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刘永言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刘永,他的,知识刘永言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刘永言(1945年12月8日-),出生于四川新津,毕业于成都电讯工程学院,企业家,希望集团创始人,曾获全球华人2003年度杰出企业领袖奖,被誉为“民营实业科学家”。
,背景前言
民营实业科学家
面向新世纪,希望集团进行了产业结构调整,将发展重心之一转向高新科技领域。据有关方面预测,由刘永言研制开发的深蓝中央空调系统将带来世界空调的又一次革命和飞跃。因此,刘永言被誉为“民营实业科学家”,被视为当代中国的科技英豪,那么他是怎么走上科技实业之路的呢?
教育经历
成都九中:高中
1973年~1977年: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现电子科技大学) 计算机系 本科
工作经历
1964年~不详:成都电机厂 磨床学徒工
1977年~1982年:成都电机厂 工程技术人员
1982年~至今: 希望集团 董事局主席
主要成就
1999年希望集团销售收入达80多亿.
生平历程
求知若渴
1949年,经过严冬的磨砺,迎来了1950年大地回春的日子,刘永言这时正好四岁。稍经世事的他和所有的农家孩子一样在共和国蔚蓝的天空下过着天真无邪的生活。
1954年,这时的刘永言正好8岁,他加入了少先队。由于他聪明好学、刻苦用功,学习成绩在全班名列前茅,老师喜欢他,同学爱戴他。1956年的国际六一儿童节,他被选为全校少年儿童的优秀代表,出席了县上召开的优秀少先队员代表大会。
刘永言的父亲是一个颇具革命热情的知识分子,母亲是一位早年参加革命,后来又投身于乡村教育事业的知识女性。这样的家庭教育氛围造就了小永言追求知识、热爱学习的天性,特别是父亲在科技知识和小制作上对他的教育和引导。极善引导的父亲一向注重启迪和开发他的潜在智力,注重于全面培养他的各种能力和兴趣。与其他那些有文化的家庭不同的是,他的父亲一直大胆地、谆谆善诱地在科学的道路上启迪、帮助、校正他的成长。在永言九岁生日那天,父亲送给他一本《十万个为什么》,他爱不释手,仔细翻看着,上面有收音机原理及制作法、发电机原理、活性炭的制作法等等,在科学的道路上,在祖国广阔的西部,又多了一个孜孜不倦的孩子。
开动脑筋
由于性格刚强,善于动脑筋,并有着特殊的爱好,在村里的孩子中,年纪不大的刘永言常常成为大家的中心。有时,小朋友们或三三两两,或成群结队,去参观他自制的显微镜,透过它可以看清楚蚂蚁的嘴巴是怎样吃东西的;还可以看到毛毛虫扎人的毒毛上还有倒钩。有一回,几个小朋友聚在一起,刘永言用他自制的矿石收音机收到了四川人民广播电台的节目,大家兴奋地欢呼起来。那个时候川西农村还没有电,一到夜晚,只有月光没有灯光。终于有一天,他通过自己的钻研,做出了简易发电机,使实验用小灯泡亮了起来,这样总算把梦想与现实的距离拉近了一步。
小小的成功使他产生一种强烈的愿望:他就读的小学晚上有电该多好啊?那样,学校里所有的老师就不用在昏暗的豆油灯下批改作业;同学们就可以在明亮的灯光下看书、复习功课、做作业,再不用闻讨厌的油烟味了。后来,这个愿望一直跟随着他,成为他童年的梦想。
母亲对永言兄妹的教育是传统的、严格的,凡事都要求他们能做得最好最完美,这对刘永言也产生了终身的影响。如今,已成为一个世界瞩目的大经济集团董事局主席的他,仍然这么要求着自己。母亲在新津县平冈小学任教,每至假期到县里集中学习时便带上刘永言。母亲学习的时候,爱书的他就一头扎进图书馆,刘永言对世界的认识就是从这里知之甚多的。
1958年,在13岁的刘永言的设计、倡导下,他就读初中的成都八中成立了空气电池厂,他被选为了厂长。经过几番实验,快接近成功了,可是新的难题出来了,在解决一项技术难题时,需要用活性炭,对于这种项目原料,先不说没钱买,更何况活性炭在当时是买不到的,怎么办呢?同学们围着他们的小厂长一筹莫展。忽然刘永言灵机一动,“有了!我们去拾些核桃壳来,把核桃壳一烧不就成了活性炭吗?”“好哇――!”同学们欢呼起来。经过一番努力,他们终于用自制的电池点亮了电灯。
遨游知识
遨游在知识海洋
时光飞逝,幸福的童年很快过去。1961年,刘永言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成都重点高中――九中。在那特殊困难的日子里,衣衫单薄、饥寒交迫的刘永言一头扎进了九中的图书馆里。
在这里,他广泛地涉猎群书,在当时中国盲目学习苏联的情况下,课堂里的知识是清一色的,可是图书馆的就不同了,它客观、全面、系统、无私地向每一位读者尽显它的所有,刘永言在这里学到的知识可谓受用终身。十五六岁的他已经撇下所谓的苏联专家和“苏学”,撇下当时一统中国天下的米丘林遗传学,深入地研究了孟达尔・摩根的遗传学、达尔文的进化论……。
随着国内学术气候的变化,人们的视角转向“苏学”以外的广阔的人类知识海洋。一次,刘永言得知有一个关于遗传学的辩论会,一连高兴了好几天,想方设法弄到的一张入场券到手后,他如获至宝。蹲图书馆的时光对他获取知识自然是最有裨益,高中毕业时,他已由入校时的“不起眼人物”一跃而为全班前几名的优等生。
然而,他竟然没“考”上大学。
个人事迹
纸箱与大学
1964年,刘永言被分配到成都电机厂工作。从此,他第一次正式跨进社会,开始了真正的独立生活。少年刘永言用三毛钱买了一只大纸箱就装完了他的全部家当,他带着他的宝贝纸箱来到了电机厂,算是暂时安顿了下来。
虽然阴差阳错,刘永言没有如愿以偿考上北大,但他却把电机厂尚不理想的环境当成了磨砺自己的大学,那颗好学上进敏捷进取的心仍不时地“蠢蠢欲动”。他学磨工,又学电加工。他自己多看多摸索,不久就把师傅的手艺熟烂于心,并对自己的机床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从很大程度上减轻了机床上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
进厂不久,他基本上掌握了厂里的第一线技术,开始由被动地学转为主动地攻击难题了。这时他将视角瞄向了电加工车间那个全厂上下一直解决不了的难题,高频炉加热无法适度控温的问题。为此,这个厂生产出了不少次品、废品,给厂里带来不小的损失。极爱思索的刘永言开动了脑子,经过工余时间的无数次实验,终于找到了一种适合高频炉用的控温材料。利用铁磁材料的某种温度恒定的原理来控温,这项发明在当时简直是个大大的技术突破,在全厂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同时这项新技术也被迅速地推广到全厂生产第一线。
实现梦想
1973年,刘永言被选送到电子科技大学深造,他以满分的好成绩被这所名闻遐迩的大学计算机系录取,从此他开始了自己真正的大学生涯。当一个人的天赋、爱好、多年的知识积累和机遇重新组合起来的时候,这对一个求知欲很强的青年来说,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