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周柏春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滑稽,滑稽戏,他的周柏春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
周柏春,原名姚振民,祖籍浙江宁波,1922年生于上海。一级演员。民盟盟员。中共党员。上海市第一届人大代表,第三、四、五、六、七、八届政协委员,上海市第三届文联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上海曲艺家协会第二、三届副主席。于2008年3月25日7时50分在上海华山医院辞世,享年86岁。,
周柏春 - 简介
周柏春原名姚振民,祖籍浙江宁波,1922年生于上海。1939年与胞兄姚慕双搭档在电台演播独脚戏。
一级演员。民盟会员。中共党员。建国后,历任蜜蜂滑稽剧团团长,上海滑稽剧团艺委会主任、顾问,中国剧协第三、四届理事,上海曲协主席,上海文联副主席。表演上博采众长,善于“软逗”、“阴噱”。上海市第一届人大代表,第三、四、五、六、七、八届政协委员,上海市第三届文联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上海曲艺家协会第二、三届副主席。
周柏春 - 名字由来
姚慕双、周柏春是一对同胞兄弟。姚慕双为“阿大”,周柏春是“三弟”。“阿大”原名姚一麟,自幼欢学习方言,模仿各种市声土语,有时在弄堂里学着喊几声“修阳伞!阿有啥坏格橡皮套鞋修哦!”有的居民信以为真,拿着坏阳伞、破套鞋跑出来找人,吓得他一溜烟逃之夭夭。
上学时,姚一麟改名姚锡祺。姚锡祺在“沙利文”做了一个时期,家庭经济略有好转,不料又遭失业。闲坐无聊,想起同学姚敏兄妹在电台播音唱歌,就跑到电去找他们玩玩。因为姚锡祺文好,有时就帮他们唱几首英文歌。这档节目倒也别具一格。然而,姚锡祺无意向唱歌方面发展,他钟情的是滑稽。在这家电台和姚氏兄妹做前后档的是稽艺人何梅生。何梅生看中姚锡祺是块料,姚锡祺也有投入何氏门下之意。1938年4月,经人从中合,何梅生让姚家出100元钱,办了一桌酒,请了几名滑稽同行光临,正式收姚锡祺为徒。梅字古文别写作“”,何梅生以“双呆”为艺名;而锡祺则取仰慕乃师之意,改名“慕双”。
拜师入行,并不等于就有了饭碗,姚慕双连给师傅当下手的机会也捞不到。母亲周勤侠果断地一咬牙:“好,既然入了行,就要好好唱,唱出个名堂来!我们自己到电台上买一段间,自己拉广告,自己开节目!”
东拼西凑,买了时段,请了下手。姚慕双在一家私人电台的目开出来了。可是,偌大的上海滩,有几个人知道你姚慕双?有哪家厂商心甘情愿地把广告费交给你初出茅庐小伙子?
一个月下来结算一下,竟然入不敷出,大蚀其本。
于是,“三弟”出场了。
“三弟”原名姚一龙。因华北被日军所侵,国人都有振兴民族、不做亡国奴的呼声,其父将姚一龙改名为姚振民。姚振民崇拜滑稽名家刘春山。用家里的无线电(如今通称收音机)收听刘春山的节目成了每日必修课;放了学往家里奔,生怕错过了刘春山的播音时间。
有时放学晚了一点,在回家路上刘春山的节目已经开始。幸好当时一些商店流行在门口装只大喇叭,播放电台节目,招徕行人。有家水果店,老板大约也喜欢刘春山,到时间总是放他的节目;姚振民就直往水果店而去,站着听完了再回家。
姚慕双在电台演唱之际,姚振民正在工部局所办的育才公学(今育才中学前身)读书。 “育才”是一所公办的名牌学校,学生多为富家子弟,至少也出身于商人或职员家庭。现在,哥哥眼前陷入了困境。出于对哥哥的支持,与哥哥一番“鬼商量”,姚振民决定下课后就上电台为哥哥当下手。
慕双本来对弟弟并不抱多大望,只是作为权宜之计,搭搭腔,“闹猛”(热闹)一点,混一个阶段再说,不料姚振民对刘春山的表演技巧、出噱方法早已烂熟与胸,一开口俨然老于此道者。再加上他把学校学到的文学、历史、数学、理化等知识有意无意地引进对话之中,出言吐语显示出几分“书卷气”;这些在大多出身贫民的“老滑稽”的节目中是听不到的。听众耳目为之一新,很快他引起好感;纷纷打电话到电台,向姚慕双询问他的“无名下手”究竟是何许人也?
这下轮到姚振民尴尬了:不公布姓名吧。听众是衣食父母,要是割断了和他们的感情联系,得罪了他们,将把哥哥的这档节目一道打翻;公开姓名吧,势必引起校方和同学的注意,育才公学的名声和社会地位低下的“唱滑稽”之间,距离不是一点点,张扬开来很可能被学校开除;即使不被开除,同学们的白眼也会让人受不了。
晚上,以母亲为“主席”的家庭会议开始,主题是讨论如何找出一个两全之策。最后决定:听众的询问一定要回答,姚振民三个字又一定不能公开。唯一的法子就是想一个假姓名。姓什么呢?母亲姓周,那也姓周吧!名字呢?他祈愿母亲长寿健康,松柏长青,他们大树底下好庇荫,就要“柏荫”吧。再说,艺人中叫什么“伯英”“伯鹰”的也不少;“周柏荫”倒也蛮像个艺名。
第二天,姚慕双在播音时代姚振民报名了:“许多听众打电话来打听我搭档,谢谢大家的关心。现在我老听众介绍,我的搭档叫……”临时编造的假姓名让姚幕双一时竟想不起来了。他略一停顿,回忆昨晚的思路,周和柏两个字想起来了,第三个字依然无影无踪:“叫周柏……”接着一个“春”字冲口而出。那时播音都是直播,一言出口,电波飞扬,早已送入听众耳鼓中,要改再也改不过来了。
于是,只得将错就错。于是滑稽演员“周柏春”就这样十分滑稽地降生到滑稽界中。
周柏春曾不感概地说:“我姓周是当时社会所逼的权宜之策;想不到就此一‘周’,就‘周’了几十年,连我的儿子孙子也一直要‘周’下去了。”
周柏春 - 艺术经历
上世纪三十年代,周柏春和胞兄姚幕双一起进入了当时著名的教会学校――上海育才中学读书。1939年,还在育才中学念高中的周柏春,第一次去电台讲了一段滑稽独角戏,从此开始了自己长达60多年的滑稽戏生涯。也正是在育才中学学习英语的经历,促使周柏春创作了自己最经典的滑稽戏段子――《学英语》。民国28年(1939)与胞兄姚慕双搭档,长期在电台播演独脚戏,开始了滑稽艺术生涯,自此成为滑稽界搭档时间最长并享有盛誉的兄弟响档。其独脚戏代表作有《宁波音乐家》、《英文翻译》、《各地堂倌》、《啥人嫁拨伊》等。1942年,与姚慕双加入笑笑剧团,开始演滑稽戏。很快,“姚周档”在滑稽界声名大震,被誉为“超级黄金双档”。
姚慕双、周柏春“超级黄金双档”1950年与姚慕双共同组建蜜蜂滑稽剧团(后改为上海人民艺术剧院滑稽剧团),任团长。同年代表滑稽界出席全国戏剧工作会议,受到周恩来总理接见。并曾先后担任过上海市滑稽戏剧改进会主席、传统剧目整理委员会滑话分会主任委员等职。1977年加入上海曲艺剧团。
在人民艺术剧院滑稽剧团及上海曲艺剧团期间,主演过十数部大型滑稽戏,塑造出不少性格鲜明的喜剧人物形象。如《满园春色》中的先进工作者2号服务员,《出色的答案》中的"四人帮"爪牙马家骏,《路灯下的宝贝》中的小业主蒋阿桂等。其表演动作和语言柔软娇曲,富有弹性,铺垫从容,波谲云诡,具有"冷面滑稽"特点。其创作演出的独脚戏获奖的有《解放千字文》、《啥人嫁拨伊》等。
上一篇:于仁泰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