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苏定方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突厥,总管,公元苏定方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贼轻定方兵少,四面围之,”面对这以一比十的形势,苏定方临阵不乱,沉着指挥,他命步兵列阵据守中央开阔地,集中所有长兵器向外;他亲率精锐骑兵,排阵予北面高坡。突厥大军先冲击唐步兵阵,三冲末动,于是“定方乘势击之,贼遂大溃,追奔三十里,杀人马数万”。在这次战斗中,苏定方发挥了高超的战术指挥水平,扭转了局面,使唐军从气势压倒了对方。第二天,苏定方未给敌人以喘气的机会,率唐军又起攻势,逼使贺鲁手下众将纷纷来降,唯贺鲁带亲兵数百骑逃脱。唐军乘胜追击,所过之处蕃邦部落莫不归附,追至伊丽河(今新疆伊犁河),又与贺鲁残部发生激战,贺鲁残军几乎遭到全歼。但是贺鲁却再一次逃脱,于是苏定方“遣副将萧嗣业追捕之,至石国(今苏联塔什干一带)擒之而还。”
这次击败西突厥,苏定方立下了赫赫战功,受到了唐高宗的赏识,为此在京都长安举行了盛大的仪式以庆祝唐军的胜利,史载“高宗临轩,定方戎服操贺鲁以献”。当时苏定方真可谓是八面威风,他因功升迁为左骁卫大将军,封邢国公,其子苏庆节也被封为武邑县公。
苏定方 - 平定葱岭之乱――俘多曼
不久,葱岭(今帕米尔高原、昆仑山等一带)三国复叛,叛军首领多曼自恃兵勇城坚,以马头川为据点,不断侵扰。苏定方受诏为安抚大使,率兵讨伐。这一次作战,苏定方改变战术,“选精卒一万人,马三千…一日一夜,行三百里”,到天明时,唐军离城只有四十里了,由于唐军出乎意料地直捣其老巢,“多曼大惊,率兵拒战于城门之外”,两军交战,叛军大败,退守城池,苏定方指挥军队将城门死死堵住。等到晚上,各路唐军纷纷赶到,四面围困,并伐木制造攻城器械,遍布城下。多曼自知不免,只得出城投降。这次由于苏定方派出快速部队长途奔袭,直插叛军心脏,完全打乱了叛军的计划,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是“兵贵神速’这一军事原理得到出色运用的战例。待凯旋回朝,唐高宗在乾阳殿又一次召见了苏定方,“定方操多曼特勒献之”。从此葱岭以西平定,苏定方因功“加食邢州钜鹿三百户,转左卫大将军”。
苏定方 - 东征百济――俘义慈
显庆五年(公元660年),唐高宗坐镇太原,授苏定方为“熊津道大总管,率师讨百济(今朝鲜)”。大军至熊津江(今朝鲜南部锦江)口时,百济军队早已据江为天险,与唐军对峙。此年苏定方已69岁,但仍身先士卒,亲临第一线指挥作战,他率决死队强渡大江,靠山布阵,与百济军队激战,为大批唐军登陆争取时间,百济人抵挡不住,死数千人而溃。而苏定方“于岸上拥(指挥)阵,水陆齐进,飞楫鼓噪…”,可以想象当时唐军在苏定方的调遣之下势如破竹,一泻千里,场面极其壮观。待离敌都城20里时,“贼倾国来拒,(唐军)大战破之,杀虏万余人,追奔入郭(城)”,逼使百济王义慈及太子隆弃王位而“奔于北境”。唐军遂继续进军,围困其皇城。此时由于城内百济王之次子泰自立为王,引起皇室内讧,百济王嫡孙文思引本部向唐军投降,唐军趁势加紧攻城,迫使泰开门投降,随后百济大将称植又押百济王义慈来降,接着太子隆又率各城守将来降,于是百济平定。史载:“定方前后灭三国,皆生擒其主。”作为一员战将,苏定方与历代将领一样,为朝廷东征西战,征战一生,但其所创建的战功却是少见的。
苏定方 - 人物点评
苏定方征战一生,所得赏赐无数,但他为人正直,不义之财分文不取。据《新唐书・苏定方传》记载:永徽年间,他随程知节第一次征西突厥,军至恒马城时,有突厥部落来降,副大总管王文度出主意要把降兵统统杀死,私分其资财。定方日:“如此自作贼尔,何成伐叛。”文度不从。及分财,唯定方一无所取。也正由于苏定方为人正直,因此深得皇帝的信任,当他平定葱岭叛乱,得胜还师,受到高宗召见时,一旁有官员请求高宗依法处罚被俘的叛将,而苏定方却顿首日:“意许不死,原丐(饶)其命。”帝日:“朕为卿全信”,于是饶了叛将多曼等人的性命。苏定方卒子乾封二年(公元667年),时年76岁,高宗闻讯极伤惜,下诏追赠幽州都督之职,谥日:“庄”。
由于唐初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关系比较复杂,突厥贵族为扩充实力,经常派军队南下掠夺人口和牲畜。唐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发动战争进行报复,苏定方正是在这种特定历史条件下表现得极有生色的人物之一。虽然唐对外发动的每次战争都造成少数民族人员的大量伤亡,但从历史的观点上看,适度的征伐确实对国家的统一起到了保障作用,也有利于缓和民族矛盾,加速、巩固盛世的形成,这也就是当时唐朝对外所采取的征讨与安抚并重,软硬兼施的政策。苏定方作为唐初朝廷的一员大将也为巩固唐朝作出了贡献。
苏定方 - 个人荣誉
功拜左骁卫大将军、刑国公。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呢。