。因为他知道,只有拥有知识,才能改变父辈的悲剧。
短短两年,秦英林便粗略地学完了要在4年中学完的课程。于是,他把剩余的时间用在对更新更高的知识的储备上。 他广泛阅读国内外专业刊物,收集最新养猪成果,学习掌握最新养猪技术,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了《关于粗纤维饲料在养猪 中的应用》、《饲料酵母可代替鱼粉养猪》等论文。这时的秦英林,可以说已踌躇满志。他坚信有一天,会用自己拥有的知 识大显身手。
1989年9月,秦英林走出校门,来到了许多农村孩子都向往过的城市,来到了南阳地区食品公司工作。但秦英林怎么 也难以适应按部就班的办公室工作,他感到理想和现实脱节,他意识到,他搭错了车!“我孜孜追求,为之奋斗多年的是养 猪,离开养猪就放弃了自我发展的优势。”秦英林在理想和现实撞击的痛苦选择中,终于找到了一条新路。
1992年,正值小平同志南巡谈话发表之际,秦英林带着自己的妻子,回到了马山脚下、默河河畔,开始了实现理想的 养猪之路。
理想与现实间的差距
一听说秦英林回家是要办猪场,父母怎么也不同意。父亲说,在农村,再没本事的人都能养猪,你一个大学毕业生去养 猪,咋能显出你的价值呢?
秦英林没有作声。他知道,任何人都会说养一头猪很容易,但要养好成千上万头猪却需要较高的知识与技术,秦英林 要用事实说服乡亲们。
理想终归是理想,要让理想在现实中得以实现,并非那么容易。办一个万头养猪场,按照常规设计,起码需要几十万元 的资金。而此时的秦英林所拥有的,只有他和他爱人当月发的工资和加班费262元。怎么办?他把小弟准备盖房用的12000 元拿来,架电线、打井、盖猪舍。由于缺少资金,就用玉米杆搭一个小窝棚,当施工指挥部和办公室。
上一篇:喜莲娜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