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邱中建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地质,石油,井位邱中建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
邱中建,1933年生于江苏省南京市,石油地质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是大庆油田的重要发现人之一,参加的“大庆发现过程中的地球科学工作”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负责海洋石油勘探工作,主持塔里木油田的勘探开发会战,奠定了“西气东输”的资源基础。,
邱中建 - 人物简介
邱中建(1933.6.9 -) ,石油地质专家。出生于江苏南京市,四川省广安市人。1953年毕业于重庆大学。现任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油天然气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是石油系统最早进入松辽盆地进行综合研究的人,是大庆油田发现者之一,获1982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邱中建 - 主要贡献
60年代在胜利油田工作,对发现及评价胜坨大型油气田做出了贡献。70年代与同志合作,首次提出复式油气聚集区(带)的概念,对勘探进程产生重大影响,复式油气聚集区(带)理论与实践,获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他是主要参加者。80年代任海洋石油总公司总地质师,组织并参加海洋石油对外合作,首次运用国外油气资源评价方法及流程,对珠江口盆地、辽东湾进行评价,相继发现流花、惠州、绥中、锦州等一批大型和中型油气田,获1988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90年代领导并组织了塔里木石油勘探开发,探明了塔中、牙哈等大型油气田并发现了克拉2等大型气田。奠定了“西气东输”项目的资源基础,获2001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领导并组织了塔里木“八五”油气资源攻关项目(85-101),成功组织修建了“死亡之海”沙漠公路,被评为国家“八五‘科技攻关的十大成果之一。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邱中建 - 人物生平
邱中建,1933年6月9日生于江苏省南京市,祖籍四川省广安县。其父母亲是20世纪初期立志“报效祖国”的留日学生,回国后,父亲在重庆、南京等地大学、专科学校教书,并兼做编辑工作;母亲学的是蚕丝织造专业,回国后任中学校长等职。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南京沦陷,随父母逃难至四川重庆,小学至初中一年级在重庆及附近农村就读。1946年回到南京,读到高中一年级。1948年解放战争期间,又随父母再返重庆,直到1949年冬喜迎重庆解放。解放以后,邱中建秉承父母“科学救国”的爱国主义思想,读完高中,于1950年考入重庆大学地质系石油地质专业,1953年因国家建设急需人才,提前一年毕业分配到燃料工业部西安地质局。从此,邱中建开始了为新中国石油天然气地质勘探事业的奋斗生涯。
邱中建 - 技术成就
勘探工作是发展石油工业的首要问题,石油勘探必须遵循必要的程序。但是在解放初期,我国的石油勘探工作白手起家,所有的技术装备、操作规程、工艺技术、工作标准也都来自苏联,勘探程序也全盘照搬苏联老的一套,这一套程序对发现油田并不有利,当时石油工业部西安地质调查处A-106队的青年技术员兼队长的邱中建,怀着为国家早日寻找出大型油气田的满腔激情,敏锐地注视并认真研究了这一关键问题。于1956年10月在《石油工业通讯》上提出《关于石油及天然气勘探程序的商榷》及《再谈勘探程序》的论文,在这两篇论文中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对石油勘探来说,是有现实意义的。邱中建的两篇专论,在全国石油勘探界展开了一场历时半年的大讨论。《石油工业通讯》编辑部于1957年5月29日举行了有关领导和专家参加的座谈会,专门研讨邱中建提出的改进勘探程序的意见。引起了王尚文、孟尔盛、黄先驯、李德生、田在艺、杜博民、曾鼎乾、张传淦等著名地质、物探专家的关注。这次讨论,反响很大,这些讨论意见构筑了我国实行油气区域综合勘探的原始模型,推动改进了我国石油天然气勘探程序,加速了我国油气勘探的进程。
1957年,石油工业部西安地质调查处组成松辽平原地质专题研究队,编号为116队,奔赴松辽盆地现场调查油苗,观察岩心,实测典型地层剖面,搜集以往地质资料及地球物理资料,开展含油气综合研究及远景评价工作。邱中建担任队长。队部设在吉林省四平市石油八厂内。他们每天长途跋涉,栉风沐雨,白天采集岩石标本,晚上在农家村舍的土炕上点着煤油灯整理资料。他们有时去地质部松辽地质大队收集资料并经常与他们一起观察地层剖面;有时去地质部松辽物探队收集航磁图、重力图及横穿盆地的地球物理大剖面,结合浅钻资料,发现松辽平原地层起伏平缓,并有很多大型隆起显示;有时与松辽野外小队一起深入到松辽平原北部小兴安岭的原始森林之中,请鄂伦春族兄弟作向导,穿越深山密林,广泛调查地质情况,工作虽然辛苦,但收获很大。经过一年的努力,邱中建在其执笔的《116地质研究队年度总结报告》中指出:松辽盆地是一个含油远景极有希望的地区,并提出可供选择的基准井井位,其中一个井位位于大庆油田南部葡萄花构造上。石油工业部勘探司同意该报告的主要论点,并于1958年全面部署了松辽平原的勘探工作,加速了发现大庆油田的进程。
1958年6月,石油工业部决定成立松辽石油勘探局,直接由石油部领导。邱中建任地质室地质师兼综合研究队队长,其间参与确定了松基一井、松基二井井位以后,又参与提出在黑龙江安达县大同镇电法隆起上打一口基准井,力争贯彻既探地层更要探油的原则。在松基三井井位议而未决之时,邱中建奉命调任石油工业部勘探司工作。他于8月底到北京石油工业部上班的第一件事,恰巧就是处理地质部松辽普查大队抄送给石油部的《关于松辽平原第三号基准井位位置的函》,该井位于吉林省开通县乔家围子附近。这个井位他本人和松辽局地质界的主要骨干都反对,并一致同意要定在大同镇附近的电法隆起上,因此他当机立断,签署了反对意见,并提出:“井位未定在构造或隆起上,不符合基准井探油原则。”“南部已经有深井控制,探明深地层情况不是平原南部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松辽石油勘探局也不同意松辽大队提出的第三号井位。后来,松基三井井位经过反复论证,得到了地质部松辽地震大队和普查大队的同意,最后得到石油工业部的批准。松基三井于1959年8月发现了油砂。石油工业部极为重视,派赵声振、邱中建等4人组成工作组,奔赴松基三井现场蹲点,承担试油射孔,在长期的连续作业中,邱中建等夜以继日地和工人们一起在井口工作,衣服上沾满了油泥,仍始终坚持操作试油。9月26日,松基三井排尽清水,终于成功地喷出了工业油流。邱中建从1957年石油系统首批进入松辽平原开展地质调查综合研究开始,经过井位论证,蹲点射孔试油,到1959年国庆前夕松基三井喜获喷油,参与了大庆油田发现的全过程。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项目名称“大庆油田发现过程中的地球科学工作”。邱中建是23位受奖人员之一。
1964年,邱中建受石油工业部委派,赴山东东营参加胜利油田会战并进行地质综合研究工作,被任命为地质指挥所综合室副主任。到东营之后的第一项工作就是参与建立“铁柱子”地质资料。“铁柱子”是指每口探井的一切地质资料都要齐全准,像柱子一样十分牢靠。邱中建参照大庆的资料管理经验,结合东营地区的地质特点,参与制定了25类、135项齐全准资料的标准要求。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