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谭富英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农历,戏衣,京剧谭富英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1954年2月10日,农历甲午年正月初八日:吉祥戏院1954年2月10日演出
1954年9月12日,农历甲午年八月十六日:民主剧场1954年9月12日演出
1954年9月23日,农历甲午年八月廿七日:中和戏院1954年9月23日演出
1955年,农历甲午年,年初:1955年初怀仁堂京剧演出
1955年12月,农历乙未年:北京京剧团成立
1956年,农历丙申年:京剧电影《群英会》、《借东风》开拍
1956年3月10日,农历丙申年正月廿八日:北京京剧团1956年赴上海演出
1956年9月1日,农历丙申年七月廿七日:北京市京剧界为成立“北京市京剧工作者联合会”举行义演第一天
1956年9月2日,农历丙申年七月廿八日:北京市京剧界为成立“北京市京剧工作者联合会”举行义演第二天
1956年9月3日,农历丙申年七月廿九日:北京市京剧界为成立“北京市京剧工作者联合会”举行义演第三天
1956年9月4日,农历丙申年七月三十日:北京市京剧界为成立“北京市京剧工作者联合会”举行义演第四天
1956年11月,农历丙申年:张君秋加盟北京京剧团
1957年1月2日,农历丙申年十二月初二日:北京京剧团合团纪念演出举行
1957年3月20日,农历丁酉年二月十九日:中和戏院1957年3月20日演出
1957年5月14日,农历丁酉年四月十五日:北京京剧团1957年赴上海演出
1958年6月,农历戊戌年:北京京剧团1958年赴山东演出
1959年,农历己亥年:谭富英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9年2月,农历己亥年:中国京剧院与北京京剧团联合首演《赤壁之战》
1959年4月7日,农历己亥年二月三十日:北京剧场1959年4月7日演出
1959年4月29日,农历己亥年三月廿二日:北京市文艺界抗议帝国主义和印度扩张主义分子干涉我国西藏问题座谈会举办
谭富英在《定军山》中饰黄忠
1959年6月3日,农历己亥年四月廿七日:马连良收梁益鸣为徒
1959年8月2日,农历己亥年六月廿八日:北京劳动剧场1959年8月2日演出
1960年,农历庚子年:北京京剧团与燕鸣京剧团合并
1961年2月13日,农历庚子年十二月廿八日,晚:北京京剧团举行春节联欢晚会
1961年8月10日,农历辛丑年六月廿九日:梅兰芳公祭举行
1961年11月22日,农历辛丑年十月十五日:北京京剧团1961年集体拜师仪式举行
1962年1月15日,农历庚子年十一月廿九日:侯喜瑞收赵志远为徒
1962年3月1日,农历壬寅年正月廿五日:高盛麟1962年赴京交流演出组抵京
1962年3月6日,农历壬寅年二月初一日:高盛麟1962年赴京交流演出首演
1962年8月9日,农历壬寅年七月初十日:北京举办梅兰芳逝世一周年纪念演出第二场
1969年,农历己酉年:谭富英为马长礼教唱《法场换子》唱腔并录音
谭富英谭门“京剧世家”中承上启下的一位大家。
京剧讲“家传”,传两代三代的不乏其“家”,但像谭门从清代传至今天已届七代,且代代颇具声名,尚不多见。
这七代是:谭志道――谭鑫培――谭小培――谭富英――谭元寿――谭孝曾――谭正岩。
这七代人,除谭志道工老旦外,后六代均工文武老生。
七代人中,现在的观众最熟悉的是谭元寿,因他饰演了“样板戏”《沙家浜》中的郭建光。其实,最著名的是谭鑫培(他有“伶界大王”之誉,1905年曾拍了我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且是清廷的“内廷供奉”)和谭富英(他是“四大须生”之一)
谭富英先生嗓音天赋绝佳,清亮甜美,膛音、脑后音、口腔共鸣都非常好,气与力结合得相当巧妙,晚年唱法益加考究,韵味更为醇厚。唱时感情极其投入,注意人物的身份、性格及其所处的特定环境,讲究吐字和收音。他的唱腔简洁、明快、洗炼,朴实自然,吐字行腔不过分雕琢,不追求花哨,用气充实,行腔一气呵成,听来韵味醇厚,情绪饱满,痛快淋漓,这些都是谭富英唱腔艺术的主要特点。
他在幼年学过武生,后改老生,故其在武功和身段动作上颇为灵巧、利索,身段表演洒脱大方,最擅演正气凛然的刚烈人物。
程式化的表演,他运用的不露痕迹而入于化境,如《群英会》中的鲁肃,他表演的朴实憨厚,略带一点傻气,衬托出周瑜、黄盖、诸葛亮不同的性格特征和心理,场上气氛活跃,谭富英的表演起了关键作用;在《空城计》中他扮演诸葛亮,除了表现出睿智和凝重外更显示出人物的鞠躬尽瘁的精神面貌,动人心肺。在《将相和》中突出了蔺相如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英雄本色和顾全大局的博大胸怀;特别是在《定军山》、《战太平》中靠把老生戏,不仅唱工惊人,他那稳练的靠功和刀花动作,干净利落,引人入胜,更能突出人物英武刚烈的性格特征并赋予鲜明的时代风貌。他的艺术风格特色形成与其精神气质密切相关,他丰神秀美,在舞台上有一股咄咄逼人的英气,横刀挺枪、双目如炬,转而引吭一歌,群情振奋,人们称赞"今晚看了谭富英,不虚此行",他的风貌给广大观众以深刻的艺术回味,迷倒了不知多少知音。他在艺术上唱做兼能,文武具备,早在三十年代初即已享名,是继马连良之后,成就显著,舞台生涯最长的“四大须生”之一。
谭富英家学渊源、天资条件得天独厚。他于1925年灌制的唱片《南阳关》,城楼上的大段【西皮】唱腔,导板接原板、二六再转快板,摇条辙本来就难唱,又多高腔、立音,却以清亮纯正的嗓音唱得饱满自如,跌宕有致,且又规范严整,板式转换自然流畅,不露斧痕,一派谭、余风范。
谭富英在几十年的舞台生涯中,紧步前贤,砥砺攻坚,扬长纵意,守“形”“移步”,成就斐然。最突出的是做到了两个“最”:一个是全面传承谭、余一系的老生艺术最持久。说到全面,老生名家中唱、念、做、打俱精的不乏其人,可是到了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还坚持文武并重,演出《战太平》《定军山·阳平关》等靠把老生戏和做功繁难的《打棍出箱》等剧的,却基本上只有谭富英一家,如无富英先生砥柱中流,这部分谭、余经典怕在那时就绝迹舞台了。还有唱腔和表演兼备的戏,谭富英同样非常出色,如《武家坡》《桑园会》一类带有喜剧色彩的小戏,我对几位名老生进行过比较,从刻画人物和营造情趣上全面衡量,他的明快、率真中透出几分恶作剧式的调皮的人物处理,最为贴切夫妻间的调笑逗趣,在很大程度上冲淡和弥补了原剧久别重逢丈夫竟然工于心计无情戏弄妻子的缺陷,容易被当代观众接受。可惜,富英先生在这一方面独具匠心的高明处理,往往被演唱和武功所掩,受到了忽视。第二个“最”,是谭富英先生在舞台生活中的中、后期,演唱艺术的“移步”最持之以恒,富有成效。在早年朴实大方、酣畅淋漓的基础上,对吐字、行腔进一步精细雕琢的同时,融入了更多的豪放和情感元素,呈现出了韵、势、情兼得的鲜明的艺术风格。当然,与他同代齐名的老生艺术家,也一直在进行新的艺术探索,但多偏重创编新戏及其相关的新腔、新的身段,而谭富英则与早逝的杨宝森相似,依然坚持在演唱的传统技法上研磨、追求。以《失空斩》的“斩谡”一折为例,把他30岁时的唱片和55岁的唱法相比较,后者既在字、腔上更为工细、讲究,又进一步突出气度和感情的起伏跌宕,更为追求感情的真切、饱满,高潮处如把马谡斩首以后的哭头“我哭哇啊……”一句,翻高持续的时间比青年时期还要长,难度也更大,直如鹤唳九霄、动人心魄,充分表现了人物悔恨交集、悲痛不已的激动之情。此时期,他对嗓音和技巧的运用炉火纯青,到了为情所用、驾驭自如的境界,挥洒中时有“破格”而不逾矩,演唱风格呈现了后人所说的写意性,于厚重的传统背景上显露出“新谭派”的浩然新象。
上一篇:谷直美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