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刘永言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刘永,他的,知识刘永言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刘永言对科技知识的追求从无止境,从不满足,在大学这座“知识的殿堂”里更是如此。他在课余倡议搞实验室;他有时觉得课本太浅,许多地方应该加深、加重或应更新系统……这一切,与当时的政治大环境是相悖的。那个年代有个最吃香的学生叫张铁生,因为考试交了白卷,正被举为全国考生的“英雄”和“样板”加以宣传学习。在这种背景下,刘永言却在学校倡导搞实验室,加重专业课程的学习,在那个年月是需要勇气和毅力的。当他们班的同学到工厂去实习时,他常常被误认为是教师,这在当时被传成一个笑话,刘永言所在的班也因学习气氛特浓而小有名气。历史已经无数次地说明:时代的弄潮儿正是站在潮头奋勇前进的。
有一次,学校派他和另一位同学到湖南计算机厂实习。当时的计算机是需要用上百平米的屋子来盛放的,一台台式计算机单是晶体管就是数万个,每次使用计算机都要在开机前进行晶体管测试,每次晶体管测试均用手工一个个把着测,费时耗力并且无法做到精确无误。看到这个情况,刘永言就想,如果使用一种专门的测试仪器进行测试,肯定能减少误差,同时大幅度提高效率。这个念头在脑中一闪,他立即紧紧抓住了它。很快,他的测试仪研制出来了,测试晶体管时只需将晶体管导入仪器内,荧光屏上立即呈现出几个所需的数据,并在指示灯上分出红绿二指示区,合格或不合格立时得知。这项测试技术在当时引起了巨大轰动,像风在传播般迅速被各地拥有计算机的厂家运用起来,时隔八年,《四川日报》、《人民日报》在头版显著位置对这一技术作了详尽报道,这一技术的超前性和生命力更加充分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科技兴国
科技兴国为己任
几年的大学生活结束了,刘永言又回到了成都电机厂。不过,此时的他已不再是一个磨床学徒工,而是一位很有成绩、全厂尊敬的工程技术人员了。这时绵阳长虹彩电公司在生产电视天线模具时,遇到了一个不小的难题,找到了成都电机厂。刘永言对此进行了专门的研究,然后得出结论:该项技术难点是一个非圆曲线问题。他用他聪明的脑瓜很快解决了这一难题。消息传出,又陆续有许多单位前来,要求解决类似的技术疑难问题,这给厂里带来了不少的经济效益。为了更方便遇到类似问题的厂家,高效率地解决类似问题,他思考应该有一个专门的软件来进行处理。于是,他以自己一贯的作风开始了研制。
当时他一家三代五口挤在一间房里,怎么能让人静下心来搞科研呢?刘永言想到去租一间附近的民房来做工作室,可是掂量了一下他手头那38元的可怜工资,他又犹豫了,38元,这可是全家五口人的“基本口粮”啊,租房一月至少得花去它的一半。同妻子一商量,妻子的态度非常开明,对他说:“租吧,我们苦点没啥,可别耽误了你的事业!”就这样,刘永言一个人搬到了租来的民房里住下来,夏天蚊子多,再没钱买蚊帐了,他就自己动手做了个纱帐,可是纱布太少,只能做个很小的纱帐,晚上只顾护着脸和身子,至于手脚嘛,没办法就让蚊子咬吧。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他开始了自己的软件研究。
1978年,刘永言成功地研制出了《BCD数控编程软件》,软件在成都电机厂的试验成功,极大地提高了生产率。可是,要把软件真正推向市场,让他的科研成果使全社会受益,却还有一段艰辛的路程要走。刘永言咬咬牙,扛上他自己研制的设备出发了,他的目标是:全国所有大、中、小城市中需要这个软件的地方。
当时,在国内见过计算机的人并不多,更不消说有多少人会使用计算机和计算机软件了,而要把一个计算机软件推向市场,使之迅速转化成为一件有价值的商品,更是无法想象。超越时代的价值就像落后于时代的价值一样,往往会在一段时间内不为常人所理解或认知,虽然它是一个对当代极具价值和革命性的新生事物。这就需要他的发明创造者去宣传它的科学价值和实用价值。一种好的新生事物,往往是代表时代方向的事物,它本身越是超前越是暂时不易被人接受,这是刘永言遇到的许多难题中的一个。困境中,他灵机一动,采取了迂回战术。他上门去第一句话往往不是向对方推销他的软件如何省钱省力,而是问对方“生产中有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这时的刘永言早已不是儿时用牙膏皮和玻璃片儿自制显微镜或放大镜的他了,他已成长为一个实用型的科学发明家,一般的电子机械厂里常遇到的难题对他来说已经是小菜一碟、手到擒来的事。由此,他聪明地打开了推销自研软件的大门。时至今日二十多年过去了,刘永言的软件已成了公共财产,至今仍有包括成都所有电机厂在内的企业在使用它。我国最高军事学府国防大学至今仍把它引入教材。事实再一次有力地说明刘永言思维的超前性和具有的巨大科学价值。
软件开发的成功,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也为刘永言带来了有生以来的第一笔大额财富,他的第一辆汽车和此后十多年推动其它产品研制的有关费用,很大程度上靠了这个软件的“特殊”贡献。这也就是希望集团在高新技术领域迈出的第一步。
时代宠儿
中国农民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充满了感激,随后开始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使亿万农民富了起来。1985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了。这两股春风融为一体,形成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这时的刘永言正带领几个弟妹,拼搏在经济改革的第一线。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刘永言清楚地知道: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发展经济必须首先从农业经济入手,这是兴国富民的必由之道。一天,他从资料上看到养殖业具有巨大的市场潜能和经济潜力,是农村亟待开发的一块处女地,他迅速将眼光聚焦在这里。在他的带领下,兄妹五人--永言、永行、永美、永好和永红--开始了他们的致富路。很快刘永言兄妹看准了饲料业这块天地,在兄长科技先行的思想指导下,利用刘永言研制软件获得的利润和在他的技术支持下养鹌鹑攒来的钱,成功地研制出了“希望饲料”。如今“希望饲料”在国内已是无人不知,家喻户晓。
正当全社会熟知的饲料业蒸蒸日上时,刘永言悄然转向了自己从小钟爱的科研事业。对此刘永言坦言:“攒钱并不是我的初衷,我的一己之长被埋没,会是我终身的遗憾。以前想搞科研是环境不允许,资金匮缺,那番辛酸一言难尽。如今万事俱备,我没有理由放弃我的半生追求,科技兴国才是我真正的事业和目的。我觉得知识和智慧是我最大的财富,在21世纪的前半叶,如果能将我此生积累的知识转化成有利于社会进步的生产力,哪怕是倾其所有、赴汤蹈火,我也在所不惜?失败了我可以从头再来,只要我人在,智慧在。”这话如果作为本文的结尾,你一定认为是一句口号,不!这绝非口号,下面笔者还要讲的就是与这番话有关的一个故事。
醉心研发
醉心高科技开发
1995年,刘永言将已成规模的希望饲料等产业让弟妹们去操作,自己则专注于心爱的高科技领域的电子科研,创立了希望电子研究所。1997年,又创立了以高新技术及其产业为发展方向的大陆希望集团。两年后的今天,大陆希望的两大科技密集型产品投入规模生产,其中被誉为“现代工业维生素”的变频调速器后来居上,迅速抢占华东、华南及沿海一带大、中城市市场,与原已占据上述市场份额98%的日本、欧美厂商平分秋色。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