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施佩尔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希特勒,佩尔,德国施佩尔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为了加强军备生产的计划性,施佩尔提议建立了中央计划局,负责指导武器和物资生产的各种计划、方案,安排生产的轻重缓急,成为德国战时经济中最重要的机构。
1942年夏,希特勒任命施佩尔担任运输总监,解决战时运输问题。他发现运输的关键在于机车不足,于是废弃了陈旧的生产方式,改用装配线方法,使产量立刻提高了好几倍,及时地解决了当时运力不足的问题。
施佩尔的成功,使他在第三帝国的要人中大出风头。戈培尔开动宣传机器,报纸、电台和纪录影片连续报道军备生产的消息,使施佩尔马上成为全国最知名的人士之一。作为希特勒发现和栽培的建筑师、帝国军备和生产部长,作为希特勒政权的核心要员,施佩尔成了希特勒的宫廷小圈子里的常客。施佩尔同爱娃·勃劳恩也是朋友,当希特勒同爱娃·勃劳恩在他们的房间里谈最隐秘的事情时,他是惟一在场的部长。
1943年,德国的侵略战争已经失去了最初捷报频传势头,德军在北非和苏德战场上不断受挫,丧失了大批武器装备。为了弥补损失,施佩尔开始努力争取把德国大型消费品生产工厂转变为军备工厂,这样就可以为德国的军备生产增加大批设备、管理人员和50万工人。为了克服纳粹党大区区长的反对,希特勒任命施佩尔为军备与战时生产部部长。施佩尔从此总揽战时经济的大权。
施佩尔积极支持新型坦克、喷气式战斗机、原子武器、新型潜艇、火箭和飞弹的研究、试验和生产,想以新型武器夺取侵略战争的胜利。在此过程中,他同德军高级将领邓尼茨、米尔希、古德里安、蔡茨勒、弗罗姆等人建立了较深的友谊,获得了他们的信任。
1943年9月,希特勒把意大利地区内的一切军备和生产问题的管理权交给施佩尔。在他的组织下,德国的军备生产一直呈上升趋势。这年秋天,盟国对德国进行的大规模轰炸,给军备和民用生产造成了困难。于是,施佩尔提出并实施让法国、比利时、荷兰等国大批生产衣服、鞋、纺织品和家具等民用商品,而把德国的同类工厂转为军用。这样就避免了因强迫征调外国工人到德国,引起工人逃离所在工厂而影响生产的弊病,使德国军备生产的潜力得到最大的发挥。
1944年中期,美国空军连续轰炸了德国的许多燃料工厂和罗马尼亚普洛耶什蒂油田的主要炼油厂,使德国飞机燃料的生产减少了一半,空中实力的减弱迫使希特勒命令戈林将空军军备生产也移交给施佩尔。7月,98%的飞机燃料生产都停止了。施佩尔立即组织35万熟练工人进行抢修,到11月,日产量就上升到原产量的28%。因此盟国舆论认为,对于德国作战实力来说,他比希特勒本人更重要。
7月20日暗杀希特勒事件失败后,因为政变的组织者在未来政府的名单中,给他留下了军备部长的位置,施佩尔受到审查。施佩尔的巨大威望和与希特勒的特殊关系挽救了他,审查没有结果就结束了,但是他在纳粹领导集团内部开始失势。而这时的施佩尔已不再是过去盲目信仰希特勒的施佩尔了,他有了新的观念和想法,并以这种新观念开始了自己的行动。他清楚地看到了希特勒在面临失败时的垂死挣扎会给德国民族带来的灾难,因此起意要刺杀他。他认为要挽救德国,必须从肉体上除掉他过去的偶像希特勒。施佩尔曾计划用毒气除掉希特勒,并准备好了毒气。后因希特勒下令修改了地下室的通风管道,而未能实现。仅仅因为偶然的原因,阻止了他去实施计划中的刺杀行动。
盟军诺曼底登陆,施佩尔认为局势已经毫无希望了。1945年初,德国国内工业生产已基本停顿。1月30日是希特勒掌权12周年,他向希特勒提交了一份备忘录,宣称在重工业和军备方面的战争已经结束,应把粮食、电力、生活放在优先于坦克、飞机的地位予以考虑。他提出,盟国在物质方面的优势已不可能再用德国士兵的勇敢去弥补了。
违抗希特勒
第三帝国败局已定,随着盟军的不断进逼,已经接近柏林纳粹的最后一点幻想也破灭了,他们开始最后的疯狂。 1945年3月18日,希特勒下达“焦土命令”,让不断败退的帝国军队和纳粹地方官员彻底毁坏德国的所有公路、桥梁、工厂和一切基础设施,不让它们完整地落入敌人的手中。他要让德国变成不毛之地,使德国人民在战败后能够生存的任何东西都不能保留下来。也就是说,他要便德意志民族不能继续生存。
但施佩尔认为希特勒的命令只是会增加德国人民的苦难,毁灭他们战后重建的物质基础。为战后德意志民族的复兴,为尽可能维持战后德国人民群众生存的基础,他决心阻止命令的执行。他说服各地掌握实权的大区区长们把彻底破坏工厂的命令改成使工厂临时瘫痪的命令。他还设法说服了莫德尔元帅,使他下令不准破坏工厂,尽可能在工业区以外战斗。
他利用他担任过的帝国所有重要职务的名义,下达保护所有工厂和基础设施的命令,尽管他这些职务已经被撤销。当下面的将军和大区领导人同时接到完全相反的命令时,他们疑惑不解,不知道到底该执行谁的命令。在当时的混乱状况下,这种做法取得了一定的成功。这样就使希特勒的焦土命令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失掉了作用。
他动用自己的影响力和残存的权力,支持工厂的工人成立工人自卫队保护他们所在的工厂。他给自发组成的工人护厂队分发武器弹药,他命令工厂护厂队,如果纳粹派驻工厂的党代表敢于执行希特勒破坏工厂的命令,就就地枪毙他们。尽管这些命令并不是他的职权范围。
由于施佩尔的努力,希特勒的焦土政策没有得到实行,德国的工业生产能力和基础设施得到了保护。施佩尔在 1945年上半年德国战败的最后几个月中为维护德国的工业、交通和通讯不被希特勒的焦土政策破坏、为保护德国的“民族生存的基础”而作出的努力,体现了他对于德国人民的责任感。这也是在战后审判中,施佩尔能免于一死的重要原因。
施佩尔对于希特勒的感情是矛盾的。他对于希特勒有感恩、效忠和迷恋的心理。他自称如果希特勒算是有朋友的话,他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希特勒自杀前几天,也就是1945年4月23日,施佩尔冒着苏军的炮火,乘坐了一架小型飞机飞抵被围困的柏林,他要劝说希特勒和他一起撤走。在去柏林之前,他的朋友都劝他不能去,因为柏林早已陷入苏军的重重包围之中,防空火力密不透风,飞机很难飞进去再安全地飞出来。。施佩尔没有听从朋友的劝告,还是只身冒险飞到柏林。施佩尔见到了总理府地下室的希特勒,并向他坦诚地说明了他拒绝拒绝执行盲目破坏德国资源的命令而采取的行动。他在等待希特勒暴跳如雷,然后下达立即逮捕他的命令。然而希特勒在听了这一番话之后对施佩尔既没有表示愤怒,也没有发脾气,这让施佩尔大吃一惊。希特勒决心死在柏林,没有同意和他一起飞走的意见。施佩尔满腹凄凉地和希特勒做了最后告别后离开柏林,他飞走后几个小时,柏林就再也没有德国飞机能从柏林起飞了。这一次希特勒没有以叛国罪逮捕和枪毙施佩尔,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这在第三帝国的历史上留下了一个不解之谜,也说明施佩尔和希特勒之间有着十分微妙而神秘的关系。希特勒于1945年4月30日自杀。尽管这是完全意料之中的结局,在得知希特勒死讯后,施佩尔还是面对着他曾经蓄意谋杀的希特勒的照片失声痛哭。施佩尔与希特勒的关系多少还是表明,也许在通行的政治中不可能存在统治者间的友谊规则中总有可能存在一些例外。
上一篇:夏嘉伟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